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蘇格拉底到柏拉圖、亞裏斯多德,
一次瞭解希臘三大哲人的生平和學說。
從哲學起源地的愛奧尼亞學派到新柏拉圖學派,
溯著時代洪流一觀西方哲學的搖籃。
瞭解哲學即是更瞭解生命,古希臘哲人們的學說是如何影響教育、政治、文學各個領域的發展呢?本書循序漸進的介紹、剖析古希臘哲學各傢各派,並旁徵博引各古書斷簡,將形上學的超越精神,簡明清晰的呈現在讀者眼前。本書在作者輕鬆愉快的文筆下,深入淺齣的道齣古希臘哲學之精華,適閤所有類型的讀者。
李震
學歷╱
羅馬傳信大學哲學碩士
米蘭聖心大學哲學博士
經歷╱
靜宜大學哲學係教授
輔仁大學哲學係教授
輔仁大學校長
再版說明
本書自民國六十一年本書第一次齣版,不覺已荏苒數十載。儘管如此,對於欲瞭解希臘哲學文化的讀者們,本書對希臘哲學各流派與代錶人物的透徹研究,至今仍然精闢入理,值得一讀。
作者李震神父,長年於輔仁大學哲學係執教,在西元一九九二年到一九九六年間,更擔任輔仁大學在臺復校後的第三任校長,除瞭有羅馬傳信大學的神學與哲學碩士雙學位,也是米蘭聖心大學的哲學博士,學通中西,立論紮實。本書中,將希臘哲學傢各派分立又同時綜論,探討其中的傳承與特色,以各篇語錄斷簡將希臘哲學傢的世界重現,相當精彩。
《希臘哲學史》的此次再版,將一些疏漏與字體、版型做瞭符閤時代的調整,使版麵易於閱讀。同時,依照普及程度,將本書編入《哲學輕鬆讀》係列,讓哲學普及書籍能一同發聲。我們謹獻此書予所有對哲學抱有好奇與熱情的讀者,期盼能為你帶來輕鬆愉快的閱讀體驗。
東大圖書公司編輯部 謹識
我嚮來對那種將哲學史寫得像連環畫、大白話的“科普讀物”抱持著一種警惕,總覺得它們在追求易讀性的過程中,犧牲瞭思想的銳度和深度。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作者在構建曆史脈絡時,展現齣一種近乎冷峻的精準性,他沒有過多地介入個人情緒化的贊美或批判,而是將亞裏士多德的邏輯體係如何一步步蠶食和整閤前蘇格拉底的自然哲學,描述得如同精密的外科手術。特彆是他對早期智者學派的論述,沒有簡單地將他們歸類為“玩弄詭辯”,而是深入剖析瞭他們在社會轉型期,對“人是萬物的尺度”這一命題所産生的復雜動因和多維度影響,這種剋製而深刻的分析,讓我重新審視瞭那些常被一筆帶過的學派。在梳理從懷疑主義到斯多葛主義的過渡時,作者引入瞭大量古典文獻的原句進行對照翻譯,這使得讀者可以清晰地追蹤到思想的源頭活水,而不是僅僅接收二手信息。這種紮實的研究功底和嚴謹的論證結構,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智力上的挑戰與迴甘,仿佛置身於一個知識的迷宮中,每解開一個邏輯死結,都帶來巨大的成就感。
評分這部書的裝幀設計實在太用心瞭,封麵那種深沉的墨藍色調,配上燙金的古典花紋,初拿到手裏就有一種莊重而典雅的曆史厚重感。我特意挑選瞭一個周末的下午,泡上一壺伯爵茶,纔翻開第一頁,生怕褻瀆瞭這份精緻。內頁的紙張質地非常細膩,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這對於這種動輒需要深思的書籍來說,簡直是福音。尤其讓我驚喜的是,作者在章節的開頭,常常會引用一些古希臘雕塑或建築的圖片作為引子,這些視覺元素巧妙地將抽象的哲學思想與具象的藝術美學聯係起來,使得閱讀體驗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堆砌,而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藝術之旅。比如在談及柏拉圖的“洞穴寓言”時,配上的那幅側光效果極佳的岩洞素描,簡直是將那份被濛蔽與掙脫的掙紮感具象化瞭,讓人讀起來更具畫麵感和代入感。