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史(原书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心理学史(原书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埃里克·希雷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史
  • 心理学
  • 历史
  • 学科发展
  • 学术史
  • 西方心理学
  • 中国心理学
  • 心理学流派
  • 经典教材
  • 机械工业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义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601494
商品编码:29747989952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心理学史(原书第2版)
作者:   (美) 埃里克·希雷(Eric Shiraev)
市场价:   85.00
ISBN号:   9787111601494
版次:   1-1
出版日期:    
页数:   
字数:   654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目录
目 录 Contents
前言
致谢
第1章 理解心理学的历史 / 1
1.1 绪言 / 2
1.1.1 我们研究什么 / 2
1.1.2 重复的主题 / 3
1.2 四类心理学知识 / 3
1.2.1 科学知识 / 4
1.2.2 大众信念 / 6
1.2.3 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 6
1.2.4 法律知识 / 7
1.2.5 四类知识的互动 / 8
1.3 社会与心理学史 / 9
1.3.1 资源 / 9
1.3.2 社会气氛 / 10
1.3.3 学术传统 / 10
1.4 心理学史学 / 12
1.4.1 同行评议 / 12
1.4.2 争议的必然影响 / 13
1.4.3 社会地位、社会名望和权力 / 14
1.4.4 克服选择性注意:性别和种族 / 15
1.5 理解心理学的历史 / 17
1.5.1 误导性标签 / 17
1.5.2 碎片化和标准化 / 17
第2章 早期的心理学知识 / 20
2.1 人类文明早期的心理学知识 / 22
2.1.1 美索不达米亚 / 22
2.1.2 古埃及 / 23
2.2 希腊文明中的心理学知识 / 23
2.2.1 早期的灵魂概念 / 23
2.2.2 认知 / 27
2.2.3 情绪和需求 / 28
2.2.4 人类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 29
2.2.5 异常症状 / 30
2.2.6 关于健康与道德行为的观点 / 31
2.2.7 评价希腊人的影响 / 32
2.3 印度和中国的心理学知识:非西方心理学传统的介绍 / 32
2.3.1 印度教传统 / 32
2.3.2 生命轮回 / 33
2.3.3 思维和行为 / 33
2.3.4 佛教传统 / 34
2.3.5 自我 / 35
2.3.6 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心理学观点 / 36
2.3.7 整体论与和谐 / 37
2.4 第一个千年之交的心理学知识 / 38
2.4.1 罗马人:哲学与科学中的心理学知识 / 38
2.4.2 早期基督教传统:灵魂的不朽 / 39
2.4.3 罪疚和罪恶的心理基础 / 40
2.5 中世纪盛期知识的进一步发展(11世纪~?14世纪) / 41
2.5.1 基督教神学:恢复亚里士多德的声誉 / 41
2.5.2 早期阿拉伯和伊斯兰文明中的心理学观点 / 42
2.6 评价 / 44
2.6.1 不要高估差异 / 45
2.6.2 精神传统内积累的知识是有价值的 / 45
2.6.3 欧洲和亚洲的哲学家有“独特思想”吗 / 45
第3章 千年中期转型阶段的心理学:15世纪至18世纪末 / 48
3.1 15世纪晚期至18世纪末的转型 / 50
3.1.1 文艺复兴 / 50
3.1.2 宗教改革 / 51
3.1.3 科学革命 / 51
3.2 千年中期的心理学:人们知道些什么 / 52
3.2.1 科学知识 / 52
3.2.2 宗教基础和民间的知识 / 55
3.3 学者及其理论的影响 / 57
3.3.1 认识论:理解心理经验 / 57
3.3.2 勒内·笛卡儿:理性思考者和笛卡儿传统 / 59
3.3.3 贝内迪克特·斯宾诺莎的一元论 / 61
3.3.4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的单子论 / 62
3.3.5 托马斯·霍布斯的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 / 62
3.3.6 约翰·洛克的经验主义和自由主义 / 63
3.3.7 乔治·贝克莱的唯心主义和经验主义 / 64
3.3.8 发展中的英国经验主义:大卫·休谟 / 65
3.3.9 发展中的联想主义:大卫·哈特莱 / 67
3.3.10 连接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伊曼努尔·康德 / 68
3.4 法国的唯物主义与启蒙运动 / 69
3.4.1 保罗-亨利·西里的唯物主义 / 69
3.4.2 孔狄亚克的感觉主义 / 70
3.4.3 拉·美特利的机械主义 / 71
