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趣味代数学
定价:30.0元
作者: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1270948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畅销20多个国家,全世界超过2000万册
做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少年!
世界科普大师、趣味科学奠基人别莱利曼的代表作品,对全世界青少年科学学习产生深远影响的科普读物。入选世界十大科普读物。
其实啊,物理哪有那么难!新奇、有趣、充满想象力的科学玩耍手册!与教科书上枯燥难懂的物理题目说“再见”,轻松学好物理学,激发无限科学想象力。
送给孩子*好的礼物!培养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和勇敢探索的心灵,让每一个少年都成为“小牛顿”。
内容提要
本丛书是一套世界经典青少年科普读物。在书中,科普大师别莱利曼不仅向小读者们讲述了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的常识和基础知识,还运用各种奇思妙想和让人意想不到的分析,为小读者解密科学谜题、解析科幻故事,激发小读者对学习科学知识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让小读者学会活学活用科学知识。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可以轻松爱上科学学习,还能激活无穷的科学想象力,掌握科学思维的技巧。同时,对各种生活现象与科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也能产生深刻的认识。总之,这是一套通俗易懂、妙趣横生、引人入胜而又让人受益无穷的超级科普读物!
目录
作者介绍
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1882-1942) 出生于俄国格罗德省别洛斯托克市,是享誉世界的科普作家、趣味科学的奠基人。1959年,“月球3号”无人月球探测器传回了世界上张月球背面图,其中拍的一个月球环形山就被命名为“别莱利曼”环形山,以纪念这位科普大师。
别莱利曼从17岁时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909年大学毕业后,开始全力从事科普写作和教育工作。1916年,他用了3年时间,创作完成了其代表作《趣味物理学》,为以后一系列趣味科学读物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别莱利曼一生共创作了105部作品,其中大部分是趣味科学读物。他的作品从1918年至1973年仅在俄罗斯就出版449次,总印数达1300万,被翻译成数十余种语言。对俄国乃至全世界青少年的科学学习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别莱利曼的趣味科学系列丛书妙趣横生,而又立论缜密,是公认的受欢迎、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科普书。一些在学校里让学生感到十分难懂、令人头痛的物理问题,到了他的笔下,都好像改变了呆板的面目,显得和蔼可亲了。
文摘
序言
第一次翻阅《趣味代数学》,我以为会看到很多花里胡哨的插图和简短的段落,像一本给小孩子看的图画书。但事实并非如此。这本书的内容,虽然用词通俗易懂,但其逻辑的严谨性和思考的深度,足以让任何一个对数学有一定基础的读者都为之赞叹。它巧妙地将代数中的一些看似抽象的理论,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恰当的比喻,变得具体而可感。比如,在介绍多项式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定义,而是描述了一个“时间旅行者”的故事。这个旅行者在不同的时间点(变量)拥有不同的“能量值”(系数),而他每次旅行所带来的能量总和,就是一个多项式。这个故事不仅有趣,而且非常形象地解释了多项式的构成和运算。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负数”概念时的手法。他没有直接说“负数就是比零小的数”,而是创造了一个“信用额度”的比喻,让我们理解欠债和拥有的关系,以及负负得正的原理。这种从生活经验出发,逐步深入到数学原理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非常舒服。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数学史的小故事,讲述了历史上伟大的数学家们是如何一步步探索和发现代数规律的。这些故事不仅增添了阅读的趣味性,更让我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来之不易,以及人类智慧的伟大。读到后面,作者还开始探讨一些更深层次的概念,比如群论的初步思想,但依然保持着那种娓娓道来的风格,让人感觉不像是硬塞知识,而是如同品一杯醇厚的佳酿,需要慢慢体会。
评分坦白说,我曾经对代数学有着一种莫名的恐惧感,总觉得它充满了难以理解的符号和冰冷的公式。但《趣味代数学》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这种看法。它就像一本侦探小说,将每一个代数概念都变成了一个需要破解的谜题,而读者则扮演着解谜者的角色。我最喜欢的一个章节,是关于“不定方程”的。作者用一个“分配财产”的难题作为引子,比如一位老人留下了巨额财产,要求他的三个儿子以某种比例分配,但又留下了一些复杂的条件,使得直接计算变得非常困难。通过分析这些条件,并引入不定方程的概念,作者一步步地引导读者找到了所有可能的分配方案。这个过程非常引人入胜,让我感觉自己也像侦探一样,在层层剥茧,最终找到了答案。而且,这本书并没有只停留在简单的方程层面,它还巧妙地引入了一些更具挑战性的概念,比如如何用代数方法来描述和分析“扑克牌的洗牌过程”。作者通过一个生动的实验,展示了即使是最随机的洗牌,在数学上也是可以被量化的,并且可以通过代数模型来预测其规律。这让我惊叹于代数学的普适性和强大分析能力。书中还穿插了很多关于“模式识别”的讨论,如何从看似杂乱的数据中找出隐藏的数学规律。这不仅是对代数技巧的运用,更是对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这本书让我觉得,代数学不仅仅是考试的工具,它更是理解世界、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
