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通信与网络技术
:26.00元
售价:17.7元,便宜8.3元,折扣68
作者:黄一平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7-09-01
ISBN:9787563514168
字数:419000
页码:27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81kg
本书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现代通信系统的理论和主要技术。主要内容包括数字通信系统、光纤通信系统、程控交换技术、通信网技术。重点论述了数字通信系统、光纤通信系统、程控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网络的基本结构、业务应用。全书共分7章,依次为现代通信系统概述、模拟信号数字化传输、数字基带与频带传输系统、数字光纤通信系统、数字程控交换技术、现代通信网、通信与网络技术实训项目。
本书适合作为高职高 专院校通信类、电子信息类专业数学用书,也可供广大通信工程等相关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这本《通信与网络技术》的书籍,坦白说,我抱着极大的期望去翻阅的,毕竟在如今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掌握一些底层的技术脉络是多么重要。然而,当我沉下心来阅读,尤其是在涉及那些核心的无线通信协议和光纤传输原理的部分时,我感到了一种深深的脱节感。书中似乎将大量的篇幅投入到了对早期互联网架构的追溯,比如对ARPANET的冗长描述,这对于一个渴望了解5G/6G前沿技术的读者来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更让我感到困惑的是,关于网络安全的章节,内容处理得相当浅尝辄止,仅仅停留在名词解释的层面,对于零信任架构或加密算法的实际应用陷阱等关键议题,几乎没有深入探讨。我期待的是那种能让人醍醐灌顶,理解数据包如何在复杂的网络拓扑中高效路由的清晰阐述,但此书更像是一本历史文献的汇编,而非一本面向未来实践的技术指南。它缺少那种能将理论与最新的行业应用(比如SDN在云计算中的部署细节)紧密结合的火花,读完后留下的更多是知识的碎片,而非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框架。整体而言,对于希望快速跟上技术迭代步伐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对基础概念的回顾上,而非前沿技术的深度挖掘。
评分作为一名对量子通信和后摩尔时代网络架构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翻阅《通信与网络技术》时,内心是充满期待的。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纠缠分发网络的基本原理介绍,或是对空地联合网络中资源分配策略的探讨。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几乎完全被传统TDM/SDH和ATM等已逐渐淡出主流视野的技术细节所占据。对于QoS(服务质量)的讨论,也只停留在DiffServ和IntServ的基础模型上,对于现代网络中,如何利用时间敏感网络(TSN)来保障工业控制系统的超低延迟和确定性传输,几乎没有着墨。我特别想了解多址接入技术在应对海量设备连接时的瓶颈,比如随机接入过程的效率优化,但书中给出的分析模型显得过于简化,难以应对当前通信网络面临的带宽爆炸和接入复杂度的现实挑战。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写给三十年前的工程师的教材,知识体系的更新速度明显跟不上业界的发展脚步,读来令人倍感怀旧,却少了对未来的前瞻性指导。
评分我购买《通信与网络技术》的初衷,是想系统性地梳理一下软件定义网络(SDN)的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如何实现解耦,并深入理解OpenFlow协议在不同厂商设备间的兼容性挑战。这本书在介绍SDN概念时,篇幅尚可,但很快就陷入了对历史发展脉络的叙述,仿佛在强调“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的”,而不是“我们现在应该如何做”。在讨论到网络功能虚拟化(NFV)时,书中对VNF的生命周期管理和MANO架构的描述,停留在概念的罗列,缺乏对OpenStack或Kubernetes等主流虚拟化平台如何集成网络服务的具体技术细节的剖析。我尤其关注了关于流量工程的部分,期待能看到一些先进的基于人工智能的路由优化算法的应用案例,但书中给出的解决方案依然是基于传统的静态或半动态路由策略,这在当今对实时性要求极高的金融或实时视频传输场景中,显得力不从心。总的来说,这本书的“技术”含量与其“历史回顾”的篇幅不成正比,它提供的是一个宏观的地图,而不是能让你精准导航的GPS数据。
评分翻开这本厚厚的《通信与网络技术》,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其排版风格,那种略显陈旧的字体和密集的图表,仿佛把我拉回了上个世纪末的技术手册现场。我原本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描绘一幅关于大规模物联网(IoT)的端到端通信模型的清晰蓝图,特别是关于低功耗广域网(LPWAN)技术的功耗优化策略和实际部署案例。然而,书中对这些新兴领域的覆盖极其有限,内容更侧重于对传统TCP/IP协议栈的教科书式讲解,对于IPv6的推广阻力及其在边缘计算环境下的优化路径,几乎没有提及。最让我感到遗憾的是,在涉及网络虚拟化和容器化网络的章节,作者似乎采用了非常保守和高屋建瓴的视角,缺乏实际操作层面的代码示例或配置指导,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亲手搭建和维护复杂网络环境的工程师来说,实用性大打折扣。说实话,读完好几章后,我感觉自己对“如何优化一个标准以太网的延迟”的理解加深了,但对于如何应对异构网络环境下的数据融合与调度,这本书提供的帮助微乎其微,就像是拿到了一把开老式挂锁的钥匙,却找不到现代密码锁的密码本。
评分我拿起《通信与网络技术》时,是希望能得到一本关于网络运维自动化和可编程网络的实战手册。我关注的焦点在于,如何利用Python或GoLang等现代编程语言,配合NETCONF/YANG模型,实现对现有网络设备的批量、无中断的配置管理和故障自愈。很遗憾,这本书在“网络管理”这一章节,更多的是在介绍SNMP V3的基本结构和MIB文件的概念,对于当今自动化运维领域的核心——基础设施即代码(IaC)在网络中的应用,例如使用Ansible或Terraform来管理网络资源,全书只字未提。当我翻到关于网络监控与可视化的部分,期望看到eBPF技术在数据包捕获和实时性能分析中的应用案例时,看到的却依然是传统的NetFlow/sFlow的传统分析方法,这在处理大规模、高频次的数据流时,其性能瓶颈是显而易见的。这本书的叙述风格偏向于对技术“是什么”的描述,而不是“如何用”的指导,它提供的是理论的骨架,但缺少了实践的血肉,使得读者在试图将其转化为实际工作效率提升时,需要耗费大量的额外精力去“翻译”和“更新”这些知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