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新手机芯片资料手册(下册)
定价:69.00元
售价:50.4元,便宜18.6元,折扣73
作者:林在添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2-01
ISBN:978712105644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1.221kg
本书以手机维修为出发点,兼顾手机开发的需要,全面、系统地介绍了GSM、CDMA、WCDMA手机所使用芯片的功能、应用及引脚作用等,主要内容包括基带信号处理器和应用处理器,电源管理器和复合信号处理器,以及存储器、和弦铃声、FM收音机、MP3音频处理、照相/MP4视频处理等集成电路。
本书除收录了2002年以后专业手机提供商的手机芯片资料外,还收录了一些专业射频芯片供应商的手机专用芯片资料,为手机维修和设计人员提供翔实的宝贵资料,特别适合手机维修和设计人员、电子爱好者及有关技术人员查阅。
章 数字基带(DBB)处理器(一)
1.1 Broad(博通)
1.1.1 ML2011
1.1.2 BCM2121
1.1.3 BCM2132
1.2 Ericsson(爱立信)
1.2.1 MARTHA(3024/2C)
1.2.2 MARITA(D751668)
1.3 Freescale(飞思卡尔)/Motorola(摩托罗拉)
1.3.1 DSP56621/ Neptune(SC2930x)
1.3.2 DSP56622/Neptune LTS(SC29332VG)
1.3.3 Neptune LTE(SC29332VKP)
1.3.4 Neptune LTE2(PC29342)
1.4 MTK(台湾联发电子)
1.4.1 MT6205
1.4.2 MT6217
1.4.3 MT6218B
1.4.4 MT6219
1.4.5 MT6226
1.4.6 MT6227
1.4.7 MT6228
第2章 数字基带(DBB)处理器(二)
2.1 PHILIPS(飞利浦)
2.1.1 OM6354
2.1.2 OM6357
2.1.3 OM6359
2.1.4 PCF5212/PCF5213
2.1.5 PNX5230
2.1.6 VP40575
2.1.7 VP40578/VP40581
2.2 TI(德州仪器)
2.2.1 ULYSSE(F741529)
2.2.2 CALYPSO(F741979/D751992等)
2.2.3 CALYPSO LITE(D751749等)
2.2.4 CALYPSO-PLUS(D751685等)
2.2.5 Locosto(F761553等)
2.2.6 OMAP73x
2.2.7 OMAP850
2.2.8 NEPTUNE(OMAPV1030)
第3章 电源/模拟基带(ABB)
3.1 Ericsson(爱立信)
3.1.1 HERTA(AB1011xxx/1011120xx等)
3.1.2 Victoria 2 (3014/2C)
3.1.3 VINCENNE(TWL93004)
3.2 Freescale(飞思卡尔)/Motorola(摩托罗拉)
3.2.1 Atlas(50M32/50M36/50M40)
3.2.2 PCAP(50M06)
3.2.3 PCAP 2(TWL93010/50M18/41F02等)
3.2.4 MC13713
3.2.5 MC13717
3.2.6 MC13718
3.3 MTK(台湾联发电子)的MT6305
3.4 PHILIPS(飞利浦)
3.4.1 PCF50601
3.4.2 PCF50603
3.4.3 PCF50604
3.4.4 PCF50611
3.5 TI(德州仪器)
3.5.1 OMEGA(TWL3011/TWL3012)
3.5.2 IOTA A12(TWL3014)
3.5.3 SYREN(TWL3016)
3.5.4 GARIBALDI(TWL3024GZA)
3.5.5 IOTA A07(TWL3025)
3.5.6 TRITON(TWL3029)
3.5.7 Triton-Lite(TWL3031)
第4章 射频信号处理器
4.1 Ericsson(爱立信)
4.1.1 INGELA(OM5952)
4.1.2 WOPY(OM5954)
4.1.3 WIVI(OM5955)
4.2 Freescale(飞思卡尔)/Motorola(摩托罗拉)
4.2.1 MAGIC DM(79E50等)
4.2.2 MC13712
4.2.3 MC13716
4.2.4 MC13777
4.3 MTK(台湾联发电子)
4.3.1 MT6119
4.3.2 MT612X
4.4 PHILIPS(飞利浦)
4.4.1 OM5178HN
4.4.2 UAA3536
4.4.3 UAA3537
4.4.4 UAA3587
4.5 RFMD
4.5.1 RF2722
4.5.2 RF6003
4.5.3 RF6025/RF6026/RF6027
4.6 Silicon
4.6.1 Si4133
4.6.2 Aero(Si4133T/ Si4200/ Si4201)
4.6.3 Aero (Si4134T/ Si4200/ Si4201)
4.6.4 Aero I(Si4205)
4.6.5 Aero I (Si4206)
4.6.6 Si4209
4.6.7 Aero II(Si4210)
4.6.8 Aero IIe(Si4212)
4.6.9 Aero IIe(Si4220)
4.7 TI(德州仪器)
4.7.1 TRF2253
4.7.2 TRF6053
4.7.3 TRF6150
4.7.4 TRF6151
第5章 功率放大器
5.1 ANADIGICS
5.1.1 AWT6108
5.1.2 AWT6146
5.1.3 AWT6166R
5.1.4 AWT6167R
5.1.5 AWT6168R
5.1.6 AWT6202
5.2 Freescale(飞思卡尔)/Motorola(摩托罗拉)
5.2.1 MMM5062/MMM5063
5.2.2 MMM6022
5.3 PHILIPS(飞利浦)
5.3.1 BGY280
5.3.2 BGY282
5.3.3 BGY288
5.4 RFMD
5.4.1 RF3108
5.4.2 RF3110
5.4.3 RF3133
5.4.4 RF3140
5.4.5 RF3145
5.4.6 RF3146
5.4.7 RF3147
