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物专家:当活常用物件解剖 9787559200365

拆物专家:当活常用物件解剖 978755920036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拆解
  • 机械
  • 原理
  • 科普
  • 动手
  • DIY
  • 工程
  • 设计
  • 实用
  • 趣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ISBN:9787559200365
商品编码:29817279240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拆物专家:当活常用物件解剖 作者 [加]托德麦克莱伦,钱卫
定价 128.00元 出版社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ISBN 9787559200365 出版日期 2017-1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8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拆物专家》是加拿大摄影师麦克莱伦将各种大小不一的物品,进行拆解之后,加以拍摄,让我们知悉物品的内部构造,在感受其内部细节所呈现的视觉效果之时,也让我们反思平时对物品“用完就扔”这一文化现象。


   作者简介

托德·麦克莱伦

专注于汽车、商业与观念作品的加拿大摄影师。


   目录

10 如今我们都患有多动症

托德·麦克莱伦

12 自动铅笔

13 订书器

14 瑞士军刀

16 转盘密码锁

18 电子表

19 机械表

20 透镜罗盘

22 手持GPS

24 手电筒

26 智能手机

28 电脑鼠标

30 硬盘

32 游戏掌机

33 游戏机

34 iPod 2

35 随身听

36 直发器

37 吹风机

38 iPad 2

40 修理革命

凯尔·韦恩斯

44 电唱机

46 翻页时钟

48 转盘电话机

50 座钟

52 单反相机

53 数码单反相机

56 数码摄像机

58 投影仪

60 电钻

62 台灯

64 望远镜

66 面包机

68 搅拌机

70 DVD 播放机

72 笔记本电脑

74 打字机

76 打印机

78 修补过程中的人生课

吉弗·图利

82 手风琴

84 缝纫机

86 电锯

88 吹雪机

90 电子琴

92 微波炉

94 咖啡机

96 地毯蒸汽清洁机

98 手推剪草机

100 儿童拉车

102 拆解过去

佩妮·本多尔

106 自行车

110 立式钢琴

117 双座轻型飞机

122 分离的未来

约瑟夫·基奥多

128 附录

128 索引

128 原件数量

128 致谢


   编辑推荐

●解剖当活常用物件,一目了然其内在规模与本质,重新解释你所熟悉物质世界。

●从自动铅笔到透镜罗盘,从iPad2到单反相机,从转盘电话到打字机,从自行车到双座轻型飞机,从复古到现代,感受工业设计的另类优雅。

●精装8开全彩精印,内含四折大拉页带来震撼阅读效果,封面炫目镭射银烫片展现前卫装帧设计。

●翻译水准持续在线,表达专业精准,行文简明流畅,轻松带领读者进入“阅读舒适区”,为书籍加分。

随着科技的进步,技术圈兴起了“剖解运动”,顾名思义,即通过展示被遗弃之物,向浪费现象发起挑战。摄影师麦克莱伦,拆解了50经典的设计物,既有现代物品,又含古董,以向世界展示它们的质量与美感。

