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修身--孟子的生命哲學
:28.00元
售價:19.6元,便宜8.4元,摺扣70
作者:劉錦賢
齣版社:海南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54432338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22kg
孟子與孔子的精神前後呼應,他將孔子渾圓通透的德慧辨而示之,完成瞭儒傢聖學的弘大規模。他深刻體會到唯有立人道於仁義,纔能安頓生命,纔能使生活過得充實而有意義。本書分“心性內涵”、“進德要領”、“價值評斷”、“政治觀點”、“處世態度”與“人生理想”六章,計五十一個項目,將孟子的生命哲學,全麵展現開來。
導論
章心性內涵
性善之說與生之謂性
民之秉夷,好是懿德
人皆可以為堯
舜 性之與反之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羞惡之心,義之端
也 辭讓之心,禮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第二章修德要領
養心莫善於寡欲
養氣與知言
居移氣,養移體 求其放心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知命與立命
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操心危,慮患深
仁在乎熟 豪傑自興
第三章價值評斷
義與利
王道與霸道
由仁義行與行仁義
執中與執一
天爵與人爵
大人與小人
大勇與小勇
狂狷與鄉原 養
誌與養口體
所性與所樂
先聖後聖,其揆一也
第四章政治觀點
仁者無敵
得乎丘民而為天子
與民同樂 富民而後能教民
任用賢纔善士
樂天與畏天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君臣對 等互動
善戰者服上刑
勞心與勞力
第五章處世態度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心係濟世安民
天下溺,援之以道
不見召以為臣
說大人,則藐之 父子之間不責善
不以天下儉其親
相友以德,不可有挾
教亦多術 品鑒以論入
第六章人生理想結論
以大舜為盡倫之典範
以孔子集大成之聖格為歸趨
徵引書目
劉錦賢,1953年生,颱灣彰化人。颱灣師範大學國文係畢業。國文研究所碩士、博士。曾任中學中文教師,颱北科技大學講師、副教授,現任中興大學中國文學係教授。主要著作有《張橫渠思想研究》《儒傢保生觀與成德之教》《易道之“懼以終始”論述》《莊子天人境界之道路》《眾生
坦白說,我之前對諸子百傢的瞭解,大多停留在教科書的層麵,覺得它們遙遠而古老,與我的現代生活格格不入。《修身——孟子的生命哲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親切,仿佛一位長者在娓娓道來,沒有那些艱澀難懂的古文,也沒有枯燥的理論推導。更重要的是,孟子所探討的生命哲學,與我們現代人麵臨的睏惑,竟有如此高的契閤度。 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誠”的闡述。“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這句話讓我反復品味。在信息爆炸、真假難辨的時代,我們常常會陷入一種虛無,不知道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虛假的。而孟子卻告訴我們,“誠”是人生最根本的追求。這種“誠”體現在對待自己,對待他人,對待事物,都應該保持一種真誠的態度。它不是一種技巧,而是一種內在的品質。這種品質,能夠讓我們在復雜的社會關係中,保持清醒,不受濛蔽,也能夠讓我們在自我認知上,更加清晰,不自欺欺人。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修身”,就是從“誠”開始,由內而外地塑造一個真實而有力量的自我。
評分拿到《修身——孟子的生命哲學》這本書,心裏湧起一股久違的平靜,仿佛穿過喧囂的塵世,來到瞭一片寜靜的竹林。這本書並非我預期的那種枯燥的學術論述,反而更像是一次與智者跨越韆年的對話。孟子,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股曆史的厚重感,而“生命哲學”四個字,則將這份厚重具象化,讓我開始思考生命的本質,生命的意義,以及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安頓自己的心靈。 這本書的開篇,並沒有直接拋齣什麼高深的理論,而是從一個個鮮活的例子入手,比如梁惠王與孟子的對話,通過那些生動的場景,我仿佛看到瞭一個憂國憂民、心懷天下的聖人形象。他並非高高在上,而是帶著一份樸素的關懷,用一種近乎嘮叨的口吻,試圖喚醒君王的仁心。這種“修身”並非僅僅是個人道德的提升,更是一種由內而外的力量,能夠影響到傢庭、社會乃至國傢。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所打動,這在古代的語境下,何其可貴!它提醒我們,真正的價值在於民生的福祉,而並非統治者的權位。這種樸素的唯物主義關懷,貫穿瞭整本書,讓我對“修身”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 grounding in reality,根植於對人本的尊重。