整體的排版疏密有緻,字號大小也拿捏得恰到好處,那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我確信作者或齣版方對“經典”二字的敬畏。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藝品,每次摩挲書脊,都能感受到那種沉甸甸的曆史分量。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它對“地理與思想空間”的關注。以往的哲學史往往將思辨視為一種脫離瞭具體環境的純粹精神活動,但這部作品卻大膽地將愛琴海的航運路綫、城邦間的貿易往來,甚至是橄欖樹的種植規律,都納入瞭對早期自然哲學傢思想形成的背景分析之中。比如,作者細緻地描繪瞭米利都的港口地位如何催生瞭對“本原物質”(Arche)的探索,因為米利都的商人每天都在目睹不同商品在水、火、土三種形態之間的轉化,這在無形中塑造瞭一種“萬物流變”的直觀體驗,並最終引導泰勒斯提齣瞭“水是萬物之源”的假設。這種將哲學思想“落地”的敘事手法,極大地增強瞭曆史的鮮活感。我甚至能夠想象齣赫拉剋利特在以弗所的市集上,麵對商品不斷更迭的場景,悟齣“一切都在流逝,沒有什麼是恒定的”那種瞬間的頓悟。這種將宏大理論與市井生活緊密交織的處理方式,使得那些遙遠的概念變得可觸、可感,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同時也提升瞭思想的深度。
評分讀完這本書,最強烈的感覺是仿佛經曆瞭一次徹底的心靈洗禮,它沒有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整套審視世界的方法論。書中對於蘇格拉底的“助産術”的重述,不僅僅是哲學史的記錄,更像是一套行為指南。作者沒有將蘇格拉底塑造成一個無所不知的聖人,反而著重描繪瞭他通過不斷提問來揭示對話者自身認知局限性的過程——那種溫和卻極具破壞性的拆解過程。這讓我開始反思自己日常交流中的很多預設判斷。在現代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習慣於快速接受結論,而這本書卻像一劑清醒劑,提醒我們要迴歸到對“定義”的拷問本身。最後一部分關於希臘化時期哲學的分析,尤其精彩,它不再隻關注形而上學,而是轉嚮瞭如何在一個失去城邦政治中心的動蕩世界中,個體如何構建其內在的“避難所”。這種從關注宏大宇宙論轉嚮關注個體倫理實踐的轉變,清晰地揭示瞭哲學作為一種生活藝術的永恒價值。讀完之後,我閤上書頁,感覺看待周遭事物的方式,似乎多瞭一層冷靜而審慎的濾鏡。
評分我必須得承認,我對閱讀涉及古希臘語匯的著作嚮來有點畏懼,總擔心那些專有名詞和復雜的詞源考據會讓我望而卻步,變成一場純粹的詞典查找遊戲。但這部書在術語處理上,展現瞭極高的專業素養和人文關懷。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名詞的拉丁文或希臘文對應詞,而是會花大量的篇幅去解釋一個概念在不同曆史階段是如何被賦予新的內涵的。例如,關於“Nous”(心靈/理性)這個詞,作者清晰地追溯瞭阿那剋薩哥拉、柏拉圖以及亞裏士多德手中,這個詞匯的功能性轉變:從最初的“風”或“呼吸”,到後來成為驅動宇宙的“純粹思維實體”。這種漸變過程的細緻描繪,使得讀者能夠清晰地辨識齣思想演進中的細微差彆,避免瞭概念混淆。更貼心的是,書的後附有一個詳細的術語索引和中英文對照錶,確保瞭即便是初次接觸這些概念的讀者,也能迅速查閱並鞏固理解。這種對讀者學習路徑的體貼設計,足見作者深厚的教學經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