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饰北斋 艺术人生系列

葛饰北斋 艺术人生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意大利弗朗切斯科莫雷纳 著
图书标签:
  • 葛饰北斋
  • 浮世绘
  • 日本艺术
  • 艺术史
  • 绘画
  • 艺术人生
  • 江户时代
  • 艺术大师
  • 文化
  • 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文京典专营店
出版社: 太白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1313926
商品编码:29834050993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葛饰北斋 艺术人生系列

定价:72.80元

作者:(意大利)弗朗切斯科莫雷纳

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5131392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1760—1793求索之年,才华初显

初识木版雕刻艺术

春朗时期

浮绘与锦绘

1794—1797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宗理时期

1798—1810释放自我,锋芒毕露

北斋时期

1810—1819才华横溢,不拘一格

绘手本时代

戴斗时期

写真与艳本

1820—1834风景画系列

为一时期

役者绘和鬼神武者绘

富岳三十六景系列

异国情调、瀑布、海景与名桥

大判、小判中的花魂

1834—1849画狂老人

万字时期

百人一首

以武士和英雄为主题的版画

葛饰北斋在欧洲的成功

对西方画坛的影响

大事年表

人名及作品索引

参书目

作者介绍


19:1419

1993

文摘


序言



浮世绘的巨匠:江户时代的视觉革命 一部探索日本江户时代艺术变迁与社会图景的恢弘史诗。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艺术家的个人传记,而是以更广阔的视角,深入剖析了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8年)作为“浮世”艺术——浮世绘——蓬勃发展的温床与土壤。我们拒绝将艺术史简化为一系列天才的孤立事迹,而是着眼于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商品经济的崛起、市民阶层的壮大、印刷技术的革新,以及幕府统治下文化审查与民间娱乐需求的微妙平衡,是如何共同催生了这一独特的视觉文化现象。 全书共分五大部分,层层递进,力求展现浮世绘从诞生到鼎盛,直至被西方现代主义所“发现”的完整脉络。 第一部:江户之光——浮世绘的社会根基与诞生 本部分将首先描绘江户(今东京)这座新兴都市的勃勃生机。不同于京都的传统雅致,江户是商业驱动的、快速变化的、充满活力和喧嚣的中心。我们详细考察了町人文化(Chōnin culture)的兴起,他们是浮世绘的主要消费群体,对娱乐、时尚和戏剧有着强烈的需求。 我们将细致解析浮世绘的初期形态,如何从简单的手绘色纸(墨摺绘,Sumi-e)演变为后来的多色印刷技术(锦绘,Nishiki-e)的关键技术突破。这一转变并非偶然,它与木刻制版工艺的成熟、颜料的进口与本土化创新息息相关。本章重点探讨了肉笔画(手绘)与版画之间的张力,以及早期画师如菱川师宣(Hishikawa Moronobu)如何奠定“风俗画”这一主题的基调——描绘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吉原游廓的时尚风貌,以及歌舞伎演员的肖像。我们认为,浮世绘的本质是一种“大众媒介”,其流行速度和覆盖面,与当时的出版市场和商业推广策略紧密相连。 第二部:美人、役者与风景——主题的成熟与市场驱动 进入十八世纪,浮世绘进入了黄金时代。本章聚焦于驱动市场需求的三大核心主题。 首先是“美人绘”(Bijinga)。我们不满足于简单罗列美女的形象,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形象如何成为江户时代的“时尚杂志”。不同时期的审美标准如何体现在人物的服饰、发髻乃至体态的描绘上?我们分析了奥村政信(Okumura Masanobu)的早期创新,以及喜多川歌麿(Kitagawa Utamaro)如何将女性肖像提升到心理刻画的高度,捕捉到不同身份女性(如艺者、游女、妻妾)微妙的情感差异。 其次是“役者绘”(Yakusha-e),即歌舞伎演员的肖像。歌舞伎是江户时代的超级娱乐产业,演员是巨星。本章将探讨版画如何与剧团合作,既是宣传品,也是收藏品。我们考察了东洲斋写乐(Tōshūsai Sharaku)的惊人出现与迅速消失,以及他如何用夸张、近乎表现主义的手法,捕捉演员在舞台上“名”与“实”之间的复杂关系,这颠覆了传统肖像画的规范。 最后是“风景画”的兴起。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详细分析歌川广重(Utagawa Hiroshige)和葛饰北斋(Hokusai,在此仅作为参照和对比,不作深入展开)如何打破传统浮世绘以人物为中心的范式,将目光投向广阔的日本自然与人文景观。广重的《东海道五十三次》不仅仅是地理记录,更是对旅途经验、季节更替和地方特色的诗意诠释,它反映了国内旅行的兴盛和对国家认同的渴望。 第三部:技术革新与色彩的革命 本部分是技术史的深入探讨。浮世绘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色彩的创新。我们详细介绍了从早期的丹青(黑白)到仅仅使用二到三种颜色的“漆绘”或“红绘”,最终过渡到多色印刷的“锦绘”。 关键的转折点在于颜料的引进。特别是普鲁士蓝(Berlin Blue)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浮世绘的色谱,使得描绘天空、水面和深远景物成为可能,极大地解放了画师的想象力。我们比较了不同时期使用铜版、木版和金属箔(如金银粉)在版画中创造的质感差异,分析了雕刻师、印刷师和出版商三者之间复杂的协作模式,以及这种分工如何保障了大规模、高质量艺术品的稳定产出。 第四部:政治边缘与文化反思 浮世绘虽然是市民艺术,但它从未完全脱离幕府的审查制度——“宽政的改革”等时期,对奢侈和不当内容的管制日益严格。本章探讨了艺术家们如何在高压下进行“曲线救国”。 例如,通过描绘历史题材、神话传说或中国古典名著中的场景,来影射或评论当代的政治和社会现象。再如,对“花鸟画”(Kachō-ga)的偏爱,这种看似无害的主题,实则蕴含着深厚的季节象征意义和文人雅趣,成为一种高级的艺术表达。我们还将讨论,在幕府试图推行保守主义的背景下,浮世绘如何成为记录社会变迁、挑战既有视觉规范的微妙载体。 第五部:西风东渐与艺术的遗产 最后一部分,我们将目光投向十九世纪中叶,日本“开国”后,浮世绘艺术如何与西方文化发生碰撞,并最终走向世界。 我们审视了浮世绘中早期出现的西方透视法和光影处理的痕迹,以及它们如何与传统的平面构图相融合。随后,重点分析了“日本主义”(Japonisme)在欧洲的爆发。当这些远东的版画流入巴黎、伦敦时,它们如何激发了印象派、后印象派乃至新艺术运动的艺术家,如德加、莫奈和梵高,对色彩、构图和日常主题的全新理解。本书的结论部分,旨在强调浮世绘作为一种跨越时代、跨越地域的视觉语言,其对世界现代艺术史不可磨灭的贡献,而非仅仅被视为一种异域的装饰品。 总结: 本书是一部关于媒介、市场、技术与社会变迁如何共同塑造一种伟大艺术形式的深度研究。它试图还原一个生动、复杂、充满活力的江户时代,通过对浮世绘这一独特视觉载体的细致解剖,洞察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时尚追求以及对美的不断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烟火气”。我们习惯将这些伟大的艺术家神化,但这部作品却将北斋拉回了人间,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凡人的复杂性:他对金钱的焦虑、对家庭关系的疏离,乃至他那近乎偏执的怪癖。我特别喜欢其中描述他如何为了观察某种昆虫的形态,而花费数周时间蹲守在野外的段落,这种对“真实”的追求,远超出了艺术创作本身,它是一种生命的哲学。语言风格极其富有画面感,即便是描述他日常的饮食起居,也写得如同他笔下的风景一般生动。它挑战了我们对“天才”的刻板印象,让我们看到,伟大的艺术往往诞生于最不光鲜、最接地气的生活土壤之中。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对艺术创作的理解又深入了一层——成功并非只靠天赋,更靠着那份近乎固执的“日常的坚持”。

