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性亚铵制浆废液肥料和亚铵肥料的研试利用 | 作者 | 赵时来 |
| 定价 | 32.00元 | 出版社 |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5514166 | 出版日期 | 2015-10-01 |
| 字数 | 页码 | 157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中性亚铵制浆废液肥料和亚铵肥料的研试利用》是作者从事“中性亚铵法制浆造纸及其制浆废液综合利用”研究工作的一些文章和资料的汇集。内容包括:固体亚铵生产、亚铵肥料的研试、中性亚铵制浆废液肥料的研试、秸秆亚铵法制浆及其制浆废液的综合利用以及相关的技术发明、专家鉴定、奖励、人所作的应用批示等资料。 读者通过《中性亚铵制浆废液肥料和亚铵肥料的研试利用》的内容,不但可以了解相关的研究内容,也可以对我国“秸秆中性亚铵法制浆造纸”研究的开始及前期发展状况有所了解。 |
| 作者简介 | |
| 赵时来,(1934-2015年)福建省福州市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后留校任教。1971年调人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下放河南省新乡县。1982年调回北京农业大学任教直至退休。曾任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研究室主任、研究员。1992年起享受特殊津贴。 主要业绩:从事农业化学教研工作,教授农业化学课程。主要研究、二氧化硫和作物秸秆中性亚铵法(简称亚铵法)制浆造纸及其制浆废液生产肥料与饲料等的综合利用。 1967年首先试验成功中性亚铵制浆废液肥料,为秸秆中性亚铵法制浆造纸兼产制浆废液肥料的主要发明者之一。 1969年亚铵研试成为肥料,为农业化学肥料增添了一个新品种。 1971年于河南省新乡县化工厂中和法生产固体亚铵工业新产品,填补国际空白;并论证了低浓度二氧化硫废气可以生产固体亚铵,建议有关单位试产获得成功,保护了环境,开辟了硫的资源。 以上3项科研成果1981年通过技术鉴定,都定为创造性成果,项目名称为“中性亚铵制浆废液和亚铵研试成为肥料及固体亚铵生产”。 另一项科研成果“亚铵肥料及其秸秆制浆废液肥料的综合利用研究”具有工农业生产相结合、变害为利、资源充分利用、保护环境的特点。此项科研1988年通过技术鉴定,1991年12月被列入“八五”国家重点新技术推广项目计划,项目技术名称为“亚铵法制浆造纸及废液肥田技术”。 |
| 目录 | |
| 一、固体亚铵生产 固体亚铵的试产与其肥效试验(赵时来) 固体亚铵的生产(赵时来) 二、亚铵肥料 亚铵的肥效试验初报(赵时来) 亚铵肥料(赵时来) 应用15 N研究几种氮素肥料的使用及其残效 (彭根元、王守林、赵时来、苏宝林) 三、亚铵制浆废液肥料 中性亚铵法制浆黑液的田间肥效试验 (亚铵法棉秆黑液提取试验组,等) 亚铵法制浆废液的肥料利用试验(赵时来) 中性亚铵制浆废液的肥料利用研究(赵时来) 施用中性亚铵法草浆废液对土壤主要性状的影响(刘念祖、赵时来) 造纸综合废水对稻田地下水质量的影响(刘念祖、赵时来) 水葫芦中性亚铵法制造纸浆与其制浆废液利用试验的初步总结 (赵时来、陈承慈) 水稻长期定位施用亚铵制浆黑液、硫铵和稻草的肥效试验 (赵时来、王大池、吴方孝) 四、秸秆亚铵法制浆与其制浆废液的综合利用 中性亚铵盐法造纸与农业肥料的关系(赵时来) 亚铵与农业肥料的关系(赵时来) 亚铵与麦秆制造纸浆生产肥料的综合利用研究 (赵时来、王大池) 五、技术成果鉴定及相关技术 技术鉴定证书1 技术鉴定证书2 技术发明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 一、固体亚铵生产 固体亚铵的试产与其肥效试验(赵时来) 固体亚铵的生产(赵时来) 二、亚铵肥料 亚铵的肥效试验初报(赵时来) 亚铵肥料(赵时来) 应用15 N研究几种氮素肥料的使用及其残效 (彭根元、王守林、赵时来、苏宝林) 三、亚铵制浆废液肥料 中性亚铵法制浆黑液的田间肥效试验 (亚铵法棉秆黑液提取试验组,等) 亚铵法制浆废液的肥料利用试验(赵时来) 中性亚铵制浆废液的肥料利用研究(赵时来) 施用中性亚铵法草浆废液对土壤主要性状的影响(刘念祖、赵时来) 造纸综合废水对稻田地下水质量的影响(刘念祖、赵时来) 水葫芦中性亚铵法制造纸浆与其制浆废液利用试验的初步总结 (赵时来、陈承慈) 水稻长期定位施用亚铵制浆黑液、硫铵和稻草的肥效试验 (赵时来、王大池、吴方孝) 四、秸秆亚铵法制浆与其制浆废液的综合利用 中性亚铵盐法造纸与农业肥料的关系(赵时来) 亚铵与农业肥料的关系(赵时来) 亚铵与麦秆制造纸浆生产肥料的综合利用研究 (赵时来、王大池) 五、技术成果鉴定及相关技术 技术鉴定证书1 技术鉴定证书2 技术发明 |
《中性亚铵制浆废液肥料和亚铵肥料的研试利用》——单看书名,就觉得是一本特别“实在”的书。我平生最欣赏的就是那些能够脚踏实地解决问题的研究,特别是那些能够废物利用、变废为宝的项目。“制浆废液”这个词,在我脑海里立刻与“环境挑战”挂钩,但紧接着“肥料”的字样,就让我看到了希望。如果这本书能揭示如何将这些废弃物转化成有价值的农业投入品,那绝对是意义非凡的“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案例。 我对“中性亚铵”这个提法特别感兴趣。它是否意味着一种更温和、更易于作物吸收的氮源?“中性”的特性,会不会在施用时减少对土壤酸碱度的影响,从而避免一些传统氮肥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比如土壤板结或酸化?我脑海里甚至会勾勒出书中可能详细介绍的关于这种肥料的化学成分、物理形态,以及它在不同土壤环境下的稳定性研究。 “研试利用”这四个字,让我感觉这本书绝不是纸上谈兵。它暗示着背后有大量的实验数据、田间试验和田间观察。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能够展示具体的试验结果,比如在不同作物上施用这种新型肥料的产量、品质数据对比,甚至是对病虫害抗性的影响。