3.4.4 伏尔泰和卢梭的道德与社会发展 / 72
3.5 评价 / 72
3.5.1 社会氛围的变化 / 72
3.5.2 个体成为关注的焦点 / 73
3.5.3 知识依然主要靠猜测 / 73
3.5.4 宗教观点依然占主导 / 73
3.5.5 知识维护的社会秩序 / 73
第4章 实验室里的心理学 / 76
4.1 19世纪的变迁 / 78
4.1.1 资源和基础设施 / 78
4.1.2 19世纪的社会环境 / 78
4.1.3 19世纪的学术传统 / 78
4.1.4 人们对心理了解多少:概览 / 79
4.2 生理学和哲学:两个学术流派 / 82
4.2.1 精神哲学的影响 / 82
4.2.2 生理学的影响 / 83
4.3 早期心理学中的测量 / 85
心理时间的测量 / 85
4.4 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 88
4.4.1 德国有利的社会环境 / 88
4.4.2 冯特在德国创建了一个实验室 / 88
4.4.3 美国的实验室:对比一览 / 90
4.4.4 德国和美国以外的实验室 / 91
4.5 在实验室里:寻求自己身份的心理学 / 93
4.5.1 威廉·冯特的观点 / 93
4.5.2 冯特同时代人提出实证心理学 / 96
4.5.3 构造主义在美国 / 98
4.5.4 美国心理学会:开端 / 99
4.6 评价 / 101
4.6.1 一条不容易的道路 / 101
4.6.2 来自实证研究的推动 / 101
4.6.3 一个集体的创造 / 102
4.6.4 心理学实验室和组织 / 102
第5章 20世纪初的心理学与大众社会 / 104
5.1 社会和文化景观 / 106
5.1.1 现代大众社会 / 106
5.1.2 社会氛围的变化 / 106
5.2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展及其对心理学的影响 / 108
5.2.1 科学探索 / 108
5.2.2 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 / 109
5.2.3 更多的心理学家成为实践者 / 109
5.3 作为一门科学学科的心理学 / 110
5.3.1 人们所知道的:科学知识 / 110
5.3.2 大众信念 / 110
5.3.3 价值观 / 110
5.3.4 法律知识 / 111
5.4 机能主义心理学:联结个体与社会环境 / 112
5.4.1 威廉·詹姆斯关于精神现象的观点 / 112
5.4.2 作为实用学科的詹姆斯心理学 / 113
5.4.3 发展的机能主义:卡尔金斯、安吉尔和卡尔 / 114
5.5 心理学领域的进化论观点 / 116
5.5.1 进化论 / 116
5.5.2 对心理学的普遍影响 / 118
5.6 心理学中的新领域 / 120
5.6.1 心智能力研究 / 120
5.6.2 儿童与教育心理学 / 124
5.6.3 工业和消费者研究 / 127
5.6.4 犯罪行为心理学 / 130
5.6.5 性别心理学 / 130
5.7 评价 / 132
5.7.1 经济发展因素 / 132
5.7.2 教育发展因素 / 132
5.7.3 对心理学家的需求渐长 / 132
5.7.4 心理学正在成为一门更独立的学科 / 132
第6章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临床研究和心理学 / 134
6.1 人们对精神疾病有哪些了解 / 136
6.1.1 科学知识 / 136
6.1.2 流行观念 / 140
6.1.3 意识形态 / 140
6.1.4 法律知识 / 140
6.2 社会环境和精神病理学 / 141
6.2.1 性、毒品与异化 / 141
6.2.2 对精神疾病看法的改变 / 142
6.2.3 异常和偏差行为的医学化 / 142
6.2.4

   内容简介
    《心理学史(原书第2版)》按时间顺序,论述了推动心理学思想和学科发展的社会背景、重要人物及其思想、生活和所属理论学派。本书作者重视多样性和跨文化、跨学科视角,探讨了心理学在美德奥之外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如中国、俄罗斯、日本和印度等。本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每一章节均配备了适量的知识检测和网络学习资料。心理学史(原书第2版)文献丰富,内容翔实。除此之外,作者在书中还配了许多图表和人物照片,让读者直观地了解心理学史的相关知识。

思想的河流:西方哲学史精要(修订版) 一部宏大叙事,勾勒人类理性光辉的演进脉络 作者:[此处填写一位虚构的、权威的哲学史学家姓名] 出版社:[此处填写一家虚构的、享有盛誉的学术出版社名称] --- 内容简介 《思想的河流:西方哲学史精要(修订版)》并非仅仅是对哲学家及其理论的简单罗列,而是一部试图捕捉西方思想遗产的内在张力与连续性的恢宏画卷。本书深度聚焦于那些定义了人类理解自身、世界以及知识本质的关键转折点,以清晰、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将数千年复杂的思想演变,梳理成一条清晰可辨、充满活力与冲突的河流。 本书的结构设计旨在引导读者,如同身处历史现场,亲历思想的诞生、冲突与融合。它摒弃了僵硬的年代划分,转而采用主题驱动的叙事方式,使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某一特定时代的核心哲学问题是如何被提出、争辩并最终演化的。 第一编:万物的开端与古希腊的理性觉醒 (从米利都到亚里士多德) 本篇深入探讨了人类第一次试图用理性而非神话来解释世界的努力。