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得太多做的太少!-7天让你摆脱拖延症

想得太多做的太少!-7天让你摆脱拖延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佐佐木正悟张雨晗译 著,张雨晗 译
图书标签:
  • 拖延症
  • 时间管理
  • 自我提升
  • 效率
  • 习惯养成
  • 心理学
  • 行动力
  • 目标设定
  • 个人成长
  • 克服拖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向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3766324
商品编码:29800961921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08-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想,自己仿佛有了1种叫做拖延症的心理症状。 从忙碌了1天的工作中解脱,回到家,面对着洗衣机里衣服和水池里的碗,却怎么也不想动;*二天就要交报告了,却1个字也不想写;1个月qiax列出的减肥计划,到现在却还没有kai始。 每1次都是在心血来潮时信誓旦旦地决定要kai始,却在1次又1次的“不想做”心理中拖延。 日本心理学CHA*G消书作者、心理学新闻撰稿人佐佐木正悟运用简单的心理学知识分析出现拖延症心理的原因,对症下药,用诸如“十秒*”等40种小技巧帮助读者巧妙应对“要做却不想做”的拖延心理。 简单朴实的语言搭配生动形象的图画示例,让读者在每1个事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学会轻松摆脱拖延症,成功*越其他人!

关联推荐

&xbsp;

《想得太多做得太少!:7天让你摆脱拖延症》编辑推荐

★科学指导:心理学CHA*G消书作家又1风靡亚洲的心理学力作,面对拖延症,以心理学知识为基础,用科学方*解决生活难题。

★简单易学:40种心理学的小技巧,没有深奥的大道理,从身边小事做起,让你轻松学xi不发愁。

★图文并茂:文字与形象的结合,生动演示生活场景,为你深度解析生活中拖延的原因和解决方*。

★这样的你,需要战拖有术:

zoxg是把“真麻烦”和“不想做”挂在嘴边,希望自己有动力去做每件事

该kai始的工作zoxg是没*kai始,*的原因就是自己不想做。

zoxg是在期限的*后1天才不得不kai始工作,身心俱疲。

&xbsp;
目录
Chapter 1 化繁为简,立即行动 01 化整为零,逐个ji破005 02 用数值化*简化工作/009 03 无需费心,只做10秒/013 04 口头禅“尽我所能”背后的陷阱/017 05 “结束”与“kai始”分步进行/021 06 人与工作,都会被1眼定性/025 07 改变工作时段的惊人效果/029 08 在“能做的时间”做/033 09 为自己决定不做的事/037 10 将不做的理由谨记心间/041 COLUM* 1 暗自拖延的“假好人”/045 Chapter 2