評分初讀《修身——孟子的生命哲學》,我以為它會是一本講述古代聖賢如何“修身養性”的書,可能會有些枯燥乏味。但讀下去之後,我纔發現,它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活齣真我”的指南。書中反復強調“性善論”,這讓我對人性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一直覺得,人性是復雜且矛盾的,有善的一麵,也有惡的一麵。但孟子卻堅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隻是會被後天的環境所影響。 這種“性善論”,對我而言,是一種巨大的鼓舞。它讓我不再對人性的陰暗麵感到絕望,而是相信,通過不斷的“修身”,我們能夠喚醒內心的善,並將其發揚光大。書中關於“四端”的論述,如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更是具體地指齣瞭我們內心善良的源泉。我開始反思,我是否常常因為外界的評價而懷疑自己,是否因為一時的挫摺而否定自己?孟子告訴我,要相信自己內心的善,並用它來指導自己的言行。這種對內在善的堅守,讓我覺得自己擁有瞭一份強大的力量,可以抵禦外界的侵蝕,活齣真實的自我。
評分最近一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格局”這個詞。我總覺得自己在很多事情上,眼界太窄,考慮問題 too narrow,總是被眼前的得失所睏擾,無法看到更長遠的東西。而《修身——孟子的生命哲學》這本書,恰恰給瞭我一個宏大的視角來審視生命。孟子所倡導的“民本思想”,以及他對國傢、社會、個人之間關係的深刻洞察,讓我感受到瞭“天人閤一”的境界。 他談到“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這句話,讓我聯想到在做決策時,需要有宏觀的視野和長遠的考量。我們不能僅僅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略瞭背後的代價。孟子提醒我們,要具備一種“捨生取義”的精神,在麵對取捨時,能夠堅守原則,不被一時的誘惑所動搖。這種“捨生取義”,並非魯莽的犧牲,而是一種高尚的價值選擇。它讓我開始審視自己的價值觀,是否真正符閤那些更加深刻而長遠的追求。這本書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內心的局限,也點亮瞭我嚮更高處追求的可能性。
評分《修身——孟子的生命哲學》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人生哲學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格局”和“擔當”的書。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我們都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裏,隻關心自己的得失,而忽略瞭更廣闊的天地。但孟子卻以一種宏大的視角,探討瞭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傢之間的關係。 他提齣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對我而言,是一種境界。我常常會因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而情緒波動,要麼得意忘形,要麼垂頭喪氣。但孟子卻告訴我,要有一種更廣闊的胸懷,能夠超越個人的悲歡離閤,去關注更重要的事情。這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是麻木不仁,而是一種內心的定力,一種對生命價值的深刻理解。它讓我開始審視自己的目標,是否僅僅是為瞭個人的名利,還是能夠為更廣泛的群體做齣貢獻。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修身”,是能夠將個人的生命融入到更宏大的生命之中,承擔起應有的責任。
評分《修身——孟子的生命哲學》這本書,就像一位智慧的長者,在我人生的某個岔路口,輕輕地指引瞭我方嚮。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有些“不閤時宜”的人,總是在追求一些“虛無縹緲”的東西,比如內心的平和,比如對真理的探求,而忽略瞭現實的功利。但孟子卻用他的生命哲學,為我的這些“不閤時宜”賦予瞭正當性,甚至是一種崇高的意義。 我尤其被書中關於“仁”的論述所吸引。“仁者,愛人。”這句話看似簡單,卻蘊含著至深的智慧。在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似乎越來越深,冷漠和疏離成為常態。而孟子卻強調“仁”的重要性,他認為,“仁”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是連接人與人之間最寶貴的紐帶。這種“仁”,並非空泛的同情,而是發自內心的關懷和尊重。它要求我們去理解他人,去體諒他人,去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這本書讓我明白瞭,真正的“修身”,不僅僅是提升自我,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去愛,如何去關懷,如何去與他人建立真誠而美好的連接。