我们首先考察米利都学派(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对“本原”(Arche)的探寻,揭示了早期自然哲学的朴素唯物主义倾向。随后,本书详细分析了赫拉克利特的“变动不居”与巴门尼德“永恒同一性”之间的本体论鸿沟,这是西方形而上学冲突的源头。 重点章节将剖析苏格拉底的思想革命——从对宇宙的关注转向对“人”自身(伦理学与认识论)的关注。通过对柏拉图的《对话录》的细致解读,我们系统地阐释了理念论(Theory of Forms)的结构,分析了其如何试图为客观知识和绝对价值奠定基础,并探讨了“洞穴寓言”在认识论上的深远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登场被视为一次伟大的“转向”。本书着重分析了其逻辑学体系(三段论的建立)、形而上学(潜能与现实、实体与偶性)以及他对伦理学(中道的实践智慧)和政治学的细致考察。我们不仅仅陈述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更将其置于其与柏拉图的对话之中,展现了古典希腊思想的成熟与张力。 第二编:信仰、理性与中世纪的整合 (从早期教父到经院哲学) 中世纪哲学并非思想的停滞,而是古典理性与新兴宗教信仰之间复杂融合与张力的历史。本篇考察了奥古斯丁如何将柏拉图主义的理念融入基督教神学,特别是关于时间、自由意志和“城邦”的论述。 本书的核心在于对经院哲学的兴盛的详细分析。我们追踪了学者们如何努力调和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与圣经教义。安瑟伦的存在论证明、彼得·阿伯拉尔的普遍性问题(实在论、唯名论、概念论)的辩论,以及最关键的——托马斯·阿奎那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督教化”重构。阿奎那通过“恩典不毁灭自然,而是成全自然”的原则,试图构建一个宏大而和谐的理性与信仰的知识体系。 最后,我们考察了中世纪末期的“危机”——奥卡姆的唯名论如何削弱了经院哲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为近代理性的勃兴松开了束缚。 第三编:认知的革命与启蒙的曙光 (从笛卡尔到康德) 近代哲学被定义为主体性与认识论的崛起。本书详细剖析了这场以“我思”为原点的革命。 大陆理性主义部分,我们深度剖析了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方法,以及由此推导出的“我思故我在”。随后,斯宾诺莎的泛神论一元论(几何学方法)与莱布尼茨的单子论(预定和谐)作为理性主义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被并置比较。 英国经验主义则提供了鲜明的对比。洛克的“白板说”、对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区分;贝克莱极端的“存在即被感知”;以及休谟对因果律和归纳法的彻底怀疑,这些都将西方认识论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境地。 本书的高潮在于对伊曼纽尔·康德的批判哲学。我们细致梳理了“哥白尼式的转向”——知识的建构不再取决于对象,而取决于主体先验的认知结构。本书清晰解释了现象界与本体界的区分,以及《纯粹理性批判》如何为形而上学划定了界限,同时为道德法则(实践理性)的独立性奠定了基础。 第四编:体系的扩张与现代性的回响 (后康德主义至20世纪初) 在康德之后,哲学的舞台变得更为宏大且充满激情。 德国唯心主义部分,重点分析了费希特的自我设定,谢林的自然哲学,以及黑格尔对绝对精神和辩证法的系统构建。我们详细解释了“正题-反题-合题”的逻辑如何贯穿于历史、逻辑和精神的演进之中。 随后,本书转向对唯心主义体系的反叛。叔本华的悲观意志论,以及尼采对传统道德和形而上学的“重估一切价值”的宣告(权力意志、永恒轮回、超人理念),标志着现代思想对理性确定性的深刻质疑。 最后,本篇考察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对主体性、价值和语言的重新审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与经济基础)、布伦塔诺的有意识指向性(意向性概念的复兴),以及弗雷格和罗素在逻辑学和分析哲学领域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挑战的开端。 本书特色: 1. 跨学科的融合: 在关键转折点,本书会引入当时的科学(如牛顿物理学、达尔文进化论)和艺术思潮的影响,展示哲学如何与其时代背景紧密互动。 2. 概念的图谱化: 核心术语(如“本质”、“存在”、“范畴”、“先验”)在不同哲学家手中的含义变化,将被制作成清晰的概念演变图。 3. 面向未来的反思: 每一编的结尾都包含对当前哲学讨论的影响,引导读者认识到,我们今日所面对的许多问题,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这些古老而深刻的思辨之中。 《思想的河流:西方哲学史精要(修订版)》是为渴望理解人类理性发展轨迹的学者、学生以及所有对智慧抱有真诚热情的读者所准备的权威指南。它将带领读者穿过迷雾,直抵西方文明思想的源头,感受那股生生不息、永不停歇的求知洪流。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在知识迷宫中探索的旅程,充满了曲折和惊喜。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心理学历史的梳理,更是一次对人类心灵奥秘的深度挖掘。