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21] 希臘哲學史

[A321] 希臘哲學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震 著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史
  • 希腊哲学
  • 西方哲学
  • 古典哲学
  • 哲学
  • 历史
  • A321
  • 学术著作
  • 思想史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际图书快线专营店
出版社: 三民
ISBN:9789571453545
商品编码:29768276020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15-06-30
页数:218
正文语种:中文繁體

具体描述

  • 從蘇格拉底到柏拉圖、亞里斯多德,

     

    一次了解希臘三大哲人的生平和學說。

     

    從哲學起源地的愛奧尼亞學派到新柏拉圖學派,

     

    溯著時代洪流一觀西方哲學的搖籃。

     

       了解哲學即是更了解生命,古希臘哲人們的學說是如何影響教育、政治、文學各個領域的發展呢?本書循序漸進的介紹、剖析古希臘哲學各家各派,並旁徵博引各古書斷簡,將形上學的超越精神,簡明清晰的呈現在讀者眼前。本書在作者輕鬆愉快的文筆下,深入淺出的道出古希臘哲學之精華,適合所有類型的讀者。 

  • 李震


    學歷╱

    羅馬傳信大學哲學碩士

    米蘭聖心大學哲學博士


    經歷╱

    靜宜大學哲學系教授

    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輔仁大學校長


  • 再版說明


      本書自民國六十一年本書第一次出版,不覺已荏苒數十載。儘管如此,對於欲瞭解希臘哲學文化的讀者們,本書對希臘哲學各流派與代表人物的透徹研究,至今仍然精闢入理,值得一讀。

      作者李震神父,長年於輔仁大學哲學系執教,在西元一九九二年到一九九六年間,更擔任輔仁大學在臺復校後的第三任校長,除了有羅馬傳信大學的神學與哲學碩士雙學位,也是米蘭聖心大學的哲學博士,學通中西,立論紮實。本書中,將希臘哲學家各派分立又同時綜論,探討其中的傳承與特色,以各篇語錄斷簡將希臘哲學家的世界重現,相當精彩。

      《希臘哲學史》的此次再版,將一些疏漏與字體、版型做了符合時代的調整,使版面易於閱讀。同時,依照普及程度,將本書編入《哲學輕鬆讀》系列,讓哲學普及書籍能一同發聲。我們謹獻此書予所有對哲學抱有好奇與熱情的讀者,期盼能為你帶來輕鬆愉快的閱讀體驗。


    東大圖書公司編輯部 謹識

  • 再版說明

    第一章 西方哲學的搖篮
    第二章 愛奧尼亞學派
    第三章 畢達哥拉學派
    第四章 赫拉克利圖斯
    第五章 巴爾買尼德斯
    第六章 芝諾的辯證法
    第七章 恩培都克利斯
    第八章 阿納撒哥拉斯
    第九章 原子論
    第十章 詭辯學派
    第十一章 蘇格拉底
    第十二章 小蘇格拉底學派
    第十三章 柏拉圖
    第十四章 古學苑
    第十五章 亞里斯多德
    第十六章 逍遙學派
    第十七章 斯多葛學派
    第十八章 伊必鳩魯學派
    第十九章 懷疑學派
    第二十章 綜合學派
    第二十一章 新柏拉圖主義的先驅
    第二十二章 新柏拉圖主義
    第二十三章 其他新柏拉圖学派
    主要參考書

