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之學,必須貫通古今,亦須糾正敵對分歧的觀念,使割裂融通為一體,萬變歸乎於一本;唯其如此,方能使中國文學保持完整永恆的生命,民族文化纔能樹立堅固不拔之根基。本書作者以浸淫國學數十載的功力,分析比較中國文字的構造法則、文字流傳解說的歷史,進一步肯定推崇《說文解字》在文字學上的地位與價值。繼而分別說明文字書寫工具的源起與沿革;上下縱論中國文字的演變,從鐘鼎彝器甲骨文乃至於歷代手寫字體,莫不加以詳細而清晰之闡述。書後更附上各時代文字的拓本碑帖圖片,以及三篇各自獨立的相關論文。藉由本書,讀者將可充分瞭解中國文字之優越性,以及中國文化之淵深廣博。
作者簡介
潘重規(1908?2003)
安徽省婺源縣(今江西婺源)人。1930年畢業於中央大學中文係,曾任東北、四川、暨南、安徽等大學教授,以及臺灣師範大學國文係主任兼研究所所長、新加坡南洋大學中文係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中文係主任兼文學院院長。1973年自中文大學退休,應聘為法國巴黎第三大學博士班客座教授。返臺後,先後擔任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所長兼文學院院長,東吳大學講座教授,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化大學兼任教授。著有《中國文字學》、《中國聲韻學》、《亭林詩考索》、《論語今注》,以及「敦煌學」、《紅樓夢》的相關著作、論文數十種。
潘先生畢生從事敦煌學研究,並且積極獎掖後進,培育繼起的研究人纔,不但開創瞭臺灣敦煌學,更倡導敦煌學的國際化與現代化,於國際敦煌學發展之影響,可謂既深且钜。曾獲法國法蘭西學術院漢學茹蓮獎(Julian Price)、韓國嶺南大學榮譽文學博士、中國敦煌研究院榮譽院士、臺灣行政院文化獎,並於2000年敦煌藏經洞發現一百週年,獲中國國傢文物局、甘肅省人民政府及敦煌研究院頒予「敦煌文物保護研究貢獻獎」。
從一個側麵來看,這本書更像是一部“治學精神”的教材,而非單純的“知識點匯編”。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爭議性問題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謙遜的力度”。在麵對不同學派對同一字例的不同解釋時,它沒有武斷地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將主要的幾種觀點都詳細地羅列齣來,分析其立論的閤理性與局限性,最後給齣自己的傾嚮性判斷,但語氣總是保持著一種開放的姿態。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避免瞭將“學問”變成“教條”。它鼓勵讀者,或者說,它要求讀者,不要輕易地接受任何既定的結論,而是要學會站在證據鏈的每一個環節去審視。這種帶著批判性思維去學習文字學的引導,遠比死記硬背某個字的確切讀音或含義要寶貴得多,它培養的是一種探索未知、質疑權威的學術氣質,這對於任何一個想在文字領域走得更遠的人來說,都是最寶貴的財富。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艷的,是它處理曆史材料的“考古感”。它不像某些文字學著作那樣,隻是將甲骨文、金文作為例證來佐證某個現代的解釋,而是真正地將這些齣土文獻視為獨立的研究對象,試圖還原其在特定曆史情境下的意義。我注意到,書中引用的不少材料似乎並非是教科書上常見的那些“標準器”,而是更偏嚮於冷門或新近發現的簡帛文字的釋讀,這立刻提升瞭本書的學術前沿性。閱讀時,我仿佛能聞到泥土和青銅器特有的味道,作者的筆觸充滿瞭對曆史現場的敏感。尤其是在討論某些形聲字部首的演變時,它沒有止步於“形旁錶意、聲旁錶音”的簡單論述,而是深入挖掘瞭早期錶音部件的模糊性和多功能性,這種對“不確定性”的包容和探討,非常貼閤早期文字的真實麵貌,讓人感覺不再是站在現代的製高點去俯瞰古人,而是與古人並肩,共同麵對文字初創時的挑戰。
評分我有一個習慣,就是讀書時會在旁邊放一本空白筆記本,專門用來畫圖和做思維導圖來梳理復雜的知識體係。但讀這本書時,我的筆記本卻異常的空曠,不是因為我沒用心,而是因為作者的論證結構實在是太清晰、太具有“自洽性”瞭。它仿佛已經將復雜的知識點都預先“打包”好瞭,用一種近乎幾何學的嚴謹性將其排列組閤。例如,在論述“隸變”對後世楷書定型的影響時,它沒有采用傳統的“條分縷析”的羅列方式,而是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模型,將結構簡化、筆畫拉伸、體勢定型這幾個看似獨立的現象,巧妙地融閤在一個關於“書寫效率”與“視覺定型”的動態平衡中。這種體係化的論述,讓人讀完一個章節後,立刻就能在腦中構建起一個穩固的知識框架,不需要我再去進行二次加工,這對於提高閱讀效率和知識留存率來說,是極大的幫助,體現瞭作者高超的知識整閤能力。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說實話,初看之下有些“陡峭”,需要我集中全部的注意力去消化每一個段落。它不是那種試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取悅”大眾的科普讀物,相反,它更像是一位嚴謹的師傅,直接將核心的理論和復雜的概念拋齣來,要求讀者自行去領悟其中的深層邏輯。我花瞭很長時間纔適應它那種嚴密的邏輯推導過程,尤其是在探討某些古文字構形原理時,作者似乎默認讀者已經具備瞭一定的先秦文獻基礎。不過,一旦我捕捉到它內在的節奏,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又是無與倫比的。它不會拐彎抹角地解釋,而是用最精準的學術語言直擊要害,這對於想要深入鑽研文字學本質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種極大的效率提升。這種近乎“冷峻”的敘事,反而體現瞭一種對知識本體的敬畏,它不屑於用花哨的辭藻來包裝核心內容,實實在在地呈現瞭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評分這本《[A335] 中國文字學》的裝幀設計著實令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的墨綠色封皮,配上燙金的字體,散發齣一種經久不衰的學術氣息。初次捧起它時,我能清晰地感覺到紙張的質感,不是那種輕飄飄的紙張,而是略帶厚重,似乎能承載住文字背後的曆史重量。翻開扉頁,排版的設計也很有考究,字裏行間留白得當,閱讀起來不會有壓迫感。雖然我並非科班齣身,但僅僅是瀏覽目錄和前言,就能感受到作者在結構梳理上的匠心。比如,它似乎沒有簡單地羅列字形演變,而是試圖建立一種宏大的敘事框架,將文字的發展視為中華文明脈絡的一個重要切片來解讀。我特彆欣賞它在引言部分對“學”的定義,那種將文字視為活的生命體的觀點,讓我對即將展開的閱讀充滿瞭期待。這種視覺和觸覺上的愉悅感,是很多現代印刷品難以比擬的,它仿佛在無聲地告訴我,你即將接觸到的是一部需要時間去沉澱和尊重的著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