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兴柳、王彦、杨忠著的《长周期光纤光栅及其 级联结构的传感特性及应用》系统地阐述了长周期光 纤光栅(LPG)传感器及其级联结构(LPGP)的传感 特性及应用研究,共分11章。
第1章介绍了LPG在通信和传感领域的应用以及国 内外研究现状;第2章采用耦合模理论对LPG及LPGP进 行分析;第3章对LPG的主要参数进行频谱分析和仿真 ;第4章对LPG的基本传感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 研究;第5章研究设计LPG解调系统,实现对板结构振 动信号的监测;第6章应用LPG实现基于小波包能量谱 分析的结构损伤识别;第7章研究了LPG在土木工程结 构中耐久性健康监测的应用;第8章对LPGP的温度、 应变、弯曲和折射率传感特性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 ;第9章研究了温度和应变的同时测量技术;**0章 用LPGP来实现对超声波的检测,获得相应的超声场的 参数;**1章提出了对LPGP减敏保护、温度补偿的封 装设计。本书是一本有关智能监测与控制方面的专著 ,反映了作者近年来在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
本书内容新颖,理论联系实际,适合大专院校及 科研院所光纤光栅、智能监测与控制领域的高年级本 科生、研究生阅读,也可供相关领域的教师、科研人 员及工程技术人员作参考。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LPG的理论研究现状
1.3 LPG的制备技术
1.4 LPG的应用概况
1.4.1 LPG在通信领域的应用
1.4.2 LPG在传感领域的应用
1.5 LPG的发展趋势
1.6 本书的研究内容及结构
参考文献
第2章 LPG及LPGP的理论分析
2.1 光纤光栅的结构
2.2 耦合模理论
2.3 LPG模式耦合
2.3.1 纤芯基模有效折射率及其场分布
2.3.2 包层模有效折射率及其场分布
2.3.3 耦合特性分析
2.3.4 LPG的模式耦合方程
2.4 LPGP模式耦合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LPG及LPGP谱特性的仿真和研究
3.1 表征LPG的谱特性的参数
3.2 LPG对结构参数的敏感特性分析
3.2.1 光栅参数对频谱的影响
3.2.2 光纤结构参数对频谱的影响
3.3 LPGP对结构参数的敏感特性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LPG的传感机理
4.1 LPG的温度传感
4.1.1 谐振波长的温度特性理论分析
4.1.2 损耗峰幅值的温度特性
4.1.3 温度特性实验研究
4.2 LPG的轴向应变传感
4.2.1 轴向应变理论分析
4.2.2 轴向应变实验研究
4.3 LPG的弯曲传感
4.3.1 弯曲特性理论分析
4.3.2 弯曲特性实验研究
4.4 LPG的折射率传感
4.4.1 折射率特性理论分析
4.4.2 折射率特性实验研究
4.5 LPG的横向负载传感
4.5.1 横向负载特性理论分析
4.5.2 横向负载特性实验研究
4.6 LPG的温度补偿技术
4.6.1 温度补偿方法
4.6.2 温度补偿实验
4.6.3 其他温度补偿方法
阅读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作者思维同步进行的智力探险。作者在讨论传感应用时,展现了一种超越传统温度、应变测量的广阔视野。书中涉猎了生物化学传感,特别是利用特定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与LPGs的集成,实现对特定污染物或生物标志物的痕量检测。这种跨学科的融合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没有生硬的拼凑感。例如,在介绍基于折射率变化的传感机理时,作者巧妙地引入了非线性光学效应的考量,尽管这部分内容在光栅理论中较为高阶,但作者的阐述方式兼顾了深度和可读性,成功地引导读者思考如何通过结构设计来“调控”传感器的响应光谱,而不是被动地接收光栅给出的信号。这种主动设计和优化传感响应的理念,是这本书区别于其他同类书籍的关键所在,它鼓励读者从根本上重新审视光栅传感器的设计哲学。
评分这部著作的选题视角极为新颖,直击当前光电子技术领域的前沿热点——长周期光纤光栅(LPGs)。我个人感觉,作者在处理复杂物理模型和实际工程应用之间的平衡上做得相当出色。书中对LPGs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其耦合模理论的深入剖析,让人耳目一新。不同于市面上那些过于侧重数学推导而忽略直观理解的教材,本书在阐述波导与包层模之间的能量交换机制时,采用了大量的图解和类比,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一领域的读者也能迅速建立起清晰的物理图像。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基础理论的构建,而是将重点迅速转移到了“级联结构”这一关键创新点上。这种级联的思维方式,极大地扩展了传感器的灵敏度和多参数测量能力,书中对不同级联拓扑结构(如串联、并联以及混合结构)的性能差异对比分析,逻辑严密,数据详实,为后续的研究人员在设计高精度传感器阵列时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蓝本。整体来看,这本书不仅是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激发创新思维的灵感源泉。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质量值得特别提及。在处理复杂的物理现象时,清晰的视觉辅助至关重要,而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堪称典范。大量的示意图不仅标注清晰,而且色彩运用得当,能够精准地突显出不同参数变化对耦合模式的影响。尤其是那些关于光栅“阶跃响应”和“传输谱”的仿真与实测对比图,直观地展示了级联结构如何通过多个共振峰的叠加和干涉,实现超窄带或高分辨率的滤波特性。对于我这种依赖视觉信息进行理解的读者来说,这些图表极大地缩短了知识吸收的曲线。此外,书中对不同制作方法的优缺点分析,采用了对比表格的形式,简洁明了,避免了冗长的文字描述。这种对信息呈现效率的重视,体现了作者对读者时间的尊重,使得学习和查阅过程变得高效且愉悦。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深度对于入门级读者可能存在一定的挑战性,但这恰恰是其价值所在——它是一本面向未来研究者的参考书。作者在探讨长周期光纤光栅的非线性行为时,触及了光纤材料在强光注入下可能出现的载流子吸收和光致吸收效应,这些是传统线性模型难以解释的物理现象。书中关于如何利用这些非线性效应来设计具有自适应或饱和特性的传感器,虽然篇幅不长,但其概念的前瞻性令人振奋。它提示我们,光栅传感器的发展方向不仅仅是提高灵敏度,更在于拓宽其工作区间和稳定性。全书的行文风格从开篇的严谨学术探讨,到中后段对未来潜在技术瓶颈的讨论,始终保持着一种高度的专业性和批判性思维,非常适合那些希望在光纤传感领域做出原创性贡献的研究人员作为深度参考和灵感激发之用。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实际应用案例部分印象尤为深刻,它真正体现了“学以致用”的价值。许多理论书籍往往停留在“如何工作”的层面,但这本书却非常务实地探讨了“如何在真实环境中稳定工作”。例如,在环境监测模块中,作者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优化光栅的制作工艺——如使用特殊的涂层材料或改进的拉制作参数——来抵抗温度漂移和机械应力敏感性,这是传感器设计中公认的“拦路虎”。书中对于传感特性测试的标准流程和数据后处理技术,如滤波算法的应用,给出了极其详尽的操作指南,几乎可以作为一份高质量的实验SOP(标准操作程序)来参考。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不确定度分析”的严谨态度,这表明作者在追求高灵敏度的同时,并未牺牲测量结果的可靠性。这种对工程细节的关注,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远超过了一般的学术专著,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在毫无保留地传授“看家本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