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红外搜索系统
定价:89.00元
作者:吴晗平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118086737
字数:
页码:258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红外搜索系统》以舰船红外搜索系统为基础,从系统总体、技术论证、设计、研制等全过程的工程角度出发,着重介绍了红外搜索系统的主体和关键技术内容。全书共分10章:章,绪论;第2章,红外搜索系统总体;第3章,目标与环境红外辐射;第4章,红外辐射大气透过率的工程理论计算方法;第5章,大口径非球面红外光学系统;第6章,红外传感器;第7章,全方位红外动态点目标信息处理与图像仿真;第8章,扫描与稳定伺服系统;第9章,作用距离、探测概率与虚警概率;0章,红外搜索系统的反对抗与作战效能。书中融合了作者的实际工作经验与科研成果,将基础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系统性和应用性强,概念清晰,思路明晰,易于理解,条理分明。
《红外搜索系统》可供从事红外系统工作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学习、参考,尤其对于从事舰载、机载、车载等载体的红外搜索系统研究、管理人员有学习、使用、借鉴和参考价值;同时可供从事光电系统(装备)总体论证、技术设计、研制、试验、检验等方面工作的相关技术与管理人员学习、参考,对于从事电子系统(装备)的科研、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亦有的参考价值;也可作为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专业)硕士生、博士生的教材或参考书。
目录
作者介绍
吴晗平,男,1964年10月出生,湖南澧县人。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工程大学光电子系统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光学学会光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量子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分会委员,湖北省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等期刊编委,多家核心期刊审稿专家。曾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一项、三等奖四项。以作者出版国家军用标准一部,出版独撰学术专著两部,在外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七十余篇。主要研究方向:光电子系统总体技术与设计,光电控制与检测技术,环境与可靠性工程技术,图像处理与目标识别,光机电一体化等。
文摘
序言
《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中的“失语”与“碎片化”叙事研究》,这是一部挑战读者的智力极限的文学批评专著。作者的论述逻辑极其迂回和复杂,他从德里达的“延异”概念出发,迅速跳跃到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然后又穿插引用了福柯关于知识考古学的见解,构建了一个关于现代艺术如何瓦解传统意义的宏大框架。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不可知论”倾向——它不试图给出最终答案,而是不断地揭示我们提问方式的局限性。在分析具体案例时,比如对抽象表现主义和解构主义建筑的评论,作者的分析语言充满了晦涩的术语和反讽的语气,读起来需要极高的专注度,稍有走神便可能遗失关键的论证链条。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强迫读者跳出舒适区,去面对那些不确定、不完整和相互矛盾的艺术现象。对于那些已经厌倦了简单因果分析的艺术史学者或哲学系学生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极具颠覆性的思维工具,但对于初学者而言,它无疑是一堵高耸的学术之墙。
评分这本关于《量子纠缠与信息传输的理论基础》的书,简直是为那些热衷于探索宇宙深层次奥秘的硬核物理爱好者量身定做的。作者的笔触极为严谨,开篇就深入探讨了贝尔不等式的历史背景及其在实验验证中的关键作用。我尤其欣赏他对量子态叠加和测量坍缩过程的细腻描绘,他没有满足于教科书式的简单陈述,而是引入了多个思想实验,比如那个著名的“薛定谔的猫”的变体,让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书中对非定域性的解释部分尤为精彩,作者巧妙地将数学工具——如希尔伯特空间和张量积——融入叙述之中,但同时又辅以大量的类比和图示,使得即便是非数学专业的读者也能跟上推导的脉络。书中关于量子隐形传态的应用前景展望部分,虽然略显理论化,但它清晰地勾勒出了未来计算和通信领域可能发生的革命性变革。唯一让我感到略微吃力的是关于多体系统纠缠熵计算的那几章,公式密度实在太高,需要反复阅读和演算才能真正领会其精髓。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极具挑战性但回报丰厚的学术力作,适合希望深入理解量子力学前沿理论的读者。
评分《深海热液喷口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与极端适应机制》,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生命极限的认知。作者们似乎是从另一个星球带回了这些发现。书中详细记录了对太平洋马赛克洋脊和印度洋中脊的多次深潜考察成果,那些照片——那些在完全黑暗、高压、高温且富含硫化物的环境中摇曳生姿的管虫、盲虾和微生物群落——极具视觉冲击力。更令人震撼的是,他们对这些生物的分子适应机制的解析。例如,书中对耐热古菌中极端稳定蛋白的结构分析,以及特定物种如何利用化学合成而非光合作用获取能量的完整链条描述,都清晰地展现了地球生命力的韧性。语言风格兼具科学的精确性和探险家的激情,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当我合上书本时,我不再仅仅把深海看作是“一片漆黑”,而是理解了它是一个活跃的、自洽的、遵循着完全不同规则的生物世界。这本书为任何对生命起源或生物技术感兴趣的人提供了无价的视角,它成功地将前沿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发现的喜悦完美融合。
评分我最近读完了《中世纪欧洲庄园经济的社会结构变迁》,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聚焦于宏大的政治史或战争叙事,而是将镜头对准了看似枯燥的土地、劳役和人身依附关系。作者对于11世纪到14世纪庄园土地使用权细微变化的考证,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他搜集了大量分散在各地档案馆的微观记录,比如领主法庭的判决书和农民的契约残片,并以此重建了一个生动且充满张力的社会生态系统。特别是书中对“劳役”(corvée)逐渐被货币地租(rent in money)取代过程的分析,作者敏锐地指出了这不仅仅是经济模式的转变,更是农民主体意识觉醒和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初期体现。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羊毛纺织机的声音,感受到初春时节泥土的湿气。文字风格极其富有画面感,行文流畅,叙事性强,使得原本严肃的历史研究读起来像一部引人入胜的社会风俗画卷。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在讨论黑死病对劳动力市场冲击时,作者对城市工匠阶层反应的分析略显单薄,这部分如果能再拓展会更完美。
评分我最近翻阅了《古希腊城邦的公民权演变与民主的内在张力》,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像是将一部厚重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作者在开篇就摒弃了对雅典“黄金时代”的浪漫化描述,而是选择从城邦(Polis)诞生之初,公民身份是如何一步步从血缘、土地所有权中剥离出来,并最终转化为一种政治权利的过程。书中对“隔离”与“包容”的辩证分析尤其深刻——从梭伦的财产等级制到克里斯提尼的部落改革,每一步的推进都伴随着对非公民群体(如妇女、外邦人和奴隶)权利的进一步挤压,作者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种进步背后的代价。他的文笔非常清晰有力,论证结构严谨,没有过多空泛的议论,而是紧密地依托于伯里克利演讲的片段、柏拉图对话录中的论辩以及近期考古发现的铭文资料。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民主并非一种自然状态,而是无数次权力博弈、妥协与斗争的结果。它不是一个固定的终点,而是一个持续保持内在紧张和自我批判的过程,对于理解现代政治困境仍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