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20世紀自由主義民主實踐日益顯現諸多的弊端 時,當代西方參與式民主理論提供瞭一種療救方案, 主張在代議製民主框架下,公民能夠積極有序地參與 到公共事務中去。董石桃著的這本《公民參與和民主 發展--當代西方參與式民主研究》圍繞“公民參與” 這一主綫,以柯爾、阿倫特、麥剋弗森、佩特曼和巴 伯等參與式民主理論傢代錶著作為分析文本,對當代 西方左翼參與式民主理論進行瞭邏輯重構和科學分析 ,揭示瞭參與式民主理論的基本內涵和發展背景,重 構參與式民主理論在公民資格、製度模式等嚮度上關 於公民參與的理論主張,辨析瞭協商民主理論和參與 式民主發展的關係,探尋瞭西方參與式民主發展對我 國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啓示意義。
導論
第一章 參與式民主的基本內涵和興起背景
第一節 參與式民主的基本內涵
一、民主概念的新界定:參與式民主理論的“民主”理念
二、參與內涵的新拓展:參與式民主理論的“參與”理念
三、參與價值的新發展:參與式民主理論的“參與功能”理念
第二節 參與式民主興起的實踐起源
一、經濟性起源:經濟發展中的公民認同危機
二、政治性起源:政治發展中的自由民主危機
三、社會性起源:社會發展中的社會運動興起
第三節 參與式民主的理論淵源
一、古典民主共和理論
二、發展型共和主義民主理論
三、發展型自由主義民主理論
四、馬剋思主義民主理論
第二章 公民參與的主體資格:參與式民主的公民資格理論
第一節 公民基本權利的重建
一、市民權利理論批判
二、公民基本權利的重建
第二節 公民政治參與權的拓展
一、政治的條件:政治概念再思考
二、公民政治參與:作為政治條件的迴應
三、民主發展和公民政治參與權的拓展
第三節 公民經濟權利的發展:以財産權為核心
一、公民財産權觀念的曆史變遷:內容和價值的轉變
二、自由主義民主的財産權觀念:主張和睏境
三、民主社會的財産權:參與式民主理論和公民財産權的擴展
第四節 公民精神的養成
一、公民精神的內涵與價值
二、公民精神的美德基礎
三、公民精神的理性之維
第三章 公民參與的基礎領域:參與式民主的市民社會理論
第一節 社會組織與公民參與
一、代錶製度的扭麯和代議製民主的缺陷
二、社會組織的公民參與職能
三、公民參與社會組織的實現與優化
第二節 工業民主和公民參與
一、工業領域中“參與”的含義
二、工業領域中的參與和公民政治效能感的培養
三、推動工業領域中的參與,促進工業民主發展
第三節 公共領域和公民參與
一、公共領域的基本特性
二、公共領域和公民參與
三、參與式民主和公共領域的建設
第四章 公民參與的製度框架:參與式民主理論的製度構想
第一節 參與式民主模型
一、均衡式民主模型及其批判
二、參與式民主模型:參與式民主的製度構想
三、參與式民主製度化的實踐途徑
第二節 委員會民主製度
一、代議製民主製度存在的缺陷
二、委員會民主製度的構想
三、委員會民主製度的建構和局限
第三節 強勢民主製度
一、公民參與製度創新的標準、目標與特性
二、公民商談製度
三、公民參與決策製度
四、公民行動製度
第五章 公民參與的品質提升:協商民主和參與式民主理論的發展
第一節 協商民主和公民資格提升
一、協商民主和公民權利
二、協商民主和公民理性
三、協商民主和公民責任
第二節 協商民主和公民參與領域擴展
一、公民社會中的參與協商
二、**製度中的參與協商
三、**治理中的參與協商
第三節 協商民主和公民參與製度發展
一、協商民主製度設計的基本理念
二、社會治理中的協商製度設計
三、**係統中的協商製度建構
四、社會和**係統間的協商製度設計
第六章 公民參與的實踐模式:當代西方參與式民主的實踐形態
第一節 參與式民主和地方治理:當代西方公民參與地方治理的實踐
一、當代西方地方治理中公民參與興起的背景觀照“
二、當代西方地方治理中公民參與的實踐路徑
三、當代西方地方治理中公民參與實踐的主要啓示
第二節 參與式民主和社會組織發展:以愛莎尼亞社會組織參與實踐為例
一、社會組織發展:政府的觀念和政策
二、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組織和政府閤作關係的建立
三、社會組織參與地方管理:幾個案例
四、社會組織發展和參與式民主:幾點啓示
第三節 參與式民主和公共預算:歐洲的參與式預算實踐
一、歐洲參與式預算發展的基本目標
二、民眾和市政府共享決策權的協商模式:法國的參與式預算實踐
三、行政部門**下的優化決策模式:德國的參與式預算實踐
四、“聯閤參與”模式:西班牙的參與式預算實踐
五、“調整的阿雷格裏模式”:意大利的參與式預算實踐
六、啓示與展望
第七章 參與式民主的評價及其對中國的啓示
第一節 參與式民主的總體評價
一、參與式民主的積極意義
二、參與式民主的缺陷與阻礙
三、參與式民主的發展展望
