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信息技术促成人机融合
定价:98.00元
作者:袁保宗
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12134874
字数:
页码:332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为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为庆祝北京交通大学建校120周年而策划出版的“知行学人丛书”之一。它浓缩了袁保宗教授66年来从事信息技术研究探索之路,为促成人机融合所做的贡献,以及袁保宗对教学、科研工作的总结,既展现了学术大家个人学术研究的脉络,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新中国信息技术的教学与科研发展进程。
目录
作者介绍
1960年获苏联列宁格勒工程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历会北京铁道学院讲师,北方交通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信息科学研究所所长,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电子学会信号处理专业学会主会委员。北京通信学会第二届副理事。198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从事应用信息论、语声信号处理和像处理方面的研究,主持研制'话音数字通信机'。著有《数字信号处理及通信》。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社会学维度令人印象深刻,它完全跳脱出了纯粹的工程学视角。我特别关注其中关于“数字身份与机器代理权”的章节。随着算法越来越能代表我们的偏好和决策,书中提出的问题变得异常尖锐:当一个AI代理替你完成了大部分线上活动时,你的“数字自我”究竟在哪里?这种身份的边界模糊化,在法律和道德层面上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作者的论证逻辑严密,引用了大量的跨学科研究,从法学、心理学到符号学,构建了一个极其丰富的理论背景。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深思,感觉自己不只是在阅读一本关于信息技术的书,更像是在参与一场关于“我是谁”的严肃辩论。这种深度和广度,使得它具备了长远的学术价值。
评分最近读完了《信息技术促成人机融合》,这本书的视角非常新颖,简直让人眼前一亮。它没有像很多技术书籍那样陷入晦涩难懂的代码和复杂的算法细节,而是深入探讨了人与机器在交互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哲学和社会层面的影响。比如,书中对“共生智能”的探讨,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我们对“智能”的传统定义。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AI如何不仅仅是工具,更像是一种新的合作伙伴,尤其是在创意产业和复杂决策领域,这种融合带来的效能提升是革命性的。我特别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在跟你探讨未来图景,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充满了对未来可能性的探索欲。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未来工作形态的理解被彻底颠覆了,那种“人机合一”的未来感,不再是科幻电影里的桥段,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这本书对于任何希望在技术浪潮中把握主动权的人来说,都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读物。
评分对于我这个偏爱实际应用层面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最出彩的地方在于它对“人机协作范式转变”的案例剖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没有空谈理论,而是通过解构几个前沿领域的实际合作案例——比如复杂系统维护中的人类专家与诊断AI的协同工作流程——来展示融合的“操作层面”。作者清晰地勾勒出,人类的角色将从执行者转变为“监督者、修正者和价值注入者”。这种角色定位的转变,需要一套全新的培训体系和组织架构。书中对“信任度量”的讨论尤其精辟,即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建立人与机器之间的有效信任桥梁。这本书为企业管理者和项目负责人提供了一套清晰的路线图,指导他们如何平稳地过渡到更高阶的人机协同模式,而不是陷入简单的自动化替代误区。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阐述人机交互的未来愿景时,其洞察力简直是超前的。特别是它对“具身智能”(Embodied AI)的论述,远超出了当前主流的讨论范畴。作者没有局限于我们熟悉的屏幕和键盘,而是描绘了机器人、可穿戴设备乃至环境本身如何成为智能的延伸,形成一个无缝连接的智能场域。书中对这种无摩擦交互的描述,让我联想到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隐形技术”的终极形态——技术不再需要被“使用”,它只是“存在”在那里,默默地服务于我们的需求。这种“去界面化”的趋势,无疑是未来科技发展的核心方向。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超越当前技术限制的思考框架,迫使我们去想象下一代人如何与世界互动。对于行业内资深人士来说,这是一剂打破思维定势的强心针。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一场文学的冒险,它将硬核的技术趋势包装在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触之下。我尤其被其中关于“情感计算”的那一部分深深吸引。作者没有停留在识别面部表情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机器如何学习并模拟人类的共情能力,以及这在客户服务和心理健康领域可能引发的伦理困境。那种对技术双刃剑的深刻洞察,让人在惊叹技术发展速度的同时,也感到一丝敬畏。书中的语言充满了画面感,比如描述虚拟现实环境如何重塑我们的空间感知时,我几乎能感受到那种沉浸式的体验。坦白说,我原本对这类偏理论的书籍持保留态度,但这本书成功地将复杂的概念变得如此直观和引人入胜,让我忍不住一气呵成读完。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未来人性的进化史”的预言书,而非简单的技术手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