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世纪自由主义民主实践日益显现诸多的弊端 时,当代西方参与式民主理论提供了一种疗救方案, 主张在代议制民主框架下,公民能够积极有序地参与 到公共事务中去。董石桃著的这本《公民参与和民主 发展--当代西方参与式民主研究》围绕“公民参与” 这一主线,以柯尔、阿伦特、麦克弗森、佩特曼和巴 伯等参与式民主理论家代表著作为分析文本,对当代 西方左翼参与式民主理论进行了逻辑重构和科学分析 ,揭示了参与式民主理论的基本内涵和发展背景,重 构参与式民主理论在公民资格、制度模式等向度上关 于公民参与的理论主张,辨析了协商民主理论和参与 式民主发展的关系,探寻了西方参与式民主发展对我 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启示意义。
导论
第一章 参与式民主的基本内涵和兴起背景
第一节 参与式民主的基本内涵
一、民主概念的新界定:参与式民主理论的“民主”理念
二、参与内涵的新拓展:参与式民主理论的“参与”理念
三、参与价值的新发展:参与式民主理论的“参与功能”理念
第二节 参与式民主兴起的实践起源
一、经济性起源:经济发展中的公民认同危机
二、政治性起源:政治发展中的自由民主危机
三、社会性起源:社会发展中的社会运动兴起
第三节 参与式民主的理论渊源
一、古典民主共和理论
二、发展型共和主义民主理论
三、发展型自由主义民主理论
四、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
第二章 公民参与的主体资格:参与式民主的公民资格理论
第一节 公民基本权利的重建
一、市民权利理论批判
二、公民基本权利的重建
第二节 公民政治参与权的拓展
一、政治的条件:政治概念再思考
二、公民政治参与:作为政治条件的回应
三、民主发展和公民政治参与权的拓展
第三节 公民经济权利的发展:以财产权为核心
一、公民财产权观念的历史变迁:内容和价值的转变
二、自由主义民主的财产权观念:主张和困境
三、民主社会的财产权:参与式民主理论和公民财产权的扩展
第四节 公民精神的养成
一、公民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二、公民精神的美德基础
三、公民精神的理性之维
第三章 公民参与的基础领域:参与式民主的市民社会理论
第一节 社会组织与公民参与
一、代表制度的扭曲和代议制民主的缺陷
二、社会组织的公民参与职能
三、公民参与社会组织的实现与优化
第二节 工业民主和公民参与
一、工业领域中“参与”的含义
二、工业领域中的参与和公民政治效能感的培养
三、推动工业领域中的参与,促进工业民主发展
第三节 公共领域和公民参与
一、公共领域的基本特性
二、公共领域和公民参与
三、参与式民主和公共领域的建设
第四章 公民参与的制度框架:参与式民主理论的制度构想
第一节 参与式民主模型
一、均衡式民主模型及其批判
二、参与式民主模型:参与式民主的制度构想
三、参与式民主制度化的实践途径
第二节 委员会民主制度
一、代议制民主制度存在的缺陷
二、委员会民主制度的构想
三、委员会民主制度的建构和局限
第三节 强势民主制度
一、公民参与制度创新的标准、目标与特性
二、公民商谈制度
三、公民参与决策制度
四、公民行动制度
第五章 公民参与的品质提升:协商民主和参与式民主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 协商民主和公民资格提升
一、协商民主和公民权利
二、协商民主和公民理性
三、协商民主和公民责任
第二节 协商民主和公民参与领域扩展
一、公民社会中的参与协商
二、**制度中的参与协商
三、**治理中的参与协商
第三节 协商民主和公民参与制度发展
一、协商民主制度设计的基本理念
二、社会治理中的协商制度设计
三、**系统中的协商制度建构
四、社会和**系统间的协商制度设计
第六章 公民参与的实践模式:当代西方参与式民主的实践形态
第一节 参与式民主和地方治理:当代西方公民参与地方治理的实践
一、当代西方地方治理中公民参与兴起的背景观照“
二、当代西方地方治理中公民参与的实践路径
三、当代西方地方治理中公民参与实践的主要启示
第二节 参与式民主和社会组织发展:以爱莎尼亚社会组织参与实践为例
一、社会组织发展:政府的观念和政策
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组织和政府合作关系的建立
三、社会组织参与地方管理:几个案例
四、社会组织发展和参与式民主:几点启示
第三节 参与式民主和公共预算:欧洲的参与式预算实践
一、欧洲参与式预算发展的基本目标
二、民众和市政府共享决策权的协商模式:法国的参与式预算实践
三、行政部门**下的优化决策模式:德国的参与式预算实践
四、“联合参与”模式:西班牙的参与式预算实践
五、“调整的阿雷格里模式”:意大利的参与式预算实践
六、启示与展望
第七章 参与式民主的评价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节 参与式民主的总体评价
一、参与式民主的积极意义
二、参与式民主的缺陷与阻碍
三、参与式民主的发展展望
第二节 参与式民主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
一、参与式民主在中国的成长空间
二、参与式民主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
第三节 公民参与推动民主发展
一、民主不仅是一种**体制,也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
