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定价:36.00元
售价:26.3元,便宜9.7元,折扣73
作者:高燕梅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12113799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59kg
本书注重常用数字器件的应用,注重中规模集成器件的逻辑功能和设计应用,减少集成芯片内部电路的介绍;数字电路技术与EDA技术紧密结合;系统介绍FPGA、CPLD等现场可编程器件;PSpice设计仿真,OrCAD16,0的应用;使用VHDL设计数字系统,MAX plusⅡ和QuartusⅡ开发工具软件的应用;大量设计仿真实例;采用国际通用图形、符号;浓缩作者数十年教学经验,知识点和例题结合紧密,例题典型,习题全面;提供配套电子课件、习题参考答案。
本书围绕数字电路的基础知识、主要数字器件的功能及应用、EDA技术的硬件描述语言和开发工具软件三方面展开,主要内容包括:数制和码制,逻辑代数基础,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半导体存储器件和可编程器件,硬件描述语言VHDL和MAX plusII、Quarus II仿真软件平台,脉冲整形与产生电路,数模和模数转换,PSpice软件的数字电路仿真,OrCAD16.0的应用等,附录提供大量数字器件技术参数。《电子电气基础课程规划教材: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提供大量实例,配套电子课件和习题参考答案。
说实话,这本书的理论深度远超我的预期,它更像是一本面向专业电子工程师的参考书,而不是给初学者的入门读物。它在讲述半导体器件在数字电路中的具体实现时,几乎没有回避底层物理特性的影响。比如,在分析CMOS反相器和TTL逻辑族的逻辑电平时,作者不仅给出了理想化的阈值电压,还深入探讨了负载效应和扇出能力对电路稳定性的实际影响。这种对物理层面的关注,使得我们对数字电路的“健壮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它对时序电路中同步控制的讨论,它详细分析了时钟信号的抖动(Jitter)和上升沿的非理想性,是如何在系统中引入难以察觉的错误。这些内容在很多偏重应用和软件接口的教材中是找不到的,它迫使读者必须从物理硬件的角度去思考软件指令的执行过程。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反复推敲那些关于时序裕度和建立保持时间的计算,这确实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但收获也同样巨大,它让我对“可靠性”这个词有了全新的定义。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年代感,那种朴素的蓝色调,让我想起了我上大学那会儿,手里捧着的那些经典教材。拿到手上才发现,内容上倒是挺扎实的,不像现在很多新书那样花里胡哨,它更注重基础概念的阐述和原理的推导。读起来,感觉就像是在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学习,他不会急于让你接触那些前沿、时髦的技术,而是先把根基打牢。比如,关于逻辑门和布尔代数的讲解,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清晰,每一个公式的推导都详略得当,让你能真正理解“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死记硬背。而且,书里的例题设计得非常巧妙,大多不是那种复杂的、让你一看就头疼的计算题,而是能启发你思考电路组合逻辑和时序逻辑之间内在联系的小挑战。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触发器原理时,那种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从RS到D再到JK,每一种的特性和应用场景都剖析得入木三分,这对于我后来理解更复杂的数字系统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对于那些期待快速上手做项目的新手来说,可能觉得它略显“慢热”,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对基础的深入挖掘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克制,充满了德式或者说俄式的教科书特有的那种精确感,几乎没有一句多余的修饰词。它更像是一份技术规范文档,每一个句子都承载着明确的数学或逻辑意义。最让我感到亲切的是它对离散数学在数字电路设计中应用的强调。书中有一部分专门讲解了如何运用集合论和图论的原理来优化电路的状态转移图,这在现代的逻辑综合工具出现之前,是工程师进行电路优化的核心手段。作者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数学推导,展示了如何将复杂的逻辑问题抽象化、简化,从而得到最高效的实现方案。这种数学美感贯穿始终,让人在学习枯燥的逻辑运算时,也能体会到一种智力上的愉悦。虽然阅读过程中,需要频繁地查阅高等数学和离散数学的知识点进行辅助理解,但这种跨学科的知识融合,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工程视野,让我意识到数字电路设计绝不仅仅是画图和连线那么简单,它本质上是一种严谨的、基于数学的结构设计艺术。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简直是一场视觉上的灾难,坦白说,如果不是因为专业需要,我可能早就把它束之高阁了。那些电路图,灰蒙蒙的一片,元件符号都快看不清了,看起来像是用八十年代的绘图软件硬抠出来的。不过,抛开这些“颜值”上的缺陷不谈,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对“系统”层面的剖析,这一点做得相当到位。它没有沉溺于单个器件的参数细节,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讲解如何将这些基本的逻辑单元组织成一个功能完备的系统,比如计数器、寄存器组乃至简单的CPU结构雏形。书中对于状态机的建模和分析方法讲解得非常透彻,特别是对于竞争冒险和毛刺的处理,给出了很多实用的工程经验总结,这些东西在很多新教材里往往被一笔带过,但在实际调试中却是最让人头疼的。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组合逻辑电路的竞争分析,作者通过一个非常具体的例子,把时间延迟对输出稳定性的影响可视化了,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无缝衔接,是我觉得这本书最“硬核”的地方。虽然阅读体验有点像在翻阅一本陈旧的工程手册,但其蕴含的工程智慧是毋庸置疑的。
评分我是在一个备考研的午后,偶然翻到这本书的,当时感觉就像是发现了一个被尘封的宝藏。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独特的“思维导图式”的知识串联结构。它不像传统的教科书那样把知识点堆砌起来,而是更倾向于构建一个知识网络。例如,在讨论半加器和全加器时,它会立刻引申到多位加法器的设计思路,然后自然而然地过渡到ALU(算术逻辑单元)的基本构想,整个过程一气呵成,逻辑性极强。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减轻了我的记忆负担,因为我能清楚地看到每一个小知识点是如何服务于最终那个宏大目标的。此外,书中对不同设计范式的对比也十分到位,比如对比了编码器和译码器的结构差异,以及它们在数据表示中的角色扮演,让读者能清晰地分辨出不同数字部件在整个计算流程中的地位。唯一的遗憾是,书中的部分术语翻译略显陈旧,有时候需要对照着现代的术语表才能完全理解作者的本意,但这丝毫没有掩盖它作为一本经典教材的光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