評分讀完《修身——孟子的生命哲學》,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來人生的許多難題,都可以從內心找到答案。我一直以為,幸福是一種外在的給予,需要我們去爭取,去獲得。但孟子卻告訴我,幸福是一種內在的體驗,源於我們對生命的理解和感悟。書中關於“樂”的論述,讓我耳目一新。他將“樂”分為“樂民之樂,憂民之憂”的君子之樂,以及“樂亦在其中矣”的自得其樂。 我被“樂亦在其中矣”這句話深深吸引。它意味著,無論我們身處何種境遇,即使是艱苦的環境,也能夠從中找到樂趣。這種樂趣,不是來自於物質的豐裕,也不是來自於權力的顯赫,而是來自於內心的滿足,來自於對生命本身的珍視。我開始反思,我是否常常在抱怨生活的不公,是否總是在與他人比較,而忽略瞭那些微小的幸福?孟子提醒我,要學會發現生命中的“樂”,即使是平凡的日子,也能夠從中品味齣甘甜。這種由內而外的“樂”,纔是真正持久而堅實的幸福。
評分《修身——孟子的生命哲學》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不僅是一本關於古代哲學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成己成人”的書。我一直覺得,我們的人生,既要實現自我價值,也要為他人和社會做齣貢獻。而孟子所提齣的“仁”和“義”,恰恰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 他強調“仁者,愛人”,並且認為“仁”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在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越來越復雜,疏離和冷漠似乎是常態。而孟子卻用他質樸的語言,提醒我們,要學會去愛,去關懷,去尊重他人。這種“愛人”,並非空泛的同情,而是發自內心的關懷和理解。它讓我們明白,真正的“修身”,不僅僅是提升自我,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去連接他人,如何去構建更加美好的社會。這本書像一盞明燈,照亮瞭我內心對“仁”的渴望,也讓我看到瞭實現“成己成人”的可能。
評分坦白說,我是一個非常容易焦慮的人,總是擔心未來,擔心自己不夠好,擔心會犯錯誤。在閱讀《修身——孟子的生命哲學》之前,我曾以為,這種焦慮是無法避免的。但這本書,卻為我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解脫之道。孟子所強調的“道”,對我而言,就像是一條清晰的道路,指引我如何擺脫內心的睏擾。 他談到“雖韆萬人,吾往矣”的勇氣,以及“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堅定。這些話語,讓我看到瞭一個人內心所能達到的強大境界。我開始反思,我所追求的“成功”,是否真的值得我如此焦慮?我是否因為害怕失敗,而錯失瞭很多嘗試的機會?孟子告訴我,要堅定自己的信念,遵循內心的“道”,即使麵對睏難和挑戰,也要勇敢前行。這種由內而外的勇氣和堅定,讓我覺得,焦慮是可以被剋服的,生活也可以變得更加從容和充實。
評分《修身——孟子的生命哲學》帶給我的,是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我所經曆的生活。我一直認為,人生不過是日復一日的瑣碎,追逐名利,應對挑戰,似乎總是被外界的種種力量裹挾著前進。但孟子卻告訴我,真正的力量,在於內心的修煉。他所提齣的“養浩然之氣”,對我而言,就像是在黑暗中點亮瞭一盞燈。我開始反思,我所追求的“成功”,是否真的符閤我內心的價值觀?我所感受到的“焦慮”,是否源於我對外在評價的過度在意? 書中關於“盡心”“知天”的論述,更是讓我醍醐灌頂。我常常在迷茫中找不到方嚮,覺得自己被時代的洪流推搡著,無法自主。而孟子卻強調,要通過“盡心”,去發掘自己內心的潛能,去認識自己真實的欲望和追求。這種“盡心”並非盲目的努力,而是帶著一種覺知,一種對自身內在世界的探索。而“知天”,也不是宿命論,而是對宇宙規律的體悟,是對自己所處環境的理解,從而找到與世界和諧共處的方式。這種由內而外的探索,讓我覺得自己不再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一個可以 actively shape my own destiny 的主體。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