麦克莱伦以两种方式拍摄物品,一是“掉落模式”,让物品的零件落下,以相机高速抓拍;二是以尽然有序的方式平铺,类似一张全家福。

他以“拆解”的方式来表述:只有掰开、拆散,我们才能理解一件事物的本质。


   文摘







   序言

《巧手匠心:器物之道》 引言: 在日常生活的万花筒中,无数平凡的物件以其独特的功能和精妙的设计,默默地支撑着我们的生活。从清晨唤醒你的闹钟,到深夜点亮你阅读的书灯;从厨房里解你燃眉之急的厨具,到旅行中伴你远行的行李箱,它们无处不在,却又常常被我们习以为常,忽略了它们背后蕴含的智慧与匠心。 《巧手匠心:器物之道》并非一本简单的物件说明手册,也不是对某个特定物品的深入剖析。相反,它是一场关于“理解”的探索之旅。这本书将带领读者跳出“使用”的局限,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身边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器物。我们试图揭示的,不是某个物品的内部构造,而是它们得以成为“物品”的通用法则,是构成它们灵魂的哲学与科学。 我们将从更宏观的层面出发,探讨器物的设计理念、材料科学的演变、生产工艺的精进,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共同塑造了器物的形态、功能和使用体验。这不是一次对特定“拆解”过程的记录,而是对“拆解”背后所代表的“理解”过程的呈现。我们相信,通过理解器物的“为什么”和“如何”,我们能更深刻地认识世界,更能激发创造的灵感,更能以一种更尊重和可持续的方式与我们拥有的物件相处。 第一章:无声的语言——器物的哲学初探 每一件器物,从最简单的石斧到最复杂的智能手机,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它被创造时的意图和目的。本章将首先引导读者思考:什么是“器物”?它与自然造物有何不同?器物为何而生?它们承载了人类怎样的期望与需求? 我们将从哲学的高度,探讨人类与工具的关系。工具不仅仅是延伸我们肢体的存在,更是我们思想的具象化,是我们改造世界、实现梦想的媒介。器物的设计,是工程师、设计师与用户之间一次无声的对话。这种对话,往往体现在器物的比例、重心、材质的选择,乃至一个细微的纹理上。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都承载着设计者对使用者体验的考量,以及对功能实现的极致追求。 例如,一把舒适的椅子,不仅仅是用来坐的,它的曲线、高度、靠背的角度,都蕴含着人体工程学和舒适度的考量。一个易于握持的工具,它的握把形状、防滑设计,都在默默地传递着“易用”和“安全”的信息。这些都是器物哲学的一部分,它们告诉我们,优秀的设计是能够“说服”用户,引导用户以最自然、最有效的方式与之互动。 我们还将探讨“意图”在器物设计中的核心地位。一件器物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准确地解决了用户的问题,是否以一种优雅且直观的方式满足了用户需求。这种“意图”的传递,往往是通过器物的形式、功能和交互方式来实现的。本书并非关注如何将一件器物拆解成零件,而是希望读者理解,在拆解之前,那件完整的器物所蕴含的“意图”是如何被赋予并实现的。 第二章:物质的低语——材料与结构的艺术 器物的生命,离不开构成它们的物质基础。本章将带领读者走进材料的世界,探索不同材料的特性如何影响器物的性能、外观和触感。我们将不局限于某一特定材料的化学成分或物理性质,而是关注材料在器物中所扮演的“角色”。 从古老的木材、陶瓷、金属,到现代的塑料、复合材料、甚至纳米材料,每一种材料的出现,都为器物的进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木材的温润与韧性,赋予了家具的舒适与耐用;金属的坚固与导电性,是机械制造与电子产品的基础;塑料的轻便与可塑性,则让无数新奇的创意得以实现。 我们将深入探讨材料与结构之间的精妙配合。为何有些器物需要坚固的框架,而有些则需要轻盈的骨骼?为何有些表面需要光滑如镜,而有些则需要粗糙以增加摩擦力?这些都与材料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以及它们如何被组合成稳定的结构息息相关。 例如,一个坚固的桥梁,离不开高强度的钢材和精密的结构设计;一个轻便的背包,则需要韧性十足的尼龙和合理的空间布局。本书不会详述具体的材料分析方法,而是着重于理解材料特性如何被转化为器物的实际表现,以及设计师如何巧妙地利用材料的优势,克服其局限。 我们还将关注材料的“生命周期”和“可持续性”。在器物的设计与制造过程中,材料的选择不仅关乎性能,也关乎环境。如何选择可回收、可降解的材料,如何在材料使用过程中减少浪费,这些都是现代器物设计中不可忽视的课题。理解材料的“低语”,就是理解器物与自然之间最直接的联系。 第三章:智慧的脉络——工艺与制造的演进 器物得以从概念走向现实,离不开精湛的工艺和不断发展的制造技术。本章将追溯工艺的演变史,展现人类如何通过不断创新,将粗糙的原料转化为精密的工具和美观的物件。 我们将从手工时代的精雕细琢,讲到工业革命的机械化生产,再到如今高度自动化的智能制造。每一种工艺的诞生与发展,都代表着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深刻地影响了器物的形态、功能和普及程度。 例如,传统的榫卯结构,是中国古代木工智慧的体现,它在不使用钉子的情况下,实现了结构的稳定与牢固。现代的3D打印技术,则为个性化定制和复杂结构制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精密注塑、激光切割、数控加工等,这些现代制造工艺,共同构成了我们今天所能触及的丰富多样的器物世界。 