第二節 參與式民主對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啓示
一、參與式民主在中國的成長空間
二、參與式民主對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啓示
第三節 公民參與推動民主發展
一、民主不僅是一種**體製,也是一種社會生活方式
二、公民參與是推動民主發展的動力之源
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
從閱讀體驗上來說,這本書的難度麯綫是比較陡峭的,但這恰恰是其價值所在。它不是那種輕鬆愉快的讀物,更像是一場智力上的馬拉鬆。作者在概念界定時非常審慎,每一個術語的使用都仿佛經過瞭精密的計算。我特彆關注瞭他對“參與的質量”的界定,這在很多討論中常常被忽略。他區分瞭僅僅是“被告知”的參與和真正具有“塑造力”的參與之間的巨大鴻溝。這種細緻的區分,極大地提升瞭我們評估現有政治製度有效性的標準。我甚至覺得,這本書與其說是研究參與式民主的,不如說是一本關於如何進行嚴肅政治哲思的教科書。它教會你如何去質疑既定的範式,如何在看似成熟的製度設計中發現其內在的裂縫和未被滿足的需求。對於希望從理論上深化理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深度是無可替代的。
評分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的跨學科視野。作者的筆觸明顯不局限於政治學,還頻繁地引用瞭社會心理學、公共管理學乃至後殖民理論的觀點來豐富他的分析框架。比如,在討論公民教育在促進有效參與中的作用時,他引入瞭認知失調理論來解釋為什麼一些公民在麵對復雜的公共議題時會選擇性地“退縮”。這種融會貫通的寫作方式,使得整本書的理論視野非常開闊,避免瞭單一學科的教條主義。我尤其欣賞他對不同文化背景下參與實踐差異性的敏感度,他警惕西方中心主義的陷阱,強調任何模式的移植都必須考慮到本土的社會曆史脈絡。這種謙遜而又廣博的學風,讓這本書充滿瞭活力,它不是在提供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答案,而是在提供一套更精妙的分析工具。
評分這本書的包裝設計挺有意思的,封麵那種深沉的藍搭配著一些抽象的幾何圖形,給人一種嚴肅又富有思想深度的感覺。初翻幾頁,我就被作者那種嚴謹的學術態度給吸引住瞭。他似乎不滿足於停留在理論的錶麵,而是深入到曆史的肌理中去挖掘。比如說,他對雅典直接民主的溯源分析,就顯得格外細緻,那種對古典文本的考據和現代語境的對照,看得齣下瞭一番苦功夫。我特彆欣賞他論述中那種不斷自我批判的精神,不像有些著作,一旦確立瞭某個理論模型就全盤接受,這本書裏則不斷地探討各種模式在實際操作中遇到的悖論和張力。讀起來,會讓人忍不住停下來思考,自己過去對“民主”這個概念的理解是不是太過簡化瞭。尤其是關於“公民資格”的界定,作者提齣瞭許多挑戰性的觀點,迫使我們重新審視當代社會中誰有權利真正參與決策製定。這絕不是一本可以囫圇吞棗的書,需要靜下心來,帶著批判的眼光去品味。
評分如果說一本書的生命力在於它能引發多大程度的後續思考,那麼這本書無疑是成功的。它不是那種讀完就束之高閣的著作,它會像一顆種子一樣在你腦中發芽。我個人在閱讀過程中,對作者對“公共領域”的重構嘗試特彆感興趣。他並未沉溺於對哈貝馬斯經典的過度解讀,而是著眼於如何利用新的社會組織形式來重建失落的公共對話空間。他探討的那些關於“信任資本”如何在數字時代被侵蝕和重建的過程,讓我對我們日常的社交互動産生瞭全新的審視。這本書的文字如同手術刀一樣精準,毫不留情地剖析著當代政治生活中的結構性缺陷。它帶來的不是一種解決方案的樂觀,而是一種更深刻的、關於我們如何纔能繼續在不完美中追求更完善民主的緊迫感。非常值得擁有。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頗為老辣,帶著一股老派社會學傢的沉穩和洞察力。作者在梳理當代西方社會中各種參與機製時,沒有采用那種扁平化的羅列手法,而是巧妙地將它們編織成一張復雜的網絡圖。例如,他分析社區層麵的協商式民主實踐時,引用瞭大量的案例研究,那些具體的衝突、妥協和最終的微小進展,都被描繪得活靈活現。這讓原本抽象的理論討論變得觸手可及。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對“技術賦權”與“數字鴻溝”之間關係的探討,作者沒有簡單地將互聯網視為萬能的民主工具,而是尖銳地指齣瞭技術本身如何可能固化現有的權力結構。這種對復雜性的擁抱,讓整本書的論證顯得非常紮實,不會讓人有那種“一切盡在掌握”的虛假安全感。相反,它揭示瞭民主實踐中永恒存在的張力與掙紮,讀完後讓人感覺對現實世界有瞭更清醒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