凝视深空:宇宙学的演变与人类的求索 图书简介 《凝视深空:宇宙学的演变与人类的求索》并非一部专注于古希腊思想脉络的著作,它将读者的视野投向更为宏大、更为深邃的领域——宇宙的本质、结构的形成,以及人类认知工具的不断精进如何一步步揭示我们所栖居的这片浩瀚空间。本书旨在梳理自人类仰望星空之初,到当代引力波探测和暗物质探索的宏伟历程,重点关注科学范式如何颠覆、观测手段如何革新,以及哲学思辨如何在新的物理学发现面前进行重构。 第一部分:蒙昧时代的星辰与神话的疆界 本书开篇追溯了人类早期对宇宙的理解。在文字尚未完全成熟的时代,宇宙被包裹在神话与宗教的叙事之中。我们考察了美索不达米亚、埃及以及早期东方文明如何构建出以大地为中心、诸神居于天穹的宇宙模型。这些模型虽然缺乏精确的数学描述,却是人类早期试图理解“秩序”与“永恒”的集体努力的体现。 随后,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早期理性尝试的萌芽。我们不探讨苏格拉底式的伦理探究,而是深入探究那些试图用几何学和逻辑来解释天体运动的先驱者。从毕达哥拉斯学派对数字和谐的迷恋,到早期自然哲学家对“本原”的追问,我们细致分析了他们如何试图从经验观察中抽象出宇宙的基本法则,尽管其工具箱中尚未具备实验科学的严格方法。这一阶段的叙事,侧重于“观念的结构”而非“实证的检验”。 第二部分:从地心到日心:观测的革命与数学的胜利 本卷是科学革命的序曲,核心在于人类认知如何从舒适的中心位置被无情地推向边缘。我们详尽地剖析了托勒密体系的精妙与局限,它在数学上对逆行现象提供了近乎完美的拟合,展示了人类智慧在面对不完整信息时构建复杂模型的强大能力。然而,这种复杂性本身也预示着其终将被更简洁的解释所取代。 随后,本书将笔墨集中于哥白尼的“日心说”的诞生。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日地位置交换,而是一场深刻的“范式转移”。我们探讨了这种转移背后的天文学观测数据积累,以及面对教会和既有哲学体系时的巨大阻力。接下来的章节深入布拉赫对星空不懈的精确测量,这些数据成为开普勒推导出椭圆轨道定律的基石。开普勒的工作标志着:宇宙的规律不再是柏拉图式的完美圆周,而是可以被精确计算的、略带“瑕疵”的数学关系。 伽利略望远镜的出现是人类感官的延伸,也是本书叙事中的一个关键转折点。我们详细描述了对月球表面、木星卫星以及金星相位的观测如何从根本上动摇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完美天体”的形而上学基础。 第三部分:牛顿的统一:万有引力与机械宇宙 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构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统一的宇宙图景。本书将详细阐述万有引力定律如何以一种简洁的、普适的数学形式,将地球上的落体运动与天体的运行规律联系起来。我们分析了牛顿引力如何成功解释了开普勒定律,并为预测行星轨道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牛顿的机械宇宙观也带来了新的哲学困境。本书着重讨论了关于“超距作用”的争论,以及莱布尼茨对这种“幽灵般”影响的质疑。我们考察了形而上学的思辨如何与新兴的物理学范式交织,尤其是在探讨“绝对空间”与“绝对时间”的本质问题上。 第四部分:时空的弯曲与不可见的现实 进入二十世纪,经典物理学的基石开始松动。本书的后半部分将聚焦于爱因斯坦的革命性理论。我们不会停留在科普层面,而是深入探讨狭义相对论如何重塑了我们对同时性和长度的理解,并引出了质能方程$E=mc^2$对宇宙能量学的深刻含义。 紧接着,本书将详细阐述广义相对论。我们解释了引力如何被理解为时空几何的弯曲,而非一种作用力。这一部分将详细介绍史瓦西解、黑洞的理论预测,以及光线在强引力场中的偏折,这些预测如何最终通过爱丁顿的日食观测得到证实,标志着人类对宇宙时空结构认识的又一次飞跃。 第五部分:膨胀的宇宙与未知的领域 本书的收尾部分关注当代宇宙学的核心议题。我们将审视哈勃对星系红移的观测如何确立了宇宙正在膨胀的结论,以及弗里德曼方程如何描述这种膨胀的动态历史。我们探讨了“大爆炸”理论的证据链,包括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发现及其对早期宇宙状态的揭示。 最后,本书直面当前科学的边界:暗物质和暗能量。我们系统梳理了旋转曲线异常、引力透镜效应等证据如何迫使科学家承认宇宙中存在着绝大部分我们无法直接观测的物质和能量形式。我们探讨了这些“未知”如何挑战了我们对物质构成和宇宙命运的基本假设,并将读者引向正在进行的粒子物理与宇宙学交叉领域的研究前沿。 《凝视深空》是一部关于认知进步的史诗,它记录了人类如何从脚下的尘土,一步步延伸出理解整个宇宙的数学和物理框架,它展现了人类理性探求永恒秩序的、不懈的、充满曲折的壮丽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它对“地理与思想空间”的关注。以往的哲学史往往将思辨视为一种脱离了具体环境的纯粹精神活动,但这部作品却大胆地将爱琴海的航运路线、城邦间的贸易往来,甚至是橄榄树的种植规律,都纳入了对早期自然哲学家思想形成的背景分析之中。比如,作者细致地描绘了米利都的港口地位如何催生了对“本原物质”(Arche)的探索,因为米利都的商人每天都在目睹不同商品在水、火、土三种形态之间的转化,这在无形中塑造了一种“万物流变”的直观体验,并最终引导泰勒斯提出了“水是万物之源”的假设。这种将哲学思想“落地”的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鲜活感。我甚至能够想象出赫拉克利特在以弗所的市集上,面对商品不断更迭的场景,悟出“一切都在流逝,没有什么是恒定的”那种瞬间的顿悟。这种将宏大理论与市井生活紧密交织的处理方式,使得那些遥远的概念变得可触、可感,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同时也提升了思想的深度。