本书不会详细介绍具体的制造流程,而是侧重于理解工艺如何“赋形”器物,如何将材料的潜能最大化地激发出来。我们会探讨,为何不同的制造方法会产生不同的表面处理效果,为何有些器物可以做到极致的轻薄,而有些则需要厚重的材质来保证强度。 我们还将关注工艺与“成本”和“效率”的关系。精湛的工艺往往需要高昂的成本和复杂的操作,而高效的制造则需要标准化和大规模生产。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是每一个制造商面临的挑战。理解工艺的脉络,就是理解器物如何从“想法”变成“实物”,以及这个过程背后所付出的努力与智慧。 第四章:人与器的共舞——设计、交互与体验 器物存在的最终意义,在于服务于人,改善人的生活。本章将聚焦于器物的设计,特别是用户体验(UX)和用户界面(UI)的理念,探讨如何让器物更好地与人“对话”。 好的设计,不仅仅是好看,更是好用。我们将审视那些经久不衰的经典器物,分析它们在设计上为何能够赢得时间和用户的青睐。这其中,既包括了产品本身的实用性,也包括了其在情感上与用户的连接。 我们会讨论“直观性”的重要性。一件器物的操作是否容易理解?它的功能是否一目了然?用户是否需要经过复杂的学习才能掌握其使用方法?这些都是设计者需要深思的问题。例如,一个合理的按钮布局,一个清晰的指示灯,都能极大地提升用户的使用效率和满意度。 “情感化设计”也是本章的重要议题。器物不仅仅是冰冷的机器,它们也能够传递情感,唤起回忆。一个熟悉的旋律,一个温暖的触感,都可能让一件普通的器物变得格外珍贵。我们也将探讨,设计者如何通过色彩、形状、材质和交互方式,来营造特定的情感体验。 本书不会提供具体的“用户体验设计指南”,而是希望读者通过对器物的设计思考,去理解“人”在器物的设计过程中所处的核心位置。器物的设计,本质上是一场关于理解、同理心和创造力的实践。它关乎如何让冰冷的物质,融入温暖的生活,并最终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结语: 《巧手匠心:器物之道》是一本关于“理解”的书。它邀请您与我一同,放慢脚步,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物件。我们并非要将它们大卸八块,暴露其内部的螺丝与线路,而是要透过表象,去探寻它们背后的设计哲学、材料智慧、工艺传承和人性关怀。 当我们理解了一件器物的“为什么”和“如何”,我们就不再仅仅是使用者,而成为了更深刻的理解者,甚至是未来的创造者。这种理解,将帮助我们以更欣赏的眼光看待世界,以更负责任的态度对待物品,以更开放的心态迎接未来的创新。 愿这本书能成为您开启器物之道的钥匙,愿您在探索中获得启发,愿您在每一次与器物的相遇中,都能发现更多不曾留意的美好与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了解事物的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拆物专家》这本书恰恰给了我一把钥匙,去解锁那些日常生活中我们最熟悉,却也最容易被忽略的“秘密”。就拿简单的水龙头来说吧,我们每天都在用它,但你有没有想过,它内部到底是如何通过旋转阀门就能精确控制水流的大小和冷热呢?这本书就用非常详尽的图解和文字,把这个看似简单的装置拆解得一清二楚,从密封圈的作用到阀芯的结构,每一个细节都解释得明明白白。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变成了半个水管工,对家里的水管系统都有了更深的认识。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体验,让我感到非常满足。而且,书中选择的物件都非常贴近生活,从厨房里的榨汁机,到卧室里的台灯,再到我们外出时经常使用的雨伞,几乎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我一种精益求精、刨根问底的学习态度,让我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了探索的兴趣。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充满智慧的工坊里进行一次奇妙的探险。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理解来自于对事物内部运作的洞悉,而《拆物专家》这本书,正是将这种洞悉变得触手可及。我喜欢它对每一个物件的“解剖”过程,不仅仅是展示零件,更重要的是讲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协作”。比如,对于我们每天都会用到的自行车,它不仅会告诉你车架、轮子、刹车的作用,更会深入到链条如何将力量从踏板传递到后轮,变速器又是如何通过调整齿轮的组合来改变骑行阻力的。这种层层递进的解释,让我仿佛能够“看到”一股股力量的传递,感受到机械运动的韵律。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并没有使用过于专业和晦涩的术语,而是用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插图,将复杂的原理变得浅显易懂,即使是没有任何机械基础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读完之后,我不仅对这些日常物件有了全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创造”本身的好奇,让我开始思考,这些精巧的设计是如何诞生的,又蕴含着怎样的哲学。

