基本信息
書名:中華文化的真實義
定價:28.00元
作者:李東霖
齣版社:世界知識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0125161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華文化的真實意》一書是河南網絡電視颱專訪蔡禮旭老師、劉餘莉教授、江逸子老師、唐瑜淩教授、李越老師、黃柏霖警官、江鬆樺董事長等七位師長的閤集。
中國是一個文明延續五韆年而不衰的國傢,中華文化的核心精神自古一以貫之而又兼容並蓄,在與其他文化的接觸中,可以吸納和提升每一個文明,並做到自我提升。而中華文化之所以有這樣曆久不衰的生命力,就在其著眼於傢庭、落實在個人的教育傳統,“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解決問題的關鍵在傢庭,教育要從孝開始。而整個社會則通過係統的傢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保證瞭這種教育的完整性和建設性。正如孟夫子所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傢,傢之本在身。”本書從國傢、社會、企業等不同方麵深入闡發瞭這一理念,為當下中國人應如何承傳中華文化提供瞭一種可以具體落實在個人工作、生活和修學中的途徑,並在全球視域內探討瞭中華文化的世界性價值,深具啓發性和現實性。
本書還附有國學大師李炳南編述之《常理舉要》和釋淨空教授編輯之《老人言:古德智慧箴言118則》。
目錄
序 中華文化與中國夢(淩孜)
蔡禮旭聯閤國國際和平會議發言
漢學及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
蔡禮旭老師訪談
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傳統文化的源泉
劉餘莉聯閤國國際和平會議發言
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智慧
劉餘莉教授訪談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
蔡禮旭老師訪談
立德、立功、立言:雪廬老人的不朽人生
江逸子老師訪談
國畫大師的道、德、仁、藝
唐瑜淩教授訪談
讀經,從《論語》開始
黃柏霖警官訪談
中華文化,孝治天下
江鬆樺董事長訪談
傳統文化帶動企業和諧發展
李越老師訪談
中華之禮,恭敬莊嚴
釋淨空教授輯
老人言:古聖先賢的智慧箴言118 則
後 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並沒有像許多通俗讀物那樣,停留在對中國傳統節慶、習俗的簡單介紹,而是試圖觸及中華文化最深層、最核心的那些“看不見”的東西。它像一個精密的解剖刀,將一些看似模糊的哲學概念,比如“道”、“德”、“仁”、“義”、“禮”、“智”、“信”等等,進行層層剝離和深入剖析。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道”的解讀,它不像我之前理解的那麼抽象,而是被賦予瞭更具象化的意義,與自然規律、人生哲理緊密相連。 書中對“陰陽五行”的解釋也讓我耳目一新。以往我對這些概念的認知,大多停留在算命、風水這些淺層麵上,總覺得有些神秘主義色彩。但這本書卻從哲學、曆史、甚至科學的角度,去探究它們在中國人思維方式、宇宙觀中的根源。作者通過大量的史料考證,展示瞭這些思想是如何影響瞭中國古代的醫學、天文學、建築學,甚至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習慣。這種嚴謹的論證,讓我對這些古老的智慧有瞭全新的認識。 我非常欣賞書中對“知行閤一”的討論。我一直以為這僅僅是一種學習方法,但作者卻將其提升到瞭人生境界的高度。它不是簡單地說“知道瞭就要去做”,而是強調瞭實踐在認識真理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以及認識和實踐之間的辯證統一。通過對古代哲人的思想以及曆史事件的分析,我看到瞭“知行閤一”如何指導著人們的生活態度和行為準則,如何影響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此外,書中對“和而不同”的闡釋也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我一直認為“和”就是一種妥協,一種壓抑個性的融閤。但作者卻指齣,真正的“和”並非放棄差異,而是在承認差異的基礎上,尋求共同點,達成一種和諧的狀態。這種思想在處理國傢關係、民族關係、人際交往中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它讓我看到瞭中華文化中蘊含的包容性和開放性。 總體來說,這本書讓我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從“是什麼”升級到瞭“為什麼”和“如何是”。它不僅讓我瞭解瞭文化的錶象,更讓我感受到瞭文化的生命力,以及它如何深刻地塑造瞭我們的民族性格和思維方式。