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音乐从它诞生至今虽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但与其他姐妹艺术(如:诗歌、小说、绘画、雕塑等) 相比,还是一门年轻的艺术。然而随着电影技术日趋 完善和电影放映的普及,电影音乐已迅速打破地域界 限,飞向世界各个角落,飞入亿万人民的心中。它比 交响乐、大合唱等音乐作品*通俗、*易懂,也*为 人们所喜爱,因此也拥有*多的听众。
如今,电影音乐已成为大众音乐生活中一个不可 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何引导人们欣赏电影音乐 ,以至进一步对电影音乐美学理论展开研究探讨的书 籍还是相当稀少。狄其安教授在从事课堂教学的同时 ,潜心撰写的《电影中的音乐》内容翔实,资料丰富 ,并深入浅出、易于阅览,为广大电影音乐爱好者如 何系统地鉴赏电影音乐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序
引言
上篇 电影音乐概述
一、电影和电影音乐
二、电影音乐发展的历史
三、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主要作用
1.描绘作用
2.抒情作用
3.剧作作用
4.背景气氛作用
5.结构贯串作用
四、电影音乐与电影画面的关系
1.音画同步
2.音画平行
3.音画对位
4.音画逆行
5.音画游离
五、音乐作品写作思维与电影创作思维的矛盾
1.片断与整体的矛盾
2.视听统一的矛盾
3.音乐长度的制约性
六、电影音乐常用的曲式结构
1.奏鸣曲式
2.回旋曲式
3.变奏曲式
中篇 中外故事片音乐分析
一、前苏联电影《牛虻》音乐分析
二、英国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音乐分析
三、德国、法国、波兰、英国联合拍摄电影《钢琴师》音乐分析
四、美国动画片《狮子王》音乐分析
五、美国电影《空军一号》音乐分析
六、美国电影《走出非洲》音乐分析
七、美国电影《达·芬奇密码》音乐分析
八、中国电影《卧虎藏龙》音乐分析
九、中国电影《天地英雄》音乐分析
十、中国电影《太行山上》音乐分析
十一、中国电影《霸王别姬》音乐分析
十二、中国电影《红河谷》音乐分析
十三、中国电影《理发师》音乐分析
十四、中国电影《东京审判》音乐分析
十五、中国电影《夜宴》音乐分析
下篇 中外纪录片和科教片音乐分析
一、中国纪录片《布达拉宫》音乐分析
二、中国纪录片《茶马古道·德拉姆》音乐分析
三、法国纪录片《迁徙的鸟》音乐分析
四、法国纪录片《微观世界》音乐分析
五、中国科教片《宇宙与人》音乐分析
结束语
附:十四部故事片的作曲家介绍
这本书的书名是《电影中的音乐》,但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音乐考古之旅,只不过考古的不是古老的遗迹,而是那些被光影定格的旋律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作者对电影配乐的理解之深,远超我原本的想象,他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曲目罗列和煽情描述上,而是深入剖析了特定音乐主题是如何与叙事节奏、人物情感乃至导演的哲学思考深度捆绑在一起的。比如,他对某个经典恐怖片中,音乐如何通过不和谐音程和极简主义的重复来构建心理上的不安感,那段分析简直像解剖学一样精准,将听觉的感受转化为了可量化的结构。我尤其欣赏书中探讨的“沉默”的运用,作者指出,在某些至关重要的场景中,音乐的彻底缺席,其力量往往大于任何宏大的交响乐。这种对“无声之声”的洞察力,体现了作者对电影艺术整体性的尊重,而非仅仅将音乐视为一种附加的背景装饰。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看电影时的习惯——我过去可能只听到了旋律,现在我开始聆听结构,理解动机,感受音符如何成为叙事的一部分,而非仅仅是情感的放大器。对于任何一个自认为对电影有深度认知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极其精微的观察维度,它拓宽了我们对“听觉体验”在视觉艺术中地位的理解边界。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理论书籍,充满了晦涩的音乐术语,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出乎意料地具有画面感和强烈的代入感。作者似乎有着一套独特的“触觉”来描绘声音,他描述管弦乐的织体时,能让人感觉到乐器的排列和张力,如同触摸一张精心编织的挂毯。书中对不同时代电影音乐风格演变的梳理,尤其精彩,它不仅仅是线性叙事,更像是一幅不断融合与冲突的艺术地图。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某部欧洲艺术电影配乐的分析,那段文字描绘了作曲家如何用一种几乎是“粗糙”的电子音效来反抗好莱坞式的完美主义配乐传统,这种对抗性的美学分析,非常具有启发性。