评分

老实说,我从来不是一个特别喜欢阅读说明书的人,但《拆物专家:当活常用物件解剖》这本书,却让我沉迷其中,爱不释手。它不像传统的科普书籍那样,一本正经地讲解理论,而是以一种非常有趣和直观的方式,将复杂的机械和电子原理一一呈现。我喜欢它那种“解构”的视角,就像在玩一个大型的拼图游戏,而这本书就是那个引导我一步步拼凑出完整图景的“答案”。比如,我一直对自动门的工作原理感到好奇,为什么人一靠近,它就会自动打开?这本书里就详细地解释了红外感应器、电机和控制系统是如何协同工作的。读的时候,我甚至会情不自禁地想象那些看不见的信号在空气中传播,那些精密的齿轮在内部转动。而且,书中选择的物件跨度很大,从最简单的工具到最复杂的电器,几乎涵盖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半壁江山”。这让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个移动的“技术博物馆”,随时随地都能让我学到新知识,满足我的好奇心。

评分

这本《拆物专家:当活常用物件解剖》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是个对事物原理充满好奇的人,看到身边这些每天都在使用,但却从未深入了解过的物件,总觉得它们藏着无数的秘密。这本书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解剖师,把那些司空见惯的物品,从手机、咖啡机到自行车、闹钟,都一丝不苟地“解剖”开来,展示它们内在的精妙构造和工作机制。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每一个零件的详细介绍,不仅是名称,还有它们在整体运作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最终实现我们所期望的功能。读完一些章节,我仿佛能看到一股无形的“生命力”在这些物件中流动,那种将复杂设计化繁为简的智慧,真的令人赞叹。作者的语言通俗易懂,即使我不是工程师,也能轻松理解其中的原理,这对于我这样对科技和机械充满兴趣但又缺乏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这本书不仅仅是科普,更是一种思维的启迪,让我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科技世界,感受到人类创造力的强大和无穷魅力。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和体验。我一直对那些我们习以为常但又极其复杂的技术产品抱有深深的敬畏,比如我们每天都要依赖的智能手机。以前,我只是简单地把它当作一个通讯和娱乐工具,从未想过它内部到底是如何工作的。而《拆物专家》这本书,就像一个神奇的哆啦A梦的道具,把我带入了手机的微观世界。它细致地描绘了屏幕的背光技术、处理器的运行原理、电池的能量储存方式,甚至连一个小小的扬声器,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最让我着迷的是,它不仅仅是枯燥的机械原理堆砌,而是将科学与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精美的插图,将抽象的科技概念具象化。我常常捧着书,在想象中“触摸”着那些芯片和电路,感受着电子信号的流动,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对科技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个看似简单的功能背后,都凝聚着无数工程师的心血和智慧,也让我更加珍惜和欣赏我们身边的科技产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