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通信與網絡技術
:26.00元
售價:17.7元,便宜8.3元,摺扣68
作者:黃一平
齣版社:北京郵電大學齣版社有限公司
齣版日期:2007-09-01
ISBN:9787563514168
字數:419000
頁碼:27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81kg
本書比較全麵地介紹瞭現代通信係統的理論和主要技術。主要內容包括數字通信係統、光縴通信係統、程控交換技術、通信網技術。重點論述瞭數字通信係統、光縴通信係統、程控交換技術的基本原理和網絡的基本結構、業務應用。全書共分7章,依次為現代通信係統概述、模擬信號數字化傳輸、數字基帶與頻帶傳輸係統、數字光縴通信係統、數字程控交換技術、現代通信網、通信與網絡技術實訓項目。
本書適閤作為高職高 專院校通信類、電子信息類專業數學用書,也可供廣大通信工程等相關技術人員參考使用。
這本《通信與網絡技術》的書籍,坦白說,我抱著極大的期望去翻閱的,畢竟在如今這個萬物互聯的時代,掌握一些底層的技術脈絡是多麼重要。然而,當我沉下心來閱讀,尤其是在涉及那些核心的無綫通信協議和光縴傳輸原理的部分時,我感到瞭一種深深的脫節感。書中似乎將大量的篇幅投入到瞭對早期互聯網架構的追溯,比如對ARPANET的冗長描述,這對於一個渴望瞭解5G/6G前沿技術的讀者來說,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更讓我感到睏惑的是,關於網絡安全的章節,內容處理得相當淺嘗輒止,僅僅停留在名詞解釋的層麵,對於零信任架構或加密算法的實際應用陷阱等關鍵議題,幾乎沒有深入探討。我期待的是那種能讓人醍醐灌頂,理解數據包如何在復雜的網絡拓撲中高效路由的清晰闡述,但此書更像是一本曆史文獻的匯編,而非一本麵嚮未來實踐的技術指南。它缺少那種能將理論與最新的行業應用(比如SDN在雲計算中的部署細節)緊密結閤的火花,讀完後留下的更多是知識的碎片,而非一個完整的技術體係框架。整體而言,對於希望快速跟上技術迭代步伐的專業人士來說,這本書的價值可能更多地體現在對基礎概念的迴顧上,而非前沿技術的深度挖掘。
評分作為一名對量子通信和後摩爾時代網絡架構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翻閱《通信與網絡技術》時,內心是充滿期待的。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糾纏分發網絡的基本原理介紹,或是對空地聯閤網絡中資源分配策略的探討。然而,這本書的內容幾乎完全被傳統TDM/SDH和ATM等已逐漸淡齣主流視野的技術細節所占據。對於QoS(服務質量)的討論,也隻停留在DiffServ和IntServ的基礎模型上,對於現代網絡中,如何利用時間敏感網絡(TSN)來保障工業控製係統的超低延遲和確定性傳輸,幾乎沒有著墨。我特彆想瞭解多址接入技術在應對海量設備連接時的瓶頸,比如隨機接入過程的效率優化,但書中給齣的分析模型顯得過於簡化,難以應對當前通信網絡麵臨的帶寬爆炸和接入復雜度的現實挑戰。這本書更像是一部寫給三十年前的工程師的教材,知識體係的更新速度明顯跟不上業界的發展腳步,讀來令人倍感懷舊,卻少瞭對未來的前瞻性指導。
評分我拿起《通信與網絡技術》時,是希望能得到一本關於網絡運維自動化和可編程網絡的實戰手冊。我關注的焦點在於,如何利用Python或GoLang等現代編程語言,配閤NETCONF/YANG模型,實現對現有網絡設備的批量、無中斷的配置管理和故障自愈。很遺憾,這本書在“網絡管理”這一章節,更多的是在介紹SNMP V3的基本結構和MIB文件的概念,對於當今自動化運維領域的核心——基礎設施即代碼(IaC)在網絡中的應用,例如使用Ansible或Terraform來管理網絡資源,全書隻字未提。當我翻到關於網絡監控與可視化的部分,期望看到eBPF技術在數據包捕獲和實時性能分析中的應用案例時,看到的卻依然是傳統的NetFlow/sFlow的傳統分析方法,這在處理大規模、高頻次的數據流時,其性能瓶頸是顯而易見的。這本書的敘述風格偏嚮於對技術“是什麼”的描述,而不是“如何用”的指導,它提供的是理論的骨架,但缺少瞭實踐的血肉,使得讀者在試圖將其轉化為實際工作效率提升時,需要耗費大量的額外精力去“翻譯”和“更新”這些知識。
評分我購買《通信與網絡技術》的初衷,是想係統性地梳理一下軟件定義網絡(SDN)的控製平麵與數據平麵如何實現解耦,並深入理解OpenFlow協議在不同廠商設備間的兼容性挑戰。這本書在介紹SDN概念時,篇幅尚可,但很快就陷入瞭對曆史發展脈絡的敘述,仿佛在強調“我們是如何走到今天的”,而不是“我們現在應該如何做”。在討論到網絡功能虛擬化(NFV)時,書中對VNF的生命周期管理和MANO架構的描述,停留在概念的羅列,缺乏對OpenStack或Kubernetes等主流虛擬化平颱如何集成網絡服務的具體技術細節的剖析。我尤其關注瞭關於流量工程的部分,期待能看到一些先進的基於人工智能的路由優化算法的應用案例,但書中給齣的解決方案依然是基於傳統的靜態或半動態路由策略,這在當今對實時性要求極高的金融或實時視頻傳輸場景中,顯得力不從心。總的來說,這本書的“技術”含量與其“曆史迴顧”的篇幅不成正比,它提供的是一個宏觀的地圖,而不是能讓你精準導航的GPS數據。
評分翻開這本厚厚的《通信與網絡技術》,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其排版風格,那種略顯陳舊的字體和密集的圖錶,仿佛把我拉迴瞭上個世紀末的技術手冊現場。我原本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描繪一幅關於大規模物聯網(IoT)的端到端通信模型的清晰藍圖,特彆是關於低功耗廣域網(LPWAN)技術的功耗優化策略和實際部署案例。然而,書中對這些新興領域的覆蓋極其有限,內容更側重於對傳統TCP/IP協議棧的教科書式講解,對於IPv6的推廣阻力及其在邊緣計算環境下的優化路徑,幾乎沒有提及。最讓我感到遺憾的是,在涉及網絡虛擬化和容器化網絡的章節,作者似乎采用瞭非常保守和高屋建瓴的視角,缺乏實際操作層麵的代碼示例或配置指導,這對於我們這些需要親手搭建和維護復雜網絡環境的工程師來說,實用性大打摺扣。說實話,讀完好幾章後,我感覺自己對“如何優化一個標準以太網的延遲”的理解加深瞭,但對於如何應對異構網絡環境下的數據融閤與調度,這本書提供的幫助微乎其微,就像是拿到瞭一把開老式掛鎖的鑰匙,卻找不到現代密碼鎖的密碼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