這種深度的探究,讓我對自己的文化根源有瞭更強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評分我一直以來都對中國古代哲學和思想體係充滿瞭好奇,但往往在閱讀一些原著的時候,會因為語言的晦澀或者概念的抽象而感到睏難。這本書就像一座橋梁,非常巧妙地連接瞭古老的智慧和現代人的理解。它沒有迴避那些復雜的哲學命題,而是用一種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將它們化繁為簡,讓普通讀者也能窺見中華文化的精髓。 書中關於“仁”的闡釋,是我認為最精彩的部分之一。我之前對“仁”的理解,大多停留在“愛人”這個層麵,覺得有些空泛。但這本書卻通過對“仁”在不同語境下的具體錶現,比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愛人若己”等等,讓我看到瞭“仁”是如何貫穿於個人品德、傢庭倫理、社會關係乃至國傢治理中的。它不再是一個孤立的概念,而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行為準則。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天命”的討論。以往我對“天命”的理解,總覺得有些宿命論的色彩,好像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但作者卻從更廣闊的曆史和哲學視角,去解讀“天命”所蘊含的積極意義,比如對社會責任的擔當,對曆史規律的順應,以及在順境和逆境中保持樂觀和進取的心態。這種解讀,讓我對“天命”有瞭更積極、更具建設性的認識。 書中對“君子”形象的描繪,也讓我深受啓發。我之前覺得“君子”就是那種溫文爾雅、不與人爭的人。但作者卻強調瞭“君子”的內在修養、道德操守、以及對社會責任的擔當。它是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一種不斷自我完善的追求。這種對“君子”的理解,讓我看到瞭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個體人格的重視和期許。 這本書不僅讓我瞭解瞭中華文化的理論體係,更讓我看到瞭這些理論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塑造瞭民族的精神,影響瞭社會的進程。它是一本讓我從“瞭解”到“理解”,再到“認同”的書,讓我對自己的文化有瞭更深的敬畏和熱愛。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為那些對中華文化感到迷茫、或者隻是停留在錶麵認知的人量身定做的。它不是一本填鴨式的知識手冊,而更像是一位睿智的長者,娓娓道來,引領你一層一層地揭開中華文化的麵紗。我之前對很多中國傳統的哲學概念,比如“無為而治”、“兼愛非攻”等等,都隻是模糊的印象,甚至有些誤解。這本書用非常清晰、易懂的語言,結閤大量的曆史故事和人物傳記,將這些概念的真實內涵展現在我麵前。 書中對“孝道”的解讀尤其讓我感動。我一直以為“孝”就是對父母的順從和贍養,但作者卻將其上升到瞭“敬”和“承”的高度。它不僅僅是物質上的供養,更是精神上的傳承,是對父母品德、學問、事業的繼承和發揚。這種深度的理解,讓我反思瞭自己在傢庭關係中的一些行為,也讓我看到瞭“孝”作為一種維係傢庭和社會穩定的重要文化基因,其深遠意義。 我非常喜歡書中關於“器識”的論述。在我看來,“器識”就是一個人內在的修養和外在的纔能。作者通過對古代聖賢的分析,闡述瞭“器”和“識”之間的辯證關係,強調瞭隻有“器識兼備”,纔能真正成就一番事業,纔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這種對人纔培養的深刻見解,在當今社會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提醒我們,不應隻注重知識的獲取,更應注重品德的塑造和能力的培養。 書中對“中庸”的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我一直覺得“中庸”就是一種不偏不倚、隨波逐流的態度,是缺乏原則的錶現。但作者卻將其解釋為一種智慧的平衡,一種在復雜環境中找到最佳解決方案的能力。它不是放棄立場,而是懂得權衡利弊,懂得把握適度的藝術。這種對“中庸”的重新解讀,讓我對中國人的處事哲學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總而言之,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鮮活的中華文化。它不再是曆史書上僵硬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思想,活生生的智慧,深深地根植於我們的血脈之中。它教會我如何去理解我們的祖先,如何去理解我們自己,也如何去麵嚮未來。
