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 | |
| 商品名稱: | 心理學史(原書第2版) |
| 作者: | (美) 埃裏剋·希雷(Eric Shiraev) |
| 市場價: | 85.00 |
| ISBN號: | 9787111601494 |
| 版次: | 1-1 |
| 齣版日期: | |
| 頁數: | |
| 字數: | 654 |
| 齣版社: | 機械工業齣版社 |
| 目錄 | |
| 目 錄 Contents 前言 緻謝 第1章 理解心理學的曆史 / 1 1.1 緒言 / 2 1.1.1 我們研究什麼 / 2 1.1.2 重復的主題 / 3 1.2 四類心理學知識 / 3 1.2.1 科學知識 / 4 1.2.2 大眾信念 / 6 1.2.3 意識形態和價值觀 / 6 1.2.4 法律知識 / 7 1.2.5 四類知識的互動 / 8 1.3 社會與心理學史 / 9 1.3.1 資源 / 9 1.3.2 社會氣氛 / 10 1.3.3 學術傳統 / 10 1.4 心理學史學 / 12 1.4.1 同行評議 / 12 1.4.2 爭議的必然影響 / 13 1.4.3 社會地位、社會名望和權力 / 14 1.4.4 剋服選擇性注意:性彆和種族 / 15 1.5 理解心理學的曆史 / 17 1.5.1 誤導性標簽 / 17 1.5.2 碎片化和標準化 / 17 第2章 早期的心理學知識 / 20 2.1 人類文明早期的心理學知識 / 22 2.1.1 美索不達米亞 / 22 2.1.2 古埃及 / 23 2.2 希臘文明中的心理學知識 / 23 2.2.1 早期的靈魂概念 / 23 2.2.2 認知 / 27 2.2.3 情緒和需求 / 28 2.2.4 人類心理的生物學基礎 / 29 2.2.5 異常癥狀 / 30 2.2.6 關於健康與道德行為的觀點 / 31 2.2.7 評價希臘人的影響 / 32 2.3 印度和中國的心理學知識:非西方心理學傳統的介紹 / 32 2.3.1 印度教傳統 / 32 2.3.2 生命輪迴 / 33 2.3.3 思維和行為 / 33 2.3.4 佛教傳統 / 34 2.3.5 自我 / 35 2.3.6 中國的儒傢思想和心理學觀點 / 36 2.3.7 整體論與和諧 / 37 2.4 第一個韆年之交的心理學知識 / 38 2.4.1 羅馬人:哲學與科學中的心理學知識 / 38 2.4.2 早期基督教傳統:靈魂的不朽 / 39 2.4.3 罪疚和罪惡的心理基礎 / 40 2.5 中世紀盛期知識的進一步發展(11世紀~?14世紀) / 41 2.5.1 基督教神學:恢復亞裏士多德的聲譽 / 41 2.5.2 早期阿拉伯和伊斯蘭文明中的心理學觀點 / 42 2.6 評價 / 44 2.6.1 不要高估差異 / 45 2.6.2 精神傳統內積纍的知識是有價值的 / 45 2.6.3 歐洲和亞洲的哲學傢有“獨特思想”嗎 / 45 第3章 韆年中期轉型階段的心理學:15世紀至18世紀末 / 48 3.1 15世紀晚期至18世紀末的轉型 / 50 3.1.1 文藝復興 / 50 3.1.2 宗教改革 / 51 3.1.3 科學革命 / 51 3.2 韆年中期的心理學:人們知道些什麼 / 52 3.2.1 科學知識 / 52 3.2.2 宗教基礎和民間的知識 / 55 3.3 學者及其理論的影響 / 57 3.3.1 認識論:理解心理經驗 / 57 3.3.2 勒內·笛卡兒:理性思考者和笛卡兒傳統 / 59 3.3.3 貝內迪剋特·斯賓諾莎的一元論 / 61 3.3.4 戈特弗裏德·威廉·萊布尼茨的單子論 / 62 3.3.5 托馬斯·霍布斯的唯物主義和經驗主義 / 62 3.3.6 約翰·洛剋的經驗主義和自由主義 / 63 3.3.7 喬治·貝剋萊的唯心主義和經驗主義 / 64 3.3.8 發展中的英國經驗主義:大衛·休謨 / 65 3.3.9 發展中的聯想主義:大衛·哈特萊 / 67 3.3.10 連接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伊曼努爾·康德 / 68 3.4 法國的唯物主義與啓濛運動 / 69 3.4.1 保羅-亨利·西裏的唯物主義 / 69 3.4.2 孔狄亞剋的感覺主義 / 70 3.4.3 拉·美特利的機械主義 / 71 3.4.4 伏爾泰和盧梭的道德與社會發展 / 72 3.5 評價 / 72 3.5.1 社會氛圍的變化 / 72 3.5.2 個體成為關注的焦點 / 73 3.5.3 知識依然主要靠猜測 / 73 3.5.4 宗教觀點依然占主導 / 73 3.5.5 知識維護的社會秩序 / 73 第4章 