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协同无线通信导论
定价:39.00元
售价:28.5元,便宜10.5元,折扣73
作者:张忠培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2-01
ISBN:9787121122330
字数:307000
页码:17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本书部分从用户终端协作角度讨论了协作无线通信的基本概念、设计方法、信号检测及协作通信对系统设计的影响;对于用户终端协作,介绍协作分集的基本概念、协作分集方法、编码协作模式,以及自适应前向放大协作分集、自适应协作的空时编码设计、协作分集策略及公平性等。
本书第二部分从多点协作的传输信号设计、信道信息反馈、容量分析等多个角度讨论协作多点传输技术进展,介绍了多点协作传输的基本概念、网络结构及干扰分析、预编码技术、波束成形及干扰协调技术,以及协作簇选择和小区扇区化大小对协作性能的影响。
说实话,我刚开始接触这套书的时候,心里是有些忐忑的。我更偏爱那种强调系统实现和工程应用的读物,而这本书的理论推导部分似乎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然而,一旦深入进去,我才体会到“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道理。作者对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的讲解,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他不仅详尽地阐述了FFT/IFFT在时频转换中的核心作用,还深入探讨了循环前缀(CP)如何解决符号间干扰(ISI)的数学机制。对我来说,最精彩的部分在于对MIMO(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分析,作者没有止步于简单的信道容量计算,而是详细对比了空分复用(SDM)和预编码技术的优劣,并引入了奇异值分解(SVD)作为核心分析工具。读完这部分,我才真正理解为什么在复杂的城市峡谷环境中,MIMO系统能展现出如此惊人的频谱效率提升。书中的图表质量极高,无论是星座图还是误码率曲线,都标注得非常精确,让人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调制方案在特定信噪比下的性能表现。这本书的深度足以让一个初级的通信专业学生感到挑战,但坚持读完后,会觉得自己的理论功底得到了质的飞跃。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组织上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前瞻性与历史感的完美结合。作者并没有沉溺于对已经被淘汰的技术细节的冗长描述,而是将笔墨集中在那些对未来技术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领域。例如,书中对大规模MIMO(Massive MIMO)的介绍,不仅涵盖了其基本原理,还深入探讨了信道状态信息(CSI)获取的挑战,以及如何利用信道互易性来简化反馈过程。这部分内容读起来让人感到非常兴奋,因为它直接指向了5G乃至6G的核心技术方向。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讨论这些前沿技术时,始终不忘回顾其理论渊源,比如如何从瑞利信道模型过渡到Rician信道模型,以及如何利用几何模型来近似描述大规模天线阵列的信道特性。这种自下而上的构建方式,让读者在接触新概念时,能够迅速将其置于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避免了“空中楼阁”式的理解。对于希望从事下一代通信系统设计和研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理论工具箱是非常完备和实用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看有些朴实,但翻开目录后才发现其内容的广博与深度令人印象深刻。我对信息论和概率论的基础部分做了快速回顾,发现作者在介绍这些基础概念时,并没有采取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讲解,而是巧妙地结合了实际的通信场景来阐释,这使得那些抽象的数学工具瞬间变得鲜活起来。特别是关于香农公式的推导部分,作者似乎花了不少笔墨来阐述其物理意义,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公式的表面。书中对编码理论的介绍也相当详尽,从早期的分组码到现代的Turbo码和LDPC码,脉络清晰,逻辑连贯。读到信道估计与均衡那一章时,我感觉自己仿佛坐在了基站的工程师旁边,看着他们如何处理实际环境中的多径衰落和噪声干扰。书中对信道模型的构建和分析非常扎实,虽然涉及大量矩阵运算,但作者总能适时地给出直观的图形辅助,极大地减轻了阅读的认知负担。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每一章节末尾设置的“思考题”,这些问题往往不是简单的知识点复述,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更深层次的设计取舍和性能权衡,这对于培养独立研究能力非常有帮助。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希望系统性掌握现代无线通信底层原理的工程师或研究生量身定做的。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怎么说呢,透着一股老派学者的严谨劲儿,但又不失现代学术的活力。它不像某些译著那样佶屈聱牙,相反,作者的叙述逻辑极其清晰,仿佛在引导读者进行一场智力探险。我特别关注了关于功率控制和资源分配的章节。在当前频谱资源日益紧张的大背景下,如何高效地分配功率和带宽,是蜂窝网络优化的核心难题。这本书没有将这些问题简单地归结为优化问题,而是从博弈论的角度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虽然没有深入到复杂的纳什均衡求解层面,但它为理解基站和用户设备之间相互制约的功率博弈提供了绝佳的理论框架。此外,书中对干扰协调(ICIC/CoMP)的介绍也十分及时,它清晰地界定了这些技术的目标和约束条件。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查阅了作者引用的几篇经典文献,发现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参考导航系统,它为你指明了深入研究某一特定前沿方向的路径。如果你想知道现代无线通信技术是如何从理论的“泥土”中生长出工程的“花朵”的,这本书提供了最扎实的根基。
评分我通常认为技术书籍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为什么”的解释深度,而非仅仅“是什么”的罗列。在本书中,我找到了很多关于“为什么是这样”的答案。举个例子,关于对盲均衡技术的讨论,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解释为什么最小化均方误差(MMSE)准则在实际应用中如此受欢迎,并对比了它与最大似然(ML)判决在计算复杂度上的巨大差异。这种对设计哲学和工程取舍的深入剖析,是很多工程手册所欠缺的。全书的图文排版设计也十分考究,公式居中,关键定义加粗,使得长时间阅读的眼睛疲劳度也相对较低。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历史性的脚注,提到了早期奠基人的贡献,这为冰冷的数学增添了一丝人情味。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即插即用的解决方案,而在于构建一个坚不可摧的认知框架,让你在面对任何新的无线通信难题时,都能找到一把精确开启问题的钥匙。它更像是一本“内功心法秘籍”,而不是简单的“招式大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