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喬托的幾何學遺産:科學革命前夕的美術與科學(何香凝美術館 藝術史名著譯叢)
定價:72.00元
作者:小塞繆爾·Y. 埃傑頓,楊賢宗 張茜
齣版社:商務印書館
齣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10015604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是小塞繆爾·Y. 埃傑頓教授在美術史領域多年研究的成果,探討瞭西方發端於17世紀伽利略的“科學革命”與距之300年前由喬托開啓的文藝復興“藝術革命”之間的傳承關係,揭示瞭文藝復興時期繪畫、雕塑和建築在“現代科學”中所發揮的決定性作用。
作者認為,早在萊奧納爾多之前,不知名的“工匠-工程師”塔科拉和馬丁尼已構想齣一種描述性幾何圖語言,而文藝復興重現自然的藝術方法則有助於發展伽利略、哈維以及笛卡爾的科學想象力,因此熟悉以透視和明暗法描繪圖像的伽利略纔會即刻判斷齣他通過望遠鏡觀察到的月球光暗領域為山峰和隕石坑。他強調,西方在觀看方式上的獨特成就是現代科學興盛的前提。同時,他還將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的科學和美術與明代中國相比較,認為當時的中國對“現實”的認知受製於另一套藝術體係。
本書包含瞭近150張豐富生動的精美插圖,相信會受到美術史傢、科學史傢以及其他對文化史有興趣者的喜愛。
目錄
目 錄:
001 序言 幾何學、文藝復興美術與西方文化
021 章 如圖所示:中世紀初期製圖中第三維的概念化
043 第二章 圖畫空間的幾何化:阿西西教堂第二飛簷邊飾大師
077 第三章 超自然的幾何化:利波·利皮修士的倫敦《聖母領報》
097 第四章 地麵空間的幾何化:創造繪畫傳統
131 第五章 16 世紀印刷的技術書籍中的圖像與文字
171 第六章 天國空間的幾何化:拉斐爾的《聖典辯論》
199 第七章 天文空間的幾何化:伽利略、佛羅倫薩“繪圖術”與月球的“奇怪斑點”
225 第八章 幾何學與遠東地區的耶穌會士
251 結語
255 緻謝
259 參考書目
285 圖片目錄
295 索引
作者介紹
小塞繆爾·Y. 埃傑頓(Samuel Y. Edgerton,Jr.,1926— ),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曾執教於波士頓大學多年,現為威廉姆斯學院美術史榮休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文藝復興時期美術,尤其專注於美術與科學關係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圖畫與懲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與刑事訴訟》《文藝復興時期綫性透視的重新發現》等。
譯者簡介:楊賢宗,1969年齣生,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史博士,曾在英國倫敦大學瓦爾堡研究院從事博士後研究,現任教於華中師範大學美術學院。主要著作有《西方學者文藝復興研究三論》《建築與象徵》《西方美術史學史與方法論研究前沿》,譯作有《畫傢生涯》《文藝復興時期的曆史意識》等。
張茜,1989年齣生,華中師範大學美術學碩士,現就職於湖北美術館,三級美術師。曾在《世界美術》《天津美術學院學報》《湖北美術學院學報》和《美術文獻》等刊物發錶專業論文多篇。
文摘
序言
《喬托的幾何學遺産:科學革命前夕的美術與科學》這個書名,立刻在我心中激起瞭探索的欲望。我一直認為,偉大的藝術作品背後,往往隱藏著深刻的理性思考,尤其是在文藝復興時期,那是一個藝術與科學相互輝映的時代。喬托的名字,與他開創性的寫實主義繪畫緊密相連,但“幾何學遺産”這個角度,卻讓我看到瞭他藝術更深層次的邏輯結構。我非常期待瞭解,喬托的作品中,究竟是如何體現齣對幾何學原理的運用?那些精準的透視、協調的人物比例、以及畫麵空間的閤理布局,是否都源於他對於數學和幾何的理解?這是否意味著,藝術創作在那個時代,已經開始走嚮一種基於理性和秩序的探索?而“科學革命前夕”這一背景,則將藝術的進步置於一個更宏大的曆史框架中。在那個思想解放、理性思維萌芽的時期,藝術與科學之間的界限是否模糊?藝術傢是否在不經意間,為後來的科學發展提供瞭直觀的範例和靈感?我渴望通過閱讀此書,能夠深入理解在那個關鍵的曆史節點,幾何學如何成為藝術錶達的工具,以及藝術的實踐又如何反哺瞭科學精神的形成,共同推動瞭人類文明嚮前邁進。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喬托的幾何學遺産:科學革命前夕的美術與科學》本身就勾勒齣瞭一條引人入勝的研究路徑。我一直對藝術與科學之間的內在聯係感到好奇,總覺得它們並非是兩條平行綫,而是在某些時期,彼此交融,相互促進。喬托,作為文藝復興早期承前啓後的重要畫傢,他的作品在寫實性和空間錶現上都有著劃時代的意義。而“幾何學遺産”這個說法,無疑為解讀喬托的藝術打開瞭一個全新的維度。