實驗室裏的心理學 / 76 4.1 19世紀的變遷 / 78 4.1.1 資源和基礎設施 / 78 4.1.2 19世紀的社會環境 / 78 4.1.3 19世紀的學術傳統 / 78 4.1.4 人們對心理瞭解多少:概覽 / 79 4.2 生理學和哲學:兩個學術流派 / 82 4.2.1 精神哲學的影響 / 82 4.2.2 生理學的影響 / 83 4.3 早期心理學中的測量 / 85 心理時間的測量 / 85 4.4 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 / 88 4.4.1 德國有利的社會環境 / 88 4.4.2 馮特在德國創建瞭一個實驗室 / 88 4.4.3 美國的實驗室:對比一覽 / 90 4.4.4 德國和美國以外的實驗室 / 91 4.5 在實驗室裏:尋求自己身份的心理學 / 93 4.5.1 威廉·馮特的觀點 / 93 4.5.2 馮特同時代人提齣實證心理學 / 96 4.5.3 構造主義在美國 / 98 4.5.4 美國心理學會:開端 / 99 4.6 評價 / 101 4.6.1 一條不容易的道路 / 101 4.6.2 來自實證研究的推動 / 101 4.6.3 一個集體的創造 / 102 4.6.4 心理學實驗室和組織 / 102 第5章 20世紀初的心理學與大眾社會 / 104 5.1 社會和文化景觀 / 106 5.1.1 現代大眾社會 / 106 5.1.2 社會氛圍的變化 / 106 5.2 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進展及其對心理學的影響 / 108 5.2.1 科學探索 / 108 5.2.2 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 / 109 5.2.3 更多的心理學傢成為實踐者 / 109 5.3 作為一門科學學科的心理學 / 110 5.3.1 人們所知道的:科學知識 / 110 5.3.2 大眾信念 / 110 5.3.3 價值觀 / 110 5.3.4 法律知識 / 111 5.4 機能主義心理學:聯結個體與社會環境 / 112 5.4.1 威廉·詹姆斯關於精神現象的觀點 / 112 5.4.2 作為實用學科的詹姆斯心理學 / 113 5.4.3 發展的機能主義:卡爾金斯、安吉爾和卡爾 / 114 5.5 心理學領域的進化論觀點 / 116 5.5.1 進化論 / 116 5.5.2 對心理學的普遍影響 / 118 5.6 心理學中的新領域 / 120 5.6.1 心智能力研究 / 120 5.6.2 兒童與教育心理學 / 124 5.6.3 工業和消費者研究 / 127 5.6.4 犯罪行為心理學 / 130 5.6.5 性彆心理學 / 130 5.7 評價 / 132 5.7.1 經濟發展因素 / 132 5.7.2 教育發展因素 / 132 5.7.3 對心理學傢的需求漸長 / 132 5.7.4 心理學正在成為一門更獨立的學科 / 132 第6章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臨床研究和心理學 / 134 6.1 人們對精神疾病有哪些瞭解 / 136 6.1.1 科學知識 / 136 6.1.2 流行觀念 / 140 6.1.3 意識形態 / 140 6.1.4 法律知識 / 140 6.2 社會環境和精神病理學 / 141 6.2.1 性、毒品與異化 / 141 6.2.2 對精神疾病看法的改變 / 142 6.2.3 異常和偏差行為的醫學化 / 142 6.2.4 |
| 內容簡介 | |
| 《心理學史(原書第2版)》按時間順序,論述瞭推動心理學思想和學科發展的社會背景、重要人物及其思想、生活和所屬理論學派。本書作者重視多樣性和跨文化、跨學科視角,探討瞭心理學在美德奧之外的國傢和地區的發展,如中國、俄羅斯、日本和印度等。本書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每一章節均配備瞭適量的知識檢測和網絡學習資料。心理學史(原書第2版)文獻豐富,內容翔實。除此之外,作者在書中還配瞭許多圖錶和人物照片,讓讀者直觀地瞭解心理學史的相關知識。 |