评分

读完这本书,最强烈的感觉是仿佛经历了一次彻底的心灵洗礼,它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整套审视世界的方法论。书中对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的重述,不仅仅是哲学史的记录,更像是一套行为指南。作者没有将苏格拉底塑造成一个无所不知的圣人,反而着重描绘了他通过不断提问来揭示对话者自身认知局限性的过程——那种温和却极具破坏性的拆解过程。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日常交流中的很多预设判断。在现代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习惯于快速接受结论,而这本书却像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要回归到对“定义”的拷问本身。最后一部分关于希腊化时期哲学的分析,尤其精彩,它不再只关注形而上学,而是转向了如何在一个失去城邦政治中心的动荡世界中,个体如何构建其内在的“避难所”。这种从关注宏大宇宙论转向关注个体伦理实践的转变,清晰地揭示了哲学作为一种生活艺术的永恒价值。读完之后,我合上书页,感觉看待周遭事物的方式,似乎多了一层冷静而审慎的滤镜。

评分

我必须得承认,我对阅读涉及古希腊语汇的著作向来有点畏惧,总担心那些专有名词和复杂的词源考据会让我望而却步,变成一场纯粹的词典查找游戏。但这部书在术语处理上,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名词的拉丁文或希腊文对应词,而是会花大量的篇幅去解释一个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是如何被赋予新的内涵的。例如,关于“Nous”(心灵/理性)这个词,作者清晰地追溯了阿那克萨哥拉、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手中,这个词汇的功能性转变:从最初的“风”或“呼吸”,到后来成为驱动宇宙的“纯粹思维实体”。这种渐变过程的细致描绘,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辨识出思想演进中的细微差别,避免了概念混淆。更贴心的是,书的后附有一个详细的术语索引和中英文对照表,确保了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概念的读者,也能迅速查阅并巩固理解。这种对读者学习路径的体贴设计,足见作者深厚的教学经验。

评分

我向来对那种将哲学史写得像连环画、大白话的“科普读物”抱持着一种警惕,总觉得它们在追求易读性的过程中,牺牲了思想的锐度和深度。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在构建历史脉络时,展现出一种近乎冷峻的精准性,他没有过多地介入个人情绪化的赞美或批判,而是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体系如何一步步蚕食和整合前苏格拉底的自然哲学,描述得如同精密的外科手术。特别是他对早期智者学派的论述,没有简单地将他们归类为“玩弄诡辩”,而是深入剖析了他们在社会转型期,对“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所产生的复杂动因和多维度影响,这种克制而深刻的分析,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常被一笔带过的学派。在梳理从怀疑主义到斯多葛主义的过渡时,作者引入了大量古典文献的原句进行对照翻译,这使得读者可以清晰地追踪到思想的源头活水,而不是仅仅接收二手信息。这种扎实的研究功底和严谨的论证结构,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与回甘,仿佛置身于一个知识的迷宫中,每解开一个逻辑死结,都带来巨大的成就感。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用心了,封面那种深沉的墨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古典花纹,初拿到手里就有一种庄重而典雅的历史厚重感。我特意挑选了一个周末的下午,泡上一壶伯爵茶,才翻开第一页,生怕亵渎了这份精致。内页的纸张质地非常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这种动辄需要深思的书籍来说,简直是福音。尤其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章节的开头,常常会引用一些古希腊雕塑或建筑的图片作为引子,这些视觉元素巧妙地将抽象的哲学思想与具象的艺术美学联系起来,使得阅读体验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堆砌,而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艺术之旅。比如在谈及柏拉图的“洞穴寓言”时,配上的那幅侧光效果极佳的岩洞素描,简直是将那份被蒙蔽与挣脱的挣扎感具象化了,让人读起来更具画面感和代入感。整体的排版疏密有致,字号大小也拿捏得恰到好处,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确信作者或出版方对“经典”二字的敬畏。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每次摩挲书脊,都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分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