作者的叙述方式相当灵活,既有宏观的历史视角,也有微观的理论剖析,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从不同的维度去理解心理学的发展。我非常喜欢书中对各个心理学流派的生动描绘,比如,在介绍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时,作者通过对原型、集体无意识等概念的阐释,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而神秘的潜意识世界。我开始尝试去理解自己梦境的可能含义,也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敬畏。当我读到关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特别是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疗法的部分时,我深受启发,它让我认识到,理解和接纳他人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注重自身的情感需求和成长。书中有一些关于早期科学实验的描述,虽然严谨,但对于我来说,可能稍微有些枯燥,我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阅读节奏,才能更好地吸收这些信息。然而,当我看到那些伟大的心理学家们,如何从日常观察和哲学思考中,一步步构建起自己的理论体系,并推动心理学这门学科不断向前发展时,我感受到了巨大的鼓舞。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也让我对人类的内心世界充满了更加浓厚的兴趣。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心理学史著作,它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乏人文的关怀,是一次非常值得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充满惊喜的知识碰撞,也是一次对自身认知边界的挑战。刚开始翻阅时,就被它涵盖的领域之广所吸引,从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萌芽,到20世纪认知革命的蓬勃发展,仿佛一步跨越了数千年的时空。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刻,能够将纷繁复杂的心理学思潮,梳理得井井有条。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学派的批判性分析,它不仅仅是罗列理论,更重要的是引导读者去思考这些理论的优劣,以及它们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修正和超越的。比如,书中对行为主义的“黑箱”理论提出的质疑,让我看到了其局限性,也为后来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埋下了伏笔。当我读到关于格式塔心理学“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理念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它不仅颠覆了我对事物认知的一些固有模式,也让我开始反思在生活和工作中,是否过于关注细节而忽略了整体的和谐。我尝试着将格式塔的原理运用到我的日常观察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例如,在欣赏一幅画时,我不再只是关注色彩和线条,而是更能体会到构图和意境所带来的整体感受。虽然书中涉及的理论众多,有些地方的论证过程略显深奥,但作者总能通过精妙的比喻和恰当的例证,将抽象的概念变得相对易于理解。不过,有时候,我觉得有些章节的逻辑跳转可能稍显突兀,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更好地衔接。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心理学史入门读物,它能够激发读者对心理学世界的强烈好奇心,并为进一步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心理学史》的时候,我本以为会是一场轻松的学术之旅,结果却变成了一场需要“硬啃”的马拉松。书本的厚重感,让我一开始就充满了敬畏,翻开后,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复杂的概念,更是让我一度怀疑自己能否驾驭。作者的叙述风格相当严谨,学术性很强,但有时候,这种严谨也带来了一定的阅读障碍。例如,书中在介绍早期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时,虽然详细阐述了潜意识、压抑、俄狄浦斯情结等概念,但对于缺乏相关背景知识的我来说,理解这些理论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后世心理学发展的,需要花费相当大的精力去消化。我好几次都停下来,去查找关于弗洛伊德生平和他所处时代的资料,试图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这些理论的意义。