也许书中还会有关于最佳施用时期、用量以及施用方式的详细指导,这些都是实际生产者非常看重的内容。 从书名来看,这本书的读者群应该集中在相关专业领域,例如环境工程、化学工程、土壤肥料学、农学等。我设想这本书的章节安排会非常清晰,逻辑严谨,从理论基础到实验验证,再到应用推广,层层递进。书中可能还会包含相关的图表、照片,生动地展示研究过程和成果,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题目就已经传递出了一种“绿色发展”、“科技赋能”的信号。它聚焦于一个实际存在的工业废弃物处理难题,并提出了一个创新的解决方案——将其转化为新型肥料。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案,推动可持续农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
评分“中性亚铵制浆废液肥料和亚铵肥料的研试利用”——光是这个书名,就透露出一种扎实的科研气息。我平时对环境友好的农业技术特别关注,而“制浆废液”这个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制浆工业常常伴随着大量的废水排放,如何有效处理和利用这些废弃物,一直是个难题。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将这些“废液”转化为有益肥料的方案,那简直是太棒了,这对于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生态化都有着非凡的意义。 我个人对“亚铵肥料”这个概念也充满了好奇。它是不是一种新型的氮肥?它的“亚铵”形态在肥效上有什么特别之处?是否比传统的铵态氮肥在保持肥效、减少流失方面有优势?尤其是在“中性”这一点上,我猜测它可能对土壤的pH值影响较小,这一点对于一些对土壤酸碱度敏感的作物来说,可能意味着更理想的生长环境。书中会不会深入剖析这种肥料的化学结构、稳定性以及它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 “研试利用”这几个字,更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包含了实际的试验和应用。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具体的试验数据,比如不同施肥量对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或者与其他肥料的对比试验结果。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介绍具体的施用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在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应用指导,这样才能真正地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这本书的读者群体估计会比较广泛,既包括制浆行业的环保技术人员,也可能包括农业科研人员、肥料生产商,甚至是对可持续农业感兴趣的农民。我希望它能以一种清晰、有条理的方式呈现研究内容,既有科学的深度,又能方便读者理解和借鉴。也许书中会包含一些图表、照片,直观地展示试验过程和结果,这将大大增强阅读体验。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题目就表明了它解决的是一个实际的工业环保和农业生产相结合的难题。它传递出一种将废弃物资源化、实现绿色生产的积极信号,我非常期待它能够为我们揭示一种高效、环保的新型肥料及其应用之道。
评分读到《中性亚铵制浆废液肥料和亚铵肥料的研试利用》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一定是一本充满实践导向、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著作。我一直关注着如何将工业副产物转化为有用的资源,尤其是在农业领域。“制浆废液”这个关键词,让我联想到的是巨大的环保挑战,但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成熟的方案,将其转化为“肥料”,那简直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典范。 我很好奇书中对于“中性亚铵”的解读。它究竟是何种形态的氮源?“中性”的特点是否意味着它在环境中更加稳定,不易分解或挥发?这对于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比如氨挥发造成的空气污染,或是土壤酸化)意义重大。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详细介绍这种肥料的制备工艺,包括如何从制浆废液中提取、纯化,并与亚铵成分进行有效的结合。 “研试利用”这个词语,更是点燃了我对书中内容的期待。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描述研究和试验的过程,例如,在不同作物、不同土壤条件下进行的田间试验,以及实验室内的肥效测定。数据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期待看到严谨的实验设计、详实的测量数据、科学的统计分析,以及清晰的图表来展示其肥效、对作物生长周期的影响,甚至是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情况。 这本书的定位,可能偏向于工业界、农业科研界以及对新型肥料技术感兴趣的专业人士。我希望书中能够逻辑清晰,从基础理论讲到具体应用,能够为读者提供可操作的指南。或许书中还会涉及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规范,以及推广应用的建议,这些都会增加它的实用价值。 总而言之,这本《中性亚铵制浆废液肥料和亚铵肥料的研试利用》从书名上看,就充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它指向的是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一个重要方向,并聚焦于一种可能具有创新意义的新型肥料。我非常期待它能为我们打开一扇窗,了解如何通过科学研究,将曾经的“污染源”转化为滋养大地的“绿色黄金”。