評分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次深入的文化考古。作者以一種非常嚴謹的態度,從曆史的塵埃中挖掘齣中華文化的真正“肌理”,而非僅僅停留在錶麵的“光鮮”。他沒有選擇那些耳熟能詳的成語典故,而是深入到那些被時間洪流淹沒的智慧片段,將其重新賦予生命。我尤其贊嘆作者對“五行”之間相互關係的細緻梳理,以及它如何在中國古代的哲學、醫學、甚至政治思想中發揮作用。 書中對“情”的探討,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以為中國傳統文化是比較壓抑情感的,強調理性和剋製。但作者卻通過對“情”在儒傢、道傢、甚至佛教思想中的不同解讀,讓我看到瞭“情”作為一種重要的生命體驗,如何被融入到中華文化的價值體係中。從“喜怒哀樂”到“悲天憫人”,這種對情感的細膩描繪,展現瞭中華文化的豐富性和人文關懷。 我非常欣賞書中關於“道”與“術”的辨析。我一直覺得“道”是虛無縹緲的,而“術”是實實在在的。但作者卻指齣,“道”是根本,是規律,而“術”是實現“道”的手段。它強調瞭在運用“術”的時候,不能脫離“道”的指導,否則就會走嚮偏頗。這種辯證的思維方式,對我理解中國古代的政治、軍事、乃至商業策略都大有裨益。 書中對“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對比分析,也讓我産生瞭深刻的共鳴。作者沒有簡單地褒揚或貶低任何一方,而是從曆史發展的角度,去探討這兩種思想在中華文化中的演變和融閤。他指齣,中華文化並非簡單的“一刀切”的集體主義,而是在集體主義的大框架下,也蘊含著對個體價值的尊重和追求。 這本書讓我看到,中華文化並非是凝固不變的,而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動態發展的體係。它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地吸收、融閤、創新,展現齣強大的生命力和適應性。這種深刻的洞察,讓我對中華文化的未來充滿瞭信心。
評分這本書讓我對“中華文化”這個詞的理解發生瞭深刻的變化。我之前一直以為,中華文化就是那些曆史悠久的書法、繪畫、詩詞歌賦,或者是春節、中鞦這些傳統節日。但這本《中華文化的真實義》卻帶領我走嚮瞭一個更深邃、更廣闊的維度。它沒有簡單地羅列文化符號,而是試圖挖掘這些符號背後所承載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以及社會結構。 書中對“天人閤一”的闡釋尤為觸動我。我一直覺得這是一個很玄乎的概念,但作者通過大量的曆史文獻和哲學思想的梳理,將它具象化,讓我理解到這不僅僅是一種哲學追求,更是一種根植於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智慧。它影響著我們如何看待自然、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甚至如何進行決策。從古代的農耕文明到現代的城市生活,這種“順應自然,和諧共處”的思想,竟然以不同的形式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 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禮”的探討。傳統觀念中,“禮”似乎是一種繁文縟節,束縛人的行為。但作者卻將其還原為一種社會秩序的基石,一種人與人之間情感連接的紐帶。通過對不同曆史時期“禮”的演變和解讀,我看到瞭它如何從最初的政治規範,逐漸演變成一種人倫道德的體現,再到現代社會中,即便形式有所變化,其核心精神——尊重、謙遜、秩序——依然是構建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要素。這種深度分析,讓我對中國社會的運行邏輯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讀到關於“義”的部分,更是讓我豁然開朗。我一直以為“義”就是江湖義氣,是簡單的“哥們兒”情誼。但書中將“義”提升到瞭一個更高的層次,它與“仁”、“智”、“信”等儒傢核心價值觀緊密相連,是一種超越個人利益的道德追求,是一種責任擔當。作者通過對曆史人物事跡的剖析,展現瞭“義”在國傢興衰、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所發揮的作用,讓我認識到,這種精神力量,纔是支撐中華民族曆經磨難、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衝擊,在於它讓我看到瞭中華文化並非一成不變的陳跡,而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不斷演進的有機體。它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又能保持自身的核心精神,這種強大的生命力和適應性,正是其“真實義”所在。我不再將中華文化僅僅視為過去的輝煌,而是將其視為一種活在當下、塑造未來的強大力量,一種值得我們去深入理解、傳承和發展的寶貴財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