二、公民参与是推动民主发展的动力之源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这本书的包装设计挺有意思的,封面那种深沉的蓝搭配着一些抽象的几何图形,给人一种严肃又富有思想深度的感觉。初翻几页,我就被作者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给吸引住了。他似乎不满足于停留在理论的表面,而是深入到历史的肌理中去挖掘。比如说,他对雅典直接民主的溯源分析,就显得格外细致,那种对古典文本的考据和现代语境的对照,看得出下了一番苦功夫。我特别欣赏他论述中那种不断自我批判的精神,不像有些著作,一旦确立了某个理论模型就全盘接受,这本书里则不断地探讨各种模式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悖论和张力。读起来,会让人忍不住停下来思考,自己过去对“民主”这个概念的理解是不是太过简化了。尤其是关于“公民资格”的界定,作者提出了许多挑战性的观点,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当代社会中谁有权利真正参与决策制定。这绝不是一本可以囫囵吞枣的书,需要静下心来,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品味。
评分如果说一本书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引发多大程度的后续思考,那么这本书无疑是成功的。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著作,它会像一颗种子一样在你脑中发芽。我个人在阅读过程中,对作者对“公共领域”的重构尝试特别感兴趣。他并未沉溺于对哈贝马斯经典的过度解读,而是着眼于如何利用新的社会组织形式来重建失落的公共对话空间。他探讨的那些关于“信任资本”如何在数字时代被侵蚀和重建的过程,让我对我们日常的社交互动产生了全新的审视。这本书的文字如同手术刀一样精准,毫不留情地剖析着当代政治生活中的结构性缺陷。它带来的不是一种解决方案的乐观,而是一种更深刻的、关于我们如何才能继续在不完美中追求更完善民主的紧迫感。非常值得拥有。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跨学科视野。作者的笔触明显不局限于政治学,还频繁地引用了社会心理学、公共管理学乃至后殖民理论的观点来丰富他的分析框架。比如,在讨论公民教育在促进有效参与中的作用时,他引入了认知失调理论来解释为什么一些公民在面对复杂的公共议题时会选择性地“退缩”。这种融会贯通的写作方式,使得整本书的理论视野非常开阔,避免了单一学科的教条主义。我尤其欣赏他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参与实践差异性的敏感度,他警惕西方中心主义的陷阱,强调任何模式的移植都必须考虑到本土的社会历史脉络。这种谦逊而又广博的学风,让这本书充满了活力,它不是在提供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而是在提供一套更精妙的分析工具。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颇为老辣,带着一股老派社会学家的沉稳和洞察力。作者在梳理当代西方社会中各种参与机制时,没有采用那种扁平化的罗列手法,而是巧妙地将它们编织成一张复杂的网络图。例如,他分析社区层面的协商式民主实践时,引用了大量的案例研究,那些具体的冲突、妥协和最终的微小进展,都被描绘得活灵活现。这让原本抽象的理论讨论变得触手可及。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技术赋权”与“数字鸿沟”之间关系的探讨,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互联网视为万能的民主工具,而是尖锐地指出了技术本身如何可能固化现有的权力结构。这种对复杂性的拥抱,让整本书的论证显得非常扎实,不会让人有那种“一切尽在掌握”的虚假安全感。相反,它揭示了民主实践中永恒存在的张力与挣扎,读完后让人感觉对现实世界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难度曲线是比较陡峭的,但这恰恰是其价值所在。它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读物,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作者在概念界定时非常审慎,每一个术语的使用都仿佛经过了精密的计算。我特别关注了他对“参与的质量”的界定,这在很多讨论中常常被忽略。他区分了仅仅是“被告知”的参与和真正具有“塑造力”的参与之间的巨大鸿沟。这种细致的区分,极大地提升了我们评估现有政治制度有效性的标准。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与其说是研究参与式民主的,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如何进行严肃政治哲思的教科书。它教会你如何去质疑既定的范式,如何在看似成熟的制度设计中发现其内在的裂缝和未被满足的需求。对于希望从理论上深化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深度是无可替代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