我推測,作者可能深入研究瞭喬托作品中對透視、比例、構圖等方麵的處理,並將其與當時流行的幾何學知識聯係起來。在科學革命之前,幾何學可能並非僅僅是數學傢的領域,而是藝術傢們在創作中潛移默化地運用的工具。書中是否會詳細闡述,喬托是如何將幾何學的原理,例如直綫、平麵、立體等概念,融入到他的壁畫創作中,從而創造齣更為真實、更具空間感的畫麵?而“科學革命前夕”這個曆史語境,則更加吊足瞭我的胃口。那是一個西方世界開始從神學束縛中解放齣來,逐漸走嚮理性探索的時代。藝術在這個過程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藝術傢們是否在不自覺中,為後來的科學革命積纍瞭思想和方法?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呈現一幅生動的畫麵,展現齣在那個偉大的變革時代,藝術與科學是如何攜手同行,共同開啓人類理性認識世界的新篇章。
評分當我翻開這本書,首先被吸引住的是它跨學科的魅力。在如今分工日益精細的學術界,能夠將藝術史與科學史如此緊密地聯係起來,並聚焦於“幾何學”這個具體而又抽象的連接點,實屬難得。我一直認為,偉大的藝術作品並非僅僅是情感的抒發,其中往往蘊含著嚴謹的邏輯和對客觀世界的深刻理解。尤其是文藝復興時期,那是一個藝術傢們開始對自然規律産生強烈好奇的時代,他們不僅追求形式上的美,更試圖在作品中體現齣宇宙的和諧與秩序。喬托,作為那個時代的先行者,他的畫作中對空間感的營造、人物的體積感的錶現,似乎都隱隱約約透露齣對幾何學原理的運用。我很好奇,書中是否會詳細解析喬托在壁畫、濕壁畫創作中,是如何運用透視法、黃金分割等幾何學概念來達到逼真的效果?它又如何將這些藝術實踐與當時科學傢們的探索聯係起來?“科學革命前夕”這個背景提示,更加深瞭我對書中內容的期待。那是一個思想解放的時代,人們開始質疑中世紀的權威,轉而通過觀察和實驗來認識世界。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藝術傢的工作是否也成為瞭一種探索未知、構建新秩序的方式?書中能否揭示齣,藝術傢在運用幾何學時,是否也同時在進行著一種“科學”的實驗?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清晰的脈絡,展示齣藝術與科學在那個關鍵的曆史時期,是如何相互激蕩,共同推動瞭人類文明的進步。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一種古老而又神秘的吸引力。《喬托的幾何學遺産:科學革命前夕的美術與科學》——單是讀這個名字,就仿佛能窺見一個跨越瞭繪畫與理性思維邊界的宏大敘事。我尤其好奇“喬托的幾何學遺産”這個說法,喬托作為文藝復興早期的大師,他的畫作早已以其生動的寫實感和對空間透視的早期探索而聞名,但“幾何學遺産”這個角度,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審視視角。我設想,作者是否在探究喬托的繪畫技巧背後,潛藏著某種數學或幾何學的嚴謹原理?那些巧妙安排的人物比例、建築的透視結構,是否不僅僅是藝術傢的直覺,而是建立在一套更為深厚的邏輯體係之上?而“科學革命前夕”這個時間節點,又暗示瞭藝術與科學在那個時代並非涇渭分明,而是相互交織、彼此啓發。這讓我聯想到達芬奇,那個集藝術傢、科學傢、工程師於一身的巨匠,他對於人體比例、光學、力學等領域的深入研究,無不體現在他的藝術創作中。這本書是否也在試圖揭示,在科學尚未完全獨立齣來的時代,藝術的進步本身就蘊含著科學的精神?我渴望通過閱讀這本書,瞭解在那個理性思維萌芽的時代,藝術傢是如何運用幾何學來重塑我們對世界的感知,又是如何為後來的科學革命奠定瞭基礎。這不僅僅是關於藝術史,更是關於人類思想史的一次重要探索。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喬托的幾何學遺産:科學革命前夕的美術與科學》,光是讀起來就充滿瞭學術的厚重感和曆史的穿透力。我一直對文藝復興時期那種對知識的渴求和跨學科的探索精神著迷,而喬托無疑是那個時代的傑齣代錶。但“幾何學遺産”這個提法,給瞭我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審視喬托的藝術。我腦海中浮現的畫麵是,這位偉大的畫傢,不僅僅是在畫布上揮灑色彩,更是在用一種理性的、數學化的方式來構建他的藝術世界。我很好奇,書中是否會深入分析喬托作品中那些精妙的透視處理、人物比例的精準描繪,以及建築構圖的邏輯性,是否都建立在對幾何學原理的深刻理解之上?他是否是在用藝術的語言,來探索和錶達幾何學的秩序和美感?而“科學革命前夕”這個時間背景,則為本書的研究提供瞭更廣闊的視野。在那個科學與哲學、藝術與宗教界限尚未完全模糊的時代,藝術傢與科學傢之間是如何交流互動的?是否藝術傢在進行藝術創作時,就已經在不自覺地進行著一種探索自然的“科學”實踐?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揭示齣,在那個孕育著科學革命的時代,藝術的進步與幾何學知識的傳播是如何相互促進,共同塑造瞭人類對宇宙和現實的認知方式,並為後來的科學思想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