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泉、王小旭、徐林峰、梁彦、周林著的《多源 动态系统融合估计》针对目标跟踪在国防应用中的迫 切需求,围绕多传感器多信源下目标跟踪中涉及的时 空配准、多速率、状态约束、多模态、非线性、状态 与模型参数耦合、传感器管理等相关问题,开展动态 系统估计、辨识与融合的理论研究,包括多源信息空 间配准的系统偏差在线估计、多源信息时间配准的多 速率估计、状态约束动态系统建模与估计、状态演化 多模态的马尔可夫跳变系统估计、非线性动态系统的 确定采样型高斯估计、基于期望*大化的联合估计与 辨识及基于事件驱动的单传感器量测管理。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控制科学与工程各类专业本 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书,也可作为自动控制、导航、 信息处理、系统工程及航空、航天、航海、工业过程 控制等相关专业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多源信息融合概况
1.2.1 定义
1.2.2 功能模型
1.2.3 系统结构
1.2.4 融合级别
1.3 多源动态系统融合估计概述
1.3.1 一般性框架
1.3.2 发展现状
参考文献
第2章 系统偏差在线估计
2.1 引言
2.2 未知输入驱动下的系统偏差估计
2.2.1 系统偏差的广义建模
2.2.2 伪量测模型
2.2.3 解耦滤波器的设计
2.2.4 仿真分析
2.3 基于粒子群优化的系统偏差估计
2.3.1 概率数据关联
2.3.2 群体智能算法
2.3.3 粒子群目标函数的构造
2.3.4 系统偏差估计策略
2.3.5 仿真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第3章 多速率估计
3.1 引言
3.1.1 网络控制系统的多速率估计
3.1.2 多速率多传感器系统建模与估计
3.1.3 多速率多传感器系统故障检测
3.2 量测缺失下多速率多传感器系统建模与估计
3.2.1 问题描述
3.2.2 LMMSE意义下多速率滤波器设计
3.2.3 仿真分析
3.3 未知扰动下多速率多传感器系统故障检测
3.3.1 问题描述
3.3.2 多速率残差生成器
3.3.3 左特征向量解耦残差
3.3.4 残差评价
3.3.5 仿真分析
3.4 W噪声与扰动并存下多速率多传感器系统故障检测
3.4.1 问题描述
3.4.2 多速率*优观测器设计
3.4.3 多速率残差
3.4.4 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老实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它要求读者对信号处理、控制理论以及概率统计有扎实的基础。但对于那些已经具备一定背景知识的人而言,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阶梯”,帮助我们从“知道如何做”跨越到“知道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做得更好”。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讨论不同融合结构时,那种历史脉络的梳理。它清晰地展示了从早期的经典滤波器到最新的深度学习辅助估计方法的发展轨迹,这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现有技术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的方向。书中对信息论在融合问题中应用的探讨,也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它提供了一种度量信息冗余和价值的客观标准,这对于设计最优的观测策略至关重要。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层层递进,从基础理论单元的估计,逐步扩展到大型复杂系统的集成,保证了即便是处理最宏大的系统,读者也能在微观层面找到可操作的分析单元。这是一种非常成熟的学术写作方式,既能满足理论研究的深度需求,又不失对工程实践的关注。
评分这本书,坦率地说,我看完之后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知识冲击。它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尤其是对于处理复杂多变环境下的信息整合问题,书中提出的那些理论框架简直是化繁为简的典范。我之前在实际项目中遇到过一些棘手的状态估计难题,那些问题往往涉及传感器数据的异构性、时间尺度的不一致性,以及信号本身的非线性和随机性。阅读此书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领航员穿越迷雾,每一个章节都清晰地指明了理论的基石和实践的路径。特别是它对不同估计范式(比如贝叶斯方法、优化方法)的深入剖析和比较,让我对如何根据具体场景选择最合适的融合策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引用的案例研究也非常贴合当前的工程热点,不是那种空中楼阁式的理论堆砌,而是真正能够落到实处的技术指导,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在工程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财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证复杂算法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的数学推导能力,但同时又不会让读者感到枯燥,总能在关键节点处用直观的解释来锚定概念。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教科书,更像是一部结合了前沿研究成果和深刻工程洞察的智库报告。我最欣赏的一点是,作者对于“动态”二字的理解极其透彻。在很多现有的文献中,对动态系统的处理往往是线性的或近似线性的,但这本书却大胆地深入到了非高斯、时变、甚至对抗性环境下的估计挑战。它没有回避这些难题,反而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来应对。比如,它对信息流在多智能体或分布式网络中的传递和校验机制的探讨,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路。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了具体的算法,更在于它构建了一种“全局思考”的分析框架——即如何从系统整体的鲁棒性和实时性角度去设计融合策略。对于那些希望在自动驾驶、机器人导航、或者复杂工业过程控制领域做出突破性工作的研究人员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起点和参照系。我发现自己经常会读完一个章节后,立刻跳回到前面思考,因为作者巧妙地将看似不相关的概念串联了起来,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知识网络。
评分我近期一直在研究如何建立一个更加自适应和可解释的估计框架,这本书简直是来得正是时候。它不仅仅关注于“估计值”的准确性,更深入探讨了“不确定性度量”的有效性。在许多高风险决策场景中,知道你“不知道”什么,往往比得到一个粗略的估计值更为重要。书中对卡尔曼滤波的扩展形式、粒子滤波的改进策略以及高维状态空间下的近似推理方法进行了非常精辟的论述,这些内容直接为我后续的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鲁棒性和异常检测的部分,作者提出了一种结合统计显著性和模型残差分析的综合方法,这在面对恶意干扰或传感器故障时显得尤为强大。这本书的论述风格非常成熟稳健,它不鼓吹任何单一技术的绝对优越性,而是强调在特定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平衡点。它像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参考工具,确保了无论我在系统建模、算法选择还是性能验证的哪个阶段遇到困惑,都能从中找到严谨的理论支撑和前瞻性的视角。
评分对于我这样偏向应用层面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的实操价值简直是无可估量。我关注的重点往往是如何将实验室里的精妙理论快速转化为可靠的生产力工具。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停留在数学公式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在有限计算资源下,如何实现这些复杂融合算法的高效部署。书中关于模型降阶、在线校准和不确定性量化的章节,简直是为嵌入式系统开发者量身定做的指南。我尝试着根据书中的建议对我们目前的一个传感器融合模块进行了优化,结果在保持甚至略微提升精度的前提下,系统的响应时间缩短了近20%,这在对时延要求极高的场景中,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此外,作者在处理实际传感器噪声模型和系统误差辨识方面的详尽论述,也帮助我避免了一些常见的工程陷阱。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务实,没有过多的学术腔调,直击痛点,读起来让人感觉像是与一位技艺精湛的同行在深入交流,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解决问题的“匠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