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彩色电视机检修精要
定价:48.00元
售价:35.0元,便宜13.0元,折扣72
作者:杨成伟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121051968
字数:729600
页码:44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22kg
本书通过具有代表性的故障检修实例,系统地介绍了飞利浦、口立、JVC等品牌型号彩色电视机的故障分析及检修方法,并在电路图中用文字标注了主要元件的功能作用和使用要求、关键部位的信号波形成和工作电压、易损坏元件的根本原因和故障表现、维修时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另外对故障所涉及的功能电路均以表格形式给出了正常工作电压值或其他参数值,以供检修时作为故障分析或电路调试的依据。
本书具有较强的启发性、指导性、实用性、资料性,可供彩色电视机维修人员参考。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说实话,挺有年代感的,那种略显粗糙的印刷和饱和度不高的色彩,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那个黑白电视刚刚开始向彩色过渡的年代。我本来是想找一本关于现代智能电视维修的书,结果误打误撞拿起了这本。翻开目录,映入眼帘的都是诸如“显像管的原理与调试”、“行输出电路的晶体管替换”、“色差信号的处理”这类专业术语,看得我一头雾水。我对着“聚焦极与加速极的电压调整”这一章节琢磨了好久,完全无法想象这些操作在今天的平板电视时代还有什么实际意义。书里详尽地描述了如何用万用表去测量那些已经停产的电子管的参数,甚至还有专门一章讲解如何手工绕制变压器线圈。这不禁让我感叹,这是一本活化石级别的技术手册啊,它记录了一个辉煌的技术时代,但对于我这个想知道4K HDR如何调校的现代读者来说,简直是鸡同鸭讲。我甚至在想,这本书的作者在写下这些文字时,是否能预见到如今OLED屏幕的纤薄和色彩的逼真。它更像是一部技术发展史的侧记,而不是一本实用的维修指南。
评分我个人感觉,这本书的重点似乎更偏向于“原理”而非“实操指导”。它大量篇幅用于解释彩色电视机中“如何实现”彩色,而不是“如何快速修好”彩色。比如,关于PAL制和NTSC制的制式转换机制,书中用大量的篇幅去解析了鉴相器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锁相环(PLL)来稳定色同步信号。这种详尽的理论阐述,让我对那个时代工程师的钻研精神肃然起敬,他们需要对电子学有近乎完美的理解才能驾驭这些复杂的模拟电路。然而,当真正遇到一个常见的“屏幕闪烁”问题时,书中的应对策略却是让你拿出示波器,在某个测试点上捕获特定频率的正弦波,然后根据波形的畸变程度来推断哪个电容老化了。这要求读者必须具备高阶的电子测量能力和电路分析直觉,对于那些习惯了查阅故障代码表和更换模块的现代技术人员来说,门槛实在太高了。这本书更像是大学高年级或研究生阶段的教材,而不是一本面向车库技工的速查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坦白地说,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但内容上的时效性已经彻底失去了意义。我注意到书中的所有元器件型号,比如某些特定的集成电路芯片,现在在市场上早已绝迹,甚至连对应的替代品都很难找到。书中提到的很多测量仪器,比如老式的CRT示波器和信号发生器,其结构和操作方式与现代的数字存储示波器(DSO)有着天壤之别。当我试图将书中的“用信号注入法定位故障”的步骤代入到我理解的现代逻辑中时,发现根本无法对应起来。它描述的是一个“模拟信号流”的维修哲学,强调的是信号的连续性和波形的可视化。而如今的电视机,充满了数字处理和嵌入式软件,故障往往是离散的、非线性的,这本书的思维框架完全不适用。它成了一种历史的见证,见证了电子产品设计思路是如何从连续信号处理转向离散数据处理的鸿沟。
评分最让我感到趣味盎然(尽管有些许无奈)的是书中对特定“怪癖”的处理。它似乎收录了许多只有在特定批次或特定环境(比如高湿地区或电压不稳的乡村)才会出现的罕见故障案例,并且给出了非常细致的“民间偏方式”的解决方案。比如,提到在夏季高温时,某个特定型号的彩色编码器芯片容易受热漂移影响,导致轻微的黄绿色偏差,解决方法竟然是——在芯片表面贴一小块铜箔作为简易散热器。这种带有强烈个人经验色彩的“偏方”,在严谨的理论叙述中显得格外突出,也体现了早期维修人员解决问题的创造力和草根智慧。然而,正是这些“经验之谈”,使得这本书在严肃的技术文献中带上了一丝“江湖秘籍”的色彩。对于一个想了解当年工程师们如何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解决问题的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或许是它最大的价值所在,但作为一本“检修精要”,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退居二线,成为技术变迁的沉默旁观者。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怎么说呢,充满了那个时代理工科特有的那种严谨到近乎枯燥的叙述方式。每一句话都像经过了反复的公式推导和实验验证,逻辑链条极其严密,但阅读起来就像是啃一块干硬的数学题。我试着从头到尾快速浏览了一遍,发现它对故障排除的描述,几乎完全基于物理电路的层级分析。比如,当图像出现偏色时,作者会详细分析从色度解调到荫罩对准的每一个可能环节,配图都是那种线条密集的电路原理图,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着电阻、电容的数值,以及关键节点的测试电压。这种深度对于专业工程师或许是福音,但对我这个只是想知道“换一块主板”能否解决问题的普通爱好者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的信息量。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电磁兼容性的讨论,花了足足二十页来阐述如何屏蔽射频干扰,那时的维修工作量,真是今非昔比,现在可能一个软件更新就能解决的问题,那时候却需要用铜箔和屏蔽罩来物理隔离。这本书,更适合在专业图书馆的书架上,静静地躺着,供人研究技术演进的脉络,而不是放在维修台面上作为即时工具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