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光网络导论
定价:26.00元
作者:(美)格林费尔德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3-01
ISBN:978730206390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在本书中,我们探索神奇的激光器、开关和光网络的世界。我们将涉及到光纤及连接它们的器件的基础知识。我们还将清楚地了解到*有名的光技术——波分复用和它的工作机理……
内容提要
光网络正在改变因特网,它将使因特网有能力为商务、娱乐等每一种应用提供高带宽。
本书作者David Greenfield是美国Network杂志的技术编辑,他用轻松的格调、诙谐的文笔向非技术人员提供光网络的超前指南:基础设施、发展趋势、应用,以及使光网络功能强大且无处不在的新型突破性技术。
目录
部分
章以光速连网
第2章通信基础
第2部分
第3章光的基础知识
第4章光缆
第5章光器件
第6章交换技术
第3部分
第7章SONET的要素
第8章城域核心网技术
第9章后一英里
0章光信令
附录 单模光纤标准的主要不同点
词汇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实用性是毋庸置疑的,尽管它看起来充满了理论公式,但每一个理论的引入,最终都能找到对应的工程应用场景。我尤其关注了关于光网络保护与恢复策略的部分。在实际的电信运营中,网络的可靠性是生命线,任何中断都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损失。书中详细对比了电路层保护(1+1/1:1)和包层恢复(如基于以太网的机制)的优劣,并且给出了不同网络需求下选择合适保护方案的决策依据。作者没有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引入了实际的网络规划案例,比如如何计算保护切换时间、如何评估过载风险等。这对我正在负责的一个城域网升级项目提供了直接的指导。我发现,书中介绍的几种保护倒换机制,比我们目前正在使用的方案更具前瞻性和效率,特别是关于基于控制平面的智能恢复机制的描述,让我对未来网络运维有了新的思考方向。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传授自己的“独家秘笈”,虽然过程有些艰涩,但收获的知识绝对是“干货满满”。
评分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在我书架上占据重要位置的专业参考书。它不是那种快速消费的畅销书,而是需要你投入时间、精力去“啃”的知识堡垒。我给它的定位是:中高层网络工程师、光通信专业研究生必备的工具书。它成功地将光纤通信的物理基础、网络架构设计、管理控制和未来发展趋势整合在了一个连贯的体系中。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觉自己对“光”这个媒介在现代信息高速公路中的核心作用有了更深刻的敬畏之心。它没有提供任何“一键搞定”的捷径,而是要求读者理解背后的物理规律和工程约束。对于那些希望从“会用光网络”提升到“能设计和优化光网络”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最好的垫脚石。我期待未来能有配套的习题集或案例分析手册来进一步巩固这些扎实的理论基础。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有些“硬核”,它对读者的基础知识储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发现自己好几次不得不停下来,翻阅其他关于电磁场理论和通信原理的参考书,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尤其是在讨论非线性效应和光纤非线性对信号质量的影响时,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数学模型和仿真结果,这让这本书的理论深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过,正是这种深入骨髓的分析,让我体会到了光网络设计中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光纤能传输得很快”,而是细致地剖析了“为什么会慢,如何让它变得更快,以及在追求极限速度时会遇到哪些不可避免的物理限制”。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前沿技术如SDH/SONET到OTN(光传送网)演进的章节,不仅回顾了历史,更重要的是对下一代基于软交换和灵活速率的光网络进行了前瞻性的探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搭建了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让你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清光网络技术演进的全貌,而不是被某个单一的技术点牵着鼻子走。
评分这本《光网络导论》的书,拿到手就感觉分量十足,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一看就知道是严谨的学术著作。我原本对光纤通信领域了解不多,只是在学校里上过几门相关的基础课,对光纤的传输原理还算有点概念,但一提到网络架构、协议和实际应用,脑子里就一片空白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结构非常清晰,章节安排得很有逻辑性,从最基础的光波导原理讲起,逐步深入到复杂的网络拓扑和管理控制层面。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扎实,没有太多花哨的语言,每一个公式和概念的推导都力求严谨和完整,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特别是关于DWDM(密集波分复用)技术的那几章,讲解得极其细致,从物理层面的波长选择性滤波,到管理层面的光信道保护和恢复机制,都做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啃完前三章,感觉脑子像是做了一次彻底的“光速冲洗”,很多以前模糊不清的概念一下子变得清晰锐利起来。这本书显然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科普读物,而是真正想沉下心来学习这门学科的专业人士的案头必备。
评分在排版和插图方面,我个人认为还有提升空间。这本书的文字密度非常高,很多复杂的概念堆砌在一起,如果没有清晰的图示辅助理解,初学者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比如,描述光交叉连接(OXC)的矩阵切换原理时,如果能配上更直观的三维动态示意图,而不是单纯的二维拓扑图,理解起来会事半功倍。当然,考虑到这是一本面向专业读者的教材,或许作者认为读者已经具备了自行构建这种空间想象的能力。不过,瑕不掩瑜,书中附带的大量实验数据和性能曲线图却是极其宝贵的资源。这些图表直观地展示了不同调制格式(如QPSK、16QAM)在传输距离、色散容限和非线性容忍度上的权衡关系。通过分析这些曲线,我得以清晰地理解了为什么在长距离传输中,我们不得不牺牲一些频谱效率来换取更强的抗干扰能力。这本书对数据图表的引用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水准,每一张图都有其存在的深刻逻辑,值得细细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