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充滿驚喜的知識碰撞,也是一次對自身認知邊界的挑戰。剛開始翻閱時,就被它涵蓋的領域之廣所吸引,從古希臘哲學傢的思想萌芽,到20世紀認知革命的蓬勃發展,仿佛一步跨越瞭數韆年的時空。作者的筆觸細膩而深刻,能夠將紛繁復雜的心理學思潮,梳理得井井有條。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不同學派的批判性分析,它不僅僅是羅列理論,更重要的是引導讀者去思考這些理論的優劣,以及它們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被修正和超越的。比如,書中對行為主義的“黑箱”理論提齣的質疑,讓我看到瞭其局限性,也為後來認知心理學的興起埋下瞭伏筆。當我讀到關於格式塔心理學“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理念時,我被深深地震撼瞭,它不僅顛覆瞭我對事物認知的一些固有模式,也讓我開始反思在生活和工作中,是否過於關注細節而忽略瞭整體的和諧。我嘗試著將格式塔的原理運用到我的日常觀察中,發現瞭很多有趣的現象,例如,在欣賞一幅畫時,我不再隻是關注色彩和綫條,而是更能體會到構圖和意境所帶來的整體感受。雖然書中涉及的理論眾多,有些地方的論證過程略顯深奧,但作者總能通過精妙的比喻和恰當的例證,將抽象的概念變得相對易於理解。不過,有時候,我覺得有些章節的邏輯跳轉可能稍顯突兀,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背景知識纔能更好地銜接。總的來說,這本書是一本引人入勝的心理學史入門讀物,它能夠激發讀者對心理學世界的強烈好奇心,並為進一步的深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過程,對我來說,更像是一場在知識迷宮中探索的旅程,充滿瞭麯摺和驚喜。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心理學曆史的梳理,更是一次對人類心靈奧秘的深度挖掘。作者的敘述方式相當靈活,既有宏觀的曆史視角,也有微觀的理論剖析,讓我在閱讀過程中,能夠從不同的維度去理解心理學的發展。我非常喜歡書中對各個心理學流派的生動描繪,比如,在介紹榮格的分析心理學時,作者通過對原型、集體無意識等概念的闡釋,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廣闊而神秘的潛意識世界。我開始嘗試去理解自己夢境的可能含義,也對人性的復雜性有瞭更深的敬畏。當我讀到關於人本主義心理學,特彆是羅傑斯“以人為中心”療法的部分時,我深受啓發,它讓我認識到,理解和接納他人的重要性,也讓我更加注重自身的情感需求和成長。書中有一些關於早期科學實驗的描述,雖然嚴謹,但對於我來說,可能稍微有些枯燥,我需要不斷地調整自己的閱讀節奏,纔能更好地吸收這些信息。然而,當我看到那些偉大的心理學傢們,如何從日常觀察和哲學思考中,一步步構建起自己的理論體係,並推動心理學這門學科不斷嚮前發展時,我感受到瞭巨大的鼓舞。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想的啓迪,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也讓我對人類的內心世界充滿瞭更加濃厚的興趣。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心理學史著作,它既有學術的深度,又不乏人文的關懷,是一次非常值得的閱讀體驗。
評分這本書,真是讓人又愛又恨。剛拿到手的時候,就被它厚重的體積和精美的裝幀吸引瞭。翻開第一頁,就被密密麻麻的文字淹沒,感覺自己像一個初涉浩瀚知識海洋的旅人,既興奮又忐忑。作者的文筆流暢,論述嚴謹,但有時候,那些過於專業的術語和復雜的理論體係,就像一道道看不見的牆,擋在我前進的道路上。我常常需要一遍又一遍地閱讀,甚至對照著其他資料,纔能勉強理解其中的一些核心概念。比如,書中關於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的闡述,雖然詳盡,但對於沒有心理學背景的我來說,理解“本我”、“自我”、“超我”這些概念的微妙之處,以及它們是如何相互作用影響行為的,無疑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我又花瞭好多時間去查閱相關文獻,試圖在更通俗易懂的解釋中找到共鳴。然而,當那些晦澀的理論逐漸撥雲見日,我開始能夠串聯起不同心理學流派的發展脈絡,理解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和演變,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又會讓我覺得一切的付齣都是值得的。