评分这本《中性亚铵制浆废液肥料和亚铵肥料的研试利用》的题目,单看就有一种扑面而来的严谨和专业感。作为一名对循环经济和绿色农业颇有研究的爱好者,我瞬间被“制浆废液”和“肥料”这两个词的结合所吸引。传统观念中,制浆过程的废液多被视为难以处理的工业废水,但如果能将其“变废为宝”,转化为有益于土壤和植物生长的肥料,那无疑是生态保护和资源再利用的一大突破。 我特别好奇的是,书中对于“中性亚铵”这一概念的阐述。它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化学物质?它的“中性”特点又意味着什么?在肥料的形态上,它与常见的铵态氮肥有何区别?我猜测,这种“中性亚铵”可能是为了规避某些传统铵肥可能带来的土壤酸化或挥发性损失等问题,如果真是如此,那它在改良土壤环境、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方面将具有显著优势。 这本书的标题还强调了“研试利用”,这表明它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包含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和实际应用探索。这对于我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我更看重的是那些经过实践检验、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和方法。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试验的设计、过程、以及不同条件下的肥料效果对比,甚至包括不同作物、不同土壤类型下的应用案例分析。 此外,作为一本可能深入探讨化学成分和工艺的书籍,我希望它在语言表达上能够清晰易懂,即使是对于非本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大致理解其中的核心概念。当然,对于专业人士来说,书中提供的详实数据、科学分析和结论,将是他们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实践的重要依据。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题目就传递出一种“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的信息。它指向了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一个重要方向,并且聚焦于一种可能具有革新意义的新型肥料。我期待它能为我们揭示如何通过科学研究,将看似棘手的工业副产物转化为滋养大地的宝贵资源。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听起来就很有技术性,像是那种需要耐心和细致阅读才能理解的书。我平时对环保和农业科技都比较感兴趣,尤其关注那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标题中的“制浆废液肥料”和“亚铵肥料”让我联想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实践,这正是当下非常重要的议题。制浆过程产生的废液往往被视为污染源,如果能将其转化为有用的肥料,那无疑是变废为宝,对环境和资源都是一种极大的贡献。 而且,亚铵肥料这个词也引起了我的好奇。亚铵,这个听起来像是某种化学物质的组合,它在肥料领域有什么特别的优势呢?是能提供更全面的营养,还是在土壤改良方面有独到之处?书中会不会详细介绍这种肥料的成分、制备方法、以及与传统肥料相比的优劣势?我非常期待了解其在作物生长中的具体表现,比如是否能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或者在抗病性方面有增强作用。 另外,考虑到这本书是“研试利用”,这表明它不仅仅是理论研究,更包含了实际的试验和应用。这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够看到真实的试验数据、分析图表,甚至是成功的案例。对于像我这样希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人来说,这样的内容非常有价值。它能够提供操作性的指导,帮助读者了解如何将这种新型肥料有效地应用到实际的农业生产中,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从书名来看,这本书的受众可能比较专业,涵盖了化学、环境工程、农业科学等多个领域。我个人虽然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但对其中的一些原理和应用有初步的了解,并且对此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会不会从基础概念讲起,逐步深入到核心技术和应用层面?我希望它能够有清晰的逻辑结构,条理分明地阐述研究过程和结论,让不同背景的读者都能有所收获。 总而言之,这本《中性亚铵制浆废液肥料和亚铵肥料的研试利用》给我一种“硬核”科研的感觉,它直接点出了研究的核心内容,并且强调了“研试利用”的实践性。我个人对这类能够带来实际改变的科学研究非常欣赏,也相信这本书能够为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宝贵的参考,甚至激发新的研究思路。如果它能够兼顾理论的深度和应用的广度,那么它无疑会成为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