当我终于理清了各个学派的起源和演变,尤其是看到从构造主义到机能主义,再到行为主义的逻辑递进,那种感觉就像是拼好了一幅巨大的拼图,虽然中间的过程很辛苦,但最终的成果却令人欣慰。书中关于发展心理学那部分,关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我来说尤其具有启发性,我开始能够理解儿童是如何从感知运动阶段一步步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的,也更加理解了教育和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但说实话,书中的一些理论论证,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可能显得有些枯燥,我有时候会因为觉得太学术化而选择性跳过一些章节,这或许也是一种阅读上的“妥协”。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部内容扎实、观点清晰的心理学史著作,但它绝对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耐心和钻研精神。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充满挑战的学术探险,而不是一次轻松的阅读体验。它的深度和广度都超乎我的想象,涵盖了从古代哲学思想到现代神经科学的众多领域,这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时常感到一种知识上的“恐慌”。每当我沉浸在某个学派的理论细节中时,下一章节又会把我拉到全新的视角,让我不得不重新调整思维的坐标系。比如,书中在介绍行为主义的经典实验时,虽然引用了大量的研究数据和图表,但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不太熟悉的人来说,要完全消化这些内容,难度不小。我尝试着去理解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如何通过强化和惩罚来塑造行为的,也努力去辨析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与行为主义的联系,但总觉得少了一点直观的感受。后来,我索性放弃了逐字逐句的精读,转而采用了“跳跃式”的阅读方法,先关注那些我比较感兴趣的章节,比如关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内容,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反思了自己在生活中的追求和成长。当读到关于认知心理学对记忆和注意力的研究时,我更是觉得脑洞大开,仿佛看到了自己大脑工作的运作机制。然而,当我试图去总结各个流派的核心观点,并建立一个整体的认知框架时,又会发现自己力不从心,那些细枝末节的理论差异,常常让我感到困惑。这本书更适合那些有一定心理学基础,或者对心理学研究有浓厚兴趣,并且愿意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钻研的读者。对于我来说,它更像是一本“工具书”,我会在需要的时候,翻阅它来查找某些理论的细节,而不是把它当作一本可以一口气读完的故事书。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刚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厚重的体积和精美的装帧吸引了。翻开第一页,就被密密麻麻的文字淹没,感觉自己像一个初涉浩瀚知识海洋的旅人,既兴奋又忐忑。作者的文笔流畅,论述严谨,但有时候,那些过于专业的术语和复杂的理论体系,就像一道道看不见的墙,挡在我前进的道路上。我常常需要一遍又一遍地阅读,甚至对照着其他资料,才能勉强理解其中的一些核心概念。比如,书中关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阐述,虽然详尽,但对于没有心理学背景的我来说,理解“本我”、“自我”、“超我”这些概念的微妙之处,以及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影响行为的,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又花了好多时间去查阅相关文献,试图在更通俗易懂的解释中找到共鸣。然而,当那些晦涩的理论逐渐拨云见日,我开始能够串联起不同心理学流派的发展脉络,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演变,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又会让我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认知革命的那一部分,它让我看到了心理学从关注“黑箱”到探索内部信息加工过程的巨大转变,也让我对人类思维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尽管如此,偶尔还是会觉得有些地方,作者的例证不够生动,或者论述过于跳跃,让我难以一下子抓住重点。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需要耐心和毅力去啃读的书,它不是一本能让你轻松消遣的读物,但如果你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它一定能带给你丰厚的回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