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得不频繁地暂停下来,打开流媒体搜索那些被提及的配乐片段,然后对比书中的文字描述,那种“哦,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是接连不断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像是一场引导你主动参与到音乐鉴赏过程中的互动体验。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自由,有时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乐师在跟你分享他的舞台秘密,有时又像一个敏锐的评论家在剖析时代思潮如何投射到音符之上,节奏张弛有度,绝不拖泥带水。
评分我原本以为市面上关于电影音乐的书籍,无非就是讲述配乐家与导演的合作逸闻,或者是一些关于如何“烘托气氛”的肤浅技巧。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它对“非音乐元素”在配乐中的作用的探讨,简直是开创性的。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去分析,那些环境音、拟音效果(Foley Art)以及纯粹的噪音是如何被巧妙地融入到音乐结构中,以至于听众根本无法分辨界限,从而达到一种“听觉的欺骗”效果。他举例分析了某部科幻电影中,那种机械摩擦和呼吸声被处理成节奏单位的片段,那种分析的细腻程度,让人不禁惊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我们如何进行“深度聆听”。它不仅关注“谁写了什么旋律”,更关注“这段声音是如何被制造、被录制、被混合,并最终被我们的耳朵接收和解读的”。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声音的敏感度被调高了好几个频段,看任何电影时,我都在下意识地去分辨那些被精心设计的层次,去追溯那些隐藏在背景中的声音工程师的匠心。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超了一本关于“音乐”的书籍,它是一部关于“声音感知与文化建构”的深度研究报告。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的学术著作那样让人望而却步,而是采用了“主题切片”的方式,每一章都像是一个独立的、高度浓缩的微型讲座,但主题之间又有着若隐若现的内在逻辑线索。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主题动机”(Leitmotif)的重新诠释,他没有满足于古典歌剧的传统定义,而是将其扩展到了现代电影中,分析了当一个简单的主题动机如何通过变奏、配器和速度的变化,来映射角色的心理衰变或环境的颠覆。书中有一段关于某个经典西部片中,如何利用极简的铜管乐器来象征荒凉与孤独,以及这种声音景观如何塑造了美国西部神话的虚无本质的描述,简直是文学性的杰作。作者的语言是极其精确且富有温度的,他懂得如何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避免让读者感到疲劳。这种平衡掌握得恰到好处,使得即便是对电影配乐理论知之甚少的人,也能从中汲取营养,并被其中蕴含的热情所感染。这本书更像是一位亲切的导师,耐心地为你揭示一个你从未注意到的,却又无比重要的艺术领域。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其广博的案例覆盖面和深邃的文化溯源能力。我原以为它会集中在那些广为人知的奥斯卡获奖作品上,但作者的视野显然要宽阔得多,他将目光投向了被主流忽视的类型片,甚至是一些实验性的短片配乐。在探讨某个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电影音乐时,作者没有简单地套用西方古典音乐的分析框架,而是深入挖掘了该地域的民间音乐元素和仪式性声音是如何被提炼并重构到电影配乐中的。这使得全书的论述充满了一种去中心化的全球视野。更令人称奇的是,作者在分析时,总能将音乐的“技术层面”与“社会层面”完美地结合起来。例如,他分析了某段配乐中使用的特定和弦进行,如何恰好呼应了当时社会对某种政治议题的集体情绪,这种跨学科的洞察力,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扎实的功底。读完后,我去看任何一部电影,都会不自觉地去寻找那些潜藏在画面背后的文化密码和历史回响,这本书成功地将我的“背景噪音”过滤系统升级成了“主动信号捕捉器”。它不仅仅是关于电影音乐的书,它简直是一部关于声音如何构建文化记忆的精妙编年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