5.4.8 RF3158
5.4.9 RF3163
5.4.10 RF3166
5.4.11 RF3178
5.4.12 RF5146
5.4.13 RF5188
5.4.14 RF5198
5.4.15 RF6000-2
5.4.16 RF6100-1
5.4.17 RF7115
5.4.18 RF9340
5.5 TriQuint
5.5.1 TQM6M4002
5.5.2 TQM7M4006
5.5.3 TQM 7M4014
5.5.4 TQM7M4022
附录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试图从中梳理出关于低功耗设计策略的具体章节,不得不说,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的阐述上,展现了高超的驾驭能力。他们似乎深谙“Show, don't just tell”的原则,通过大量精密的仿真波形图和参数对比表格,将那些抽象的能效优化算法具象化了。例如,在讨论动态电压频率调节(DVFS)的实现细节时,书中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公式的堆砌,而是深入到寄存器级的控制流程描述,配上了清晰的流程图,这对于调试现场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我注意到,书中对于不同工艺节点下的设计约束变化也有着非常细致的横向比较,这种跨代际的对比分析,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在不同制程下,最优解是动态变化的。光是研究其中几页关于时钟域交叉(CDC)处理的案例分析,就感觉物超所值,那份严谨和对边界条件的穷尽式探讨,是许多通用教材里难以企及的深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相当考究,纸张的质感摸起来很扎实,那种沉甸甸的分量感,让人一拿到手就觉得它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入门读物,而是真材实料的技术宝典。封面设计上,那种深邃的蓝色调搭配简洁的白色字体,显得专业又不失现代感,非常符合高科技资料手册的定位。我特别留意了一下目录的编排,虽然我手里拿到的是“下册”,但它的结构划分逻辑性极强,从宏观的系统架构到微观的电路层级,过渡得非常自然流畅。对于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人来说,目录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导航图,能迅速帮你定位到感兴趣或者需要重点攻克的模块。而且,它在章节标题的使用上,倾向于使用高度概括性的技术术语,这无疑是对目标读者——那些已经在行业内摸爬滚打的工程师们——极大的尊重,无需过多的修饰语,直击核心。这种对专业深度的坚持,从翻开第一页纸张的触感到目录的布局,就已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硬核”印象。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对“为何如此设计”而非“如何设计”的深度剖析。例如,当阐述某个特定总线仲裁机制的优势时,书中会同步回顾前代架构中该机制所暴露出的性能瓶颈,然后才引出当前所采用的优化方案,这种历史和现状的对比分析,让读者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这不仅仅是一本手册,更像是一份详尽的设计哲学文档。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系统级集成(SoC Integration)的章节,它涵盖了IP核的互联、时钟域的隔离与恢复机制,以及必要的安全机制嵌入,这些都是在实际项目收官阶段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作者没有回避这些“脏活累活”,而是用一种近乎教科书式的严谨态度去梳理了这些挑战,确保读者在面临实际集成难题时,能够有一个可靠的参考蓝本来应对。
评分从整体的叙事结构来看,这本书显然是为已经具备扎实数字电路和硬件描述语言基础的专业人士量身定制的。它极少使用类比或比喻来解释复杂的技术点,而是直接切入到规范化的技术语言体系中,这无疑加快了资深工程师的学习曲线,但同时也可能对初学者构成一道无形的壁垒。不过,这种直白也带来了清晰的层次感,比如在讨论内存子系统优化时,它将L1缓存的写入策略、TLB的缓存失效处理、以及DMA的事务优先级划分,清晰地划分到不同的章节和子章节中,每一部分都如同一个独立的模块单元,可以单独拆解分析。我在研究功耗管理单元(PMU)的配置寄存器映射时,发现其对位域(bit-field)的描述精确到了位(bit)级别,没有任何模糊地带,这种细节的精确性是确保硬件实现无误的关键所在,体现了编撰者对实际落地环节的深刻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风格,可以说是完全服务于技术信息的传递效率,几乎没有任何冗余的装饰元素,每一页都是密密麻麻但组织得井井有条的文字和图表。这让我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扑面而来的技术密度,它不适合在咖啡馆里轻松阅读,更像是在实验室或者设计台上需要随时查阅的工具书。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引用标准和规范时,会直接标注出对应的IEEE或其他行业标准编号,这种严谨性在其他资料中并不多见。这种对信息源头的精确溯源,让所有结论都建立在了坚实的基础之上,极大地增强了资料的可信度。虽然阅读过程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甚至时不时需要停下来对照其他工具文档进行交叉验证,但正是这种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让我感觉自己正在与行业内最前沿的实践进行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