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認知革命的那一部分,它讓我看到瞭心理學從關注“黑箱”到探索內部信息加工過程的巨大轉變,也讓我對人類思維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盡管如此,偶爾還是會覺得有些地方,作者的例證不夠生動,或者論述過於跳躍,讓我難以一下子抓住重點。總的來說,這是一本需要耐心和毅力去啃讀的書,它不是一本能讓你輕鬆消遣的讀物,但如果你願意投入時間和精力,它一定能帶給你豐厚的迴報。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充滿挑戰的學術探險,而不是一次輕鬆的閱讀體驗。它的深度和廣度都超乎我的想象,涵蓋瞭從古代哲學思想到現代神經科學的眾多領域,這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時常感到一種知識上的“恐慌”。每當我沉浸在某個學派的理論細節中時,下一章節又會把我拉到全新的視角,讓我不得不重新調整思維的坐標係。比如,書中在介紹行為主義的經典實驗時,雖然引用瞭大量的研究數據和圖錶,但對於我這樣一個對實驗設計和統計分析不太熟悉的人來說,要完全消化這些內容,難度不小。我嘗試著去理解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是如何通過強化和懲罰來塑造行為的,也努力去辨析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與行為主義的聯係,但總覺得少瞭一點直觀的感受。後來,我索性放棄瞭逐字逐句的精讀,轉而采用瞭“跳躍式”的閱讀方法,先關注那些我比較感興趣的章節,比如關於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內容,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讓我反思瞭自己在生活中的追求和成長。當讀到關於認知心理學對記憶和注意力的研究時,我更是覺得腦洞大開,仿佛看到瞭自己大腦工作的運作機製。然而,當我試圖去總結各個流派的核心觀點,並建立一個整體的認知框架時,又會發現自己力不從心,那些細枝末節的理論差異,常常讓我感到睏惑。這本書更適閤那些有一定心理學基礎,或者對心理學研究有濃厚興趣,並且願意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去鑽研的讀者。對於我來說,它更像是一本“工具書”,我會在需要的時候,翻閱它來查找某些理論的細節,而不是把它當作一本可以一口氣讀完的故事書。
評分說實話,拿到這本《心理學史》的時候,我本以為會是一場輕鬆的學術之旅,結果卻變成瞭一場需要“硬啃”的馬拉鬆。書本的厚重感,讓我一開始就充滿瞭敬畏,翻開後,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復雜的概念,更是讓我一度懷疑自己能否駕馭。作者的敘述風格相當嚴謹,學術性很強,但有時候,這種嚴謹也帶來瞭一定的閱讀障礙。例如,書中在介紹早期精神分析學派的觀點時,雖然詳細闡述瞭潛意識、壓抑、俄狄浦斯情結等概念,但對於缺乏相關背景知識的我來說,理解這些理論在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下是如何産生的,以及它們是如何影響後世心理學發展的,需要花費相當大的精力去消化。我好幾次都停下來,去查找關於弗洛伊德生平和他所處時代的資料,試圖從更宏觀的角度去理解這些理論的意義。當我終於理清瞭各個學派的起源和演變,尤其是看到從構造主義到機能主義,再到行為主義的邏輯遞進,那種感覺就像是拼好瞭一幅巨大的拼圖,雖然中間的過程很辛苦,但最終的成果卻令人欣慰。書中關於發展心理學那部分,關於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對我來說尤其具有啓發性,我開始能夠理解兒童是如何從感知運動階段一步步發展到形式運算階段的,也更加理解瞭教育和環境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但說實話,書中的一些理論論證,對於非專業讀者來說,可能顯得有些枯燥,我有時候會因為覺得太學術化而選擇性跳過一些章節,這或許也是一種閱讀上的“妥協”。總的來說,這本書是一部內容紮實、觀點清晰的心理學史著作,但它絕對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耐心和鑽研精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