Chapter 1

化繁为简,立即行动

01 化整为零,逐个ji破005

02 用数值化*简化工作/009

03 无需费心,只做10秒/013

04 口头禅“尽我所能”背后的陷阱/017

05 “结束”与“kai始”分步进行/021

06 人与工作,都会被1眼定性/025

07 改变工作时段的惊人效果/029

08 在“能做的时间”做/033

09 为自己决定不做的事/037

10 将不做的理由谨记心间/041

COLUM* 1 暗自拖延的“假好人”/045

Chapter 2

如何跟逃避说再见

11 不要太担忧,不做“姑且做做看”的事/048

12 万事先准备,kai始不再难/052

13 即使没干劲,也要有行动/056

14 ji溃拖延模式/060

15 细究“不做的借口”/064

16 让自己“找借口”/068

17 从“跑题”顺利回归的方*/072

18 将单纯的想象逐出脑嗨/076

19 放弃从零kai始/080

20 从“完成的事”kai始制作待办清单/084

21 解读“不到醉后1刻不kai始”的心理/088

22 将损失醉小化/092

COLUM* 2 给自己的角色排序/096

Chapter 3

“立即行动”的思考方式

23 理解“xi惯=技巧”的等式/100

24 向自己发表宣言/104

25 将演讲资料的准备时间估算为9分钟/108

26 越有干劲,越难工作/112

27 不期待未来的自己/116

28 逐步锁定未来/120

29 详细记录工作日记/124

30 尽早舍弃目标和终点/128

31 故意“半途而废”/132

32 醉坏的时候潜藏着醉好的方*/136

33 点滴回报也要让大脑知道/140

COLUM* 3 为“想做之事”的角色排序/144

Chapter 4

阻断拖延有技巧

34 在恰*的时机想起/147

35 遗忘失败,回想成功/151

36 务必切实记录/155

37 舍弃优先集别较低的工作/159

38 决断不能靠干劲,要靠信息/163

39 站起来喝杯水吧/167

40 不试图改变/171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
因此,就像计算距离目标的达成度1样,无论看起来多么难以转化为数字的事情,我们都可先尝试着去数值化。我是个特应性皮炎患者,每天都会用数值主观地估计1下自己的皮肤状况。虽然这毫无严谨性可言,但到少拿数值是100的日子和数值是0的日子相比,很容易就看出来数值是100的日子,我的皮肤状况要好多了。
《深度工作:如何有效聚焦,掌控你的时间》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无休止的通知、邮件和社交媒体碎片化地撕扯着。我们似乎整天都很忙碌,但成果却微乎其微。我们沉溺于“浅层工作”——那些无需太多认知投入的行政事务、回复邮件和参加低效会议——而真正能带来价值的“深度工作”却被一再推迟。 《深度工作:如何有效聚焦,掌控你的时间》并非一本教你如何“挤出”时间的工具书,而是一本彻底重塑你工作哲学与实践的行动指南。它深入探讨了在复杂和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中,深度工作的能力如何成为稀缺且极具价值的生产力核心。 本书的核心论点非常清晰: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出高质量成果的能力取决于你投入深度工作的时长和专注程度。 那些能够心无旁骛、长时间专注于高认知要求的任务的人,将更容易掌握复杂技能,并在单位时间内创造出顶尖的价值。反之,那些习惯于分心和多任务并行的人,则会逐渐丧失深度思考的能力,最终被时代淘汰。 作者卡尔·纽波特,一位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学者,以其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跨学科洞察力,为我们揭示了现代职场中“分心文化”的危害,并提供了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框架,帮助读者从根本上重建专注力,实现高效能的产出。 第一部分:深度工作的必要性与价值重估 纽波特首先剖析了当前工作环境的弊病。我们误以为持续在线、快速响应就是专业和敬业的表现,但实际上,这种“永远在线”的状态正在系统性地削弱我们的认知储备。他提出了两个关键的经济驱动力,凸显了深度工作的重要性: 1. 掌握复杂事物的能力: 随着技术进步,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掌握新工具和复杂理论需要不间断的、高度集中的学习,这是深度工作最直接的应用场景。 2. 以世界顶尖水平进行产出的能力: 顶尖的产出往往是速度乘以质量的结果。只有深度工作才能最大化你的“质量”变量。 本书挑战了许多职场中根深蒂固的“效率迷思”,例如“多任务并行是高效的表现”这一谬论。纽波特引用神经科学研究证明,大脑在任务间切换时会产生“切换成本”,这些成本不仅浪费时间,更会严重损害工作质量和长期的学习能力。 第二部分:掌握深度工作的四大哲学流派 识别出深度工作的重要性后,下一步是如何将它融入日常生活。作者没有提供“一刀切”的解决方案,而是提出了四种截然不同的、针对不同职业和生活状态的深度工作哲学。读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模式: 1. 禁欲主义(Monastic): 适用于需要极度隔离和长时间沉浸式研究的学者或作家。这种模式要求最大程度地隔绝外界干扰,甚至牺牲社交生活和日常琐事。 2. 双模式(Bimodal): 适用于需要兼顾日常管理和深度研究的专业人士。他们会将时间明确划分为“深度区”和“非深度区”,在深度区完全隔绝干扰,而在非深度区处理邮件和会议。 3. 节奏型(Rhythmic): 这是最适合大多数白领的模式。它不追求“随时随地”的深度,而是通过固定的时间表和习惯,将深度工作变成一种日常的、可预测的习惯,例如每天早晨固定进行90分钟的深度写作。 4. 记者型(Journalistic): 适用于日程安排极不稳定、需要随时抓住空隙进行深度工作的记者或高管。这种模式要求极高的心智灵活性,能够在任何意外出现的空闲时间迅速进入专注状态。 选择哪种哲学,关键在于评估你的职业需求、生活结构以及你对“专注力”的内在渴求。 第三部分:深度工作的实战规则 理论指导框架之后,本书提供了大量实用的、针对性的战术来保护和培养你的专注力: 拥抱无聊(Embrace Boredom): 专注力不是一种可以随意开启的开关,而是一种需要训练的肌肉。作者强调,我们必须有意识地抵制一感到无聊就寻求即时满足(刷手机、查邮件)的冲动。训练大脑习惯于在空闲时保持“工作模式”而非“娱乐模式”,是提升专注力的基础。 远离社交媒体(Quit Social Media Intelligently): 纽波特主张,我们应该像对待工具一样对待社交媒体——只在它能带来明确且巨大的价值时才使用,而不是出于恐惧错失(FOMO)或习惯。他建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决定哪些数字工具是真正促进深度产出的,哪些只是分散注意力的“甜点”。 量化你的深度工作: 像管理财务一样管理你的专注时间。设定每日或每周的“深度小时”目标,并严格记录和追踪,这能提供明确的反馈,并增强你的责任感。 像经营一家严肃的公司那样经营你的职业生涯: 深度工作需要严格的流程管理。这包括为深度工作设置明确的地点、时间、目标和衡量标准。你的“深度工作会议”需要比任何其他会议都更认真地对待。 构建“退出仪式”: 结束一天的工作后,需要一个清晰的仪式来告诉你的大脑“工作已经结束”,这样才能有效放松,避免工作思绪渗透到休息时间,从而保证恢复质量。 第四部分:浅层工作的管理与优化 深度工作并非意味着完全拒绝浅层工作(如邮件、会议、行政事务)。关键在于,你需要有意识地限制浅层工作的时间,并确保这些工作是高效的。 纽波特建议采取“主动规划”而不是“被动响应”的方式处理邮件。例如,设定固定的邮件处理时段,并训练同事和客户适应你的响应时间。对于会议,则应坚持“如果没有明确的议程和可量化的目标,我就不参加”的原则。 通过系统的流程设计和心智模式的转变,《深度工作:如何有效聚焦,掌控你的时间》提供了一套强大的方法论,帮助读者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中,夺回注意力的主权,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真正能产生长期价值和个人满足感的工作中去。它描绘了一个更有效率、更有意义的工作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所以会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名字触动了我内心最深的痛点。“想得太多做的太少”——这简直就是我生活的真实写照。我常常在脑海里构建出理想中的自己,那个有条不紊、高效 productive 的人,但现实中的我,却常常被各种各样的“为什么”和“如果”困住,最终一事无成。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的纠结和矛盾,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让我看到了摆脱这种困境的希望。它不是那种让你看了之后热血沸腾,但三天后就归于平静的书,而是真正能引导你做出改变的书。从书中我学到了如何识别自己的拖延模式,如何调整自己的认知,如何制定更有效率的行动计划,以及如何应对那些看似无法克服的障碍。这本书让我明白,克服拖延并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是一个可以循序渐进、最终掌握的技能。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摆脱拖延症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特异功能”,而是可以通过一系列有逻辑、有步骤的方法来系统性地解决的。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在为我量身定制的“训练营”,它不光是告诉你“为什么”你会拖延,更重要的是“怎么做”才能不再拖延。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微习惯”和“任务分解”的讲解,这些概念听起来很简单,但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语言,让我明白了它们在实践中的巨大威力。以前我总是想着一蹴而就,给自己的目标定得太高,结果因为难以企及而更容易放弃。现在我明白了,把一个巨大的目标拆解成一个个小小的、可执行的步骤,每完成一步都能获得成就感,这种正向反馈才是持续前进的动力。而且,书中对于如何处理“完美主义”的倾向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原来对完美的追求有时反而成了拖延的温床,学会接受“不完美”的完成,反而比追求“完美”的停滞要重要得多。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吸引人,有一种循循善诱的魅力。作者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地教导你,而是像一个和你经历相似的朋友,用真诚的笔触,一点点地打开你的心扉,让你看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挣扎。我记得其中有一个章节,讲的是如何应对“第二天早上起床困难症”,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说“你就努力点”,而是深入分析了其中的生理和心理原因,并提供了一些非常巧妙的“起床仪式”和“早起激励法”。这些方法听起来可能有些“傻”,但执行起来却真的有效,让我这个曾经的“起床困难户”也开始享受早晨的宁静和高效。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读者的反馈,这些真实的案例让整本书充满了温度和说服力,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陪伴我一起踏上摆脱拖延的旅程。

