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无线光通信中的部分相干光传输理论
定价:90.00元
作者:柯熙政,邓莉君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03050358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深入探索:光纤通信的奥秘与未来》 本书是一部全面而深入的光纤通信技术专著,旨在为读者提供对这一关键信息传输领域进行系统性、前沿性理解的平台。本书并非仅仅罗列技术要点,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叙述,揭示光纤通信从基础原理到尖端应用的完整图景,并重点关注其发展趋势与未来挑战。 第一章:光纤通信的基石——光在介质中的传播 本章将从最基础的光学原理出发,为后续章节铺设坚实的基础。我们将详细解析光波的本质,包括其电磁波的特性、偏振态以及相干性等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深入探讨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规律,重点聚焦于光纤材料的微观结构如何影响光的传播。我们将详细阐述光纤的折射率分布,特别是全内反射(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TIR)在光信号约束传播中的核心作用。读者将了解到不同类型的光纤,如阶跃折射率光纤(Step-Index Fiber, SIF)和渐变折射率光纤(Graded-Index Fiber, GIF),它们在结构上的差异如何导致不同的传播特性,以及对模式(mode)传播的形成进行详细分析。此外,本章还将引入光纤中的损耗机制,包括吸收损耗、散射损耗(瑞利散射、米氏散射)以及弯曲损耗,这些损耗是如何影响信号传播距离和质量的关键因素。 第二章:光信号的产生与调制——信息的载体 本章将聚焦于光信号的产生与调制技术,这是将信息转换为光信号并加以传输的关键环节。我们将详细介绍各类半导体光源,如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 LED)和激光二极管(Laser Diode, LD)。我们将深入剖析它们的pn结结构、发光机理、光谱特性(如光谱宽度、峰值波长)以及输出功率等重要参数。特别地,我们将详细讲解激光二极管的工作原理,包括其能级跃迁、粒子数反转、受激辐射以及腔体谐振等过程,并阐述不同类型激光器(如DFB激光器、VCSEL)的特点与应用。 随后,本章将深入探讨光信号的调制技术。我们将区分强度调制(Intensity Modulation, IM)和相位调制(Phase Modulation, PM),并重点介绍直接调制(Direct Modulation)和外部调制(External Modulation)的原理与优缺点。读者将详细了解如马赫-曾德尔调制器(Mach-Zehnder Modulator, MZM)、电光调制器(Electro-optic Modulator)等关键调制器件的工作机制,以及它们如何将电信号(如数字数据流)转换为光信号的强度或相位变化。我们还将讨论不同调制格式,如幅度键控(Amplitude Shift Keying, ASK)、频率键控(Frequency Shift Keying, FSK)、相位键控(Phase Shift Keying, PSK)及其高阶变种(如QPSK、16-QAM),并分析它们在信息传输速率、频谱效率和抗噪声能力方面的权衡。 第三章:光信号的探测与解调——信息的复原 与信号产生和调制相对应,本章将深入探讨光信号的探测与解调技术。我们将详细介绍各类光电探测器(Photodetector, PD)的原理与特性。重点将放在PIN光电二极管和雪崩光电二极管(Avalanche Photodiode, APD)上,阐述它们的结构、工作机制、响应速度、量子效率、暗电流以及噪声特性。我们将分析这些参数如何影响探测器的性能,并讨论不同应用场景下(如低功率信号探测、高速通信)的选择依据。 此外,本章还将聚焦于光信号的解调技术。在直接检测(Direct Detection, DD)系统中,解调过程相对简单,主要依赖于光电探测器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然而,在相干光通信(Coherent Optical Communication)系统中,解调过程更为复杂且性能优越。我们将详细介绍相干探测(Coherent Detection)的原理,包括本振光(Local Oscillator, LO)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混频(Mixing)过程来恢复原始信号的幅度、频率或相位信息。我们将深入探讨相干接收器(Coherent Receiver)的架构,并分析其在提高接收灵敏度、实现高级调制格式解调方面的优势。读者将了解同相/正交检测(In-phase/Quadrature Detection, IQ Detection)等关键技术。 第四章:光纤通信系统中的性能指标与挑战 本章将回归到整体系统层面,深入分析光纤通信系统的关键性能指标及其面临的挑战。我们将详细定义和计算误码率(Bit Error Rate, BER),这是衡量系统可靠性的最重要指标。我们将分析影响BER的因素,包括信号噪声比(Signal-to-Noise Ratio, SNR)、量子噪声(Shot Noise)、热噪声(Thermal Noise)以及其他系统损耗。 我们将详细探讨光信号在传输过程中面临的非线性效应。这些效应,如自相位调制(Self-Phase Modulation, SPM)、交叉相位调制(Cross-Phase Modulation, XPM)、四波混频(Four-Wave Mixing, FWM)以及受激拉曼散射(Stimulated Raman Scattering, SRS)和受激布里渊散射(Stimulated Brillouin Scattering, SBS),虽然在低功率传输时可忽略,但在高功率、大带宽系统中会对信号的频谱、形状和相干性造成严重干扰,显著恶化系统性能。我们将分析这些非线性效应的产生机理、影响方式以及抑制方法,例如通过优化光纤参数、采用先进的调制格式或信号处理技术。 此外,本章还将讨论色散(Dispersion)问题,包括模式色散(Modal Dispersion,主要存在于多模光纤中)、色散(Chromatic Dispersion, CD)和偏振模色散(Polarization Mode Dispersion, PMD)。我们将详细解析色散效应如何导致光脉冲展宽、信号失真,特别是在高速、长距离传输中。我们将介绍各种补偿色散的方法,如色散位移光纤(Dispersion-Shifted Fiber, DSF)、非零色散位移光纤(Non-Zero Dispersion-Shifted Fiber, NZ-DSF)以及色散补偿光纤(Dispersion Compensating Fiber, DCF)和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s, FBG)等。 第五章:光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本章将放眼未来,探讨光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前沿研究方向。我们将深入分析当前高性能光通信系统的架构,如波分复用(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WDM)技术,特别是密集波分复用(Dense WDM, DWDM)的原理和应用,以及如何通过集成更多波长通道来大幅提升系统容量。 我们将讨论相干光通信技术的最新进展,包括其在超长距离传输、高阶调制格式(如64-QAM, 128-QAM)支持以及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DSP)技术在相干接收器中的关键作用,例如用于补偿色散、PMD和非线性效应。 本章还将聚焦于下一代光通信技术。我们将探讨如空分复用(Space Division Multiplexing, SDM)技术,特别是多芯光纤(Multi-Core Fiber, MCF)和多模光纤(Few-Mode Fiber, FMF)在打破光纤容量极限方面的潜力。同时,我们还将讨论在数据中心内部和城域网等短距离高密度应用场景下的新兴技术,如硅光子技术(Silicon Photonics)的发展及其在集成化、小型化光通信器件方面的优势。 最后,本章将展望光通信在支撑日益增长的网络流量、满足未来数据应用需求(如5G/6G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并探讨其在能源效率、成本效益以及网络智能化等方面的未来发展方向。 本书旨在通过严谨的学术论述和清晰的逻辑结构,为光纤通信领域的学生、研究人员以及行业专业人士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学习和参考平台,激发对该领域更深入的探索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