评分在我看来,《趣味代数学》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将那些原本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转化为一系列充满智慧和趣味的故事。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填鸭式”教材,而更像是一次充满启发的智力探险。书中关于“无限”的讨论,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无穷集合”这样的术语,而是通过一个“旅店住满了客人,新客人如何入住”的悖论故事,巧妙地引出了康托尔的关于无穷集合的奇妙性质。这个故事非常有画面感,让我对“无穷”这个抽象的概念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之前一直觉得,数学就应该是精确的、唯一的答案,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数学的另一面——它也充满了可能性、充满着各种不同的视角和解释。例如,在讲解“线性代数”的初步概念时,作者用了一个“城市交通网络”的比喻。每一条道路就是一个方程,而交叉路口的交通流量,就是一个变量。通过分析整个交通网络,我们可以用线性代数来优化交通流量,解决拥堵问题。这个比喻非常直观,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向量和矩阵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哲学层面的思考,比如数学的本质是什么?它仅仅是人类的发明,还是宇宙本身的规律?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却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让我感觉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数学知识传播。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应该成为所有学生在高中的必读书目,因为它能够真正地点燃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让他们看到数学的魅力和力量。
评分我本来以为《趣味代数学》会像市面上很多科普读物一样,流于表面,讲一些大家都知道的“数学冷知识”。但这本书的深度,着实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并没有回避代数学的核心概念,反而是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这些概念融入到引人入胜的叙事中。例如,在讲解方程的解法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罗列各种公式,而是构建了一个“寻宝游戏”的场景。每一道方程,都被比作一个隐藏宝藏的线索,而求解的过程,就是破解这些线索,最终找到宝藏的旅程。他甚至还举了一个很贴切的例子:如果你口袋里有10块钱,你想买一件7块钱的玩具,那么你还剩下多少钱?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能引申到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更精彩的是,他通过描述一个古代文明如何利用代数知识建造宏伟建筑的故事,来展示方程组的强大力量。他详细描述了古人如何根据地势、材料限制以及目标结构,构建出一系列的方程,从而精确计算出每一个构件的尺寸和角度。这种将抽象的代数原理与具体的历史场景相结合的方式,让我耳目一新。这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注重培养读者的逻辑思维能力。书中有很多“思考题”,并不是让你去解题,而是引导你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问题,去发现数学的内在规律。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对称性”的讨论,它将代数中的对称概念与艺术、自然界中的对称现象联系起来,让我深刻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的美。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代数学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机械记忆公式的层面,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更宏观、更有洞察力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叫《趣味代数学》,但说实话,我拿到手之后,本来抱着一种“看看能不能学点啥”的心态,结果完全被它带偏了。打开的第一页,我就被那个关于“无穷尽的披萨”的比喻逗乐了。作者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语言,把原本枯燥无味的集合论讲得活灵活现。你想象一下,一个披萨,切成两半,再切成四半,然后不断地切下去,最后到底有多少块?这听起来像个脑筋急转弯,但作者却用代数学的语言,一步步地告诉你,这其实是关于极限的概念,而它在现实生活中,比如计算某些无尽序列的和时,就有着实际的应用。更让我惊奇的是,他还用一个关于“黑洞掉进了一个兔子洞”的故事,来解释了函数和反函数的概念。我之前一直觉得函数就是y=f(x)那种冰冷的公式,但在他笔下,兔子洞就像一个函数,把爱丽丝(变量)推进了一个新的维度(函数值),而黑洞则扮演了反函数,试图把爱丽丝拉回原点。这个比喻虽然有些夸张,但却非常形象地帮助我理解了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而且,这本书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小故事和有趣的类比,让我感觉不像是在读书,更像是在听一个渊博的朋友给我讲他眼中的数学世界。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对那些对数学有畏难情绪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它没有上来就甩给你一堆公式定理,而是先用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让你对数学产生好奇,然后才慢慢引导你进入更深入的思考。我尤其喜欢他讲到“哥德巴赫猜想”的部分,用一种悬疑小说的笔调,把这个著名猜想的由来和至今未解的难题娓娓道来,让我对接下来的代数探索充满了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