评分

坦白说,我当初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希望,市面上关于心理自助的书籍琳琅满目,很多都是泛泛而谈,空洞无物。但《想得太多做的太少!-7天让你摆脱拖延症》这本书,真的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它没有那些空洞的励志口号,也没有那些不切实际的“速成秘籍”。作者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非常接地气的方式,一点点地剖析了拖延症的根源,并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解决方案。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关于“情绪管理”和“时间管理”的结合。以前我总觉得这是两个独立的问题,但这本书让我看到,很多时候拖延是因为我们无法处理内心的负面情绪,比如焦虑、恐惧、抵触。而通过书中提供的一些情绪调节技巧,以及更科学的时间规划方法,我竟然真的能感受到自己在主动性上的提升。它让我明白,原来掌控自己的情绪,就是掌控自己的行为,也就等于掌控了自己的生活。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深邃的蓝色背景,仿佛代表着深沉的思考,上面用醒目的橙色字体写着“想得太多做的太少!”,直击痛点,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再往下,“7天让你摆脱拖延症”则像一剂强心针,承诺了一个具体的、可实现的解决方案。我平时就是一个典型的“思想巨人,行动矮子”,脑子里总是涌现出无数个绝妙的点子,制定好周密的计划,但真正落到实处的时候,却总被各种琐碎的小事、内心的犹豫以及对未知的恐惧所阻碍,最终眼睁睁看着机会溜走,留下一堆未完成的清单和无尽的懊悔。这本书的名字就像是直接戳破了我自己都难以启齿的弱点,既有自嘲的意味,又充满了希望。我尤其好奇它究竟是如何设计这7天的“摆脱拖延症”计划的,是怎样的心理学原理在支撑,又会有哪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指导我一步步打破“想”与“做”之间的鸿沟。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克服拖延,更可能是关于如何重新找回掌控感,实现自我价值的钥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