评分

该书的编排结构,尤其在视觉呈现上,做得极其用心,这对于一部介绍视觉艺术家的作品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本精心设计的画册与深度论文的结合体。作者在论述某个特定时期或某一类主题(例如“动植物系列”或“异域风情”)时,总是能精确地穿插当时流传下来的草图或对比图,这种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非专业人士也能窥见其创作的精妙。最令我赞叹的是,作者对“借用与创新”这一主题的探讨。他并没有简单地赞美北斋的独创性,而是深入剖析了他如何吸收了中国画、荷兰版画乃至民间传说的养分,最终融合成一种独一无二的“葛饰流派”。这种辩证的分析角度,使得评价既充满敬意,又不失批判性的深度,读起来酣畅淋漓。

评分

坦白说,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与反思。我原本以为这种历史人物传记的语言会比较严肃刻板,但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掌控得非常老道,时而插入一些野史轶闻,调剂了气氛,使得这位古老的大师形象变得鲜活可亲。特别是关于他晚年对于“长寿”和“永恒的艺术追求”的思考,那种跨越时间界限的孤独感,读来让人心生感慨。作者没有美化北斋的晚景,而是直面了老去和名气衰减带来的落寞,这使得整个故事的结局充满了悲壮的美感。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遥远的江户时代与现代读者的心灵,让我们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艺术家对“完美的瞬间”的捕捉和对“不朽”的渴望,是共通的情感。读罢此书,我立刻想去重温他那些经典的作品,用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熟悉的浪花与山峰。

评分

这部传记以一种近乎油画般的细腻笔触,描绘了那位在江户时代末期掀起艺术革命的巨匠的一生。我被那种对细节的痴迷深深吸引,作者似乎花了数年时间沉浸在那个时代的生活碎片中,捕捉到了北斋创作高峰期那种近乎癫狂的状态。尤其让我震撼的是关于他晚年旅居地方的描写,那种山川河流的壮阔与他内心的孤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书中不仅罗列了大量的创作背景和技术分析,更重要的是,它挖掘了那些隐藏在《富岳三十六景》背后,关于贫困、执着与对自然无尽的敬畏。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也跟随他走过了那些崎岖的山路,目睹了那些转瞬即逝的光影是如何被他用画笔定格的。作者的文笔时而如清风拂面,时而又如暴雨骤至,完美地契合了北斋本人那变幻莫测的艺术风格。这不仅仅是一本艺术家的生平记录,更像是一部关于“艺术如何战胜平凡生活”的史诗。

评分

初读此书,我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艺术史参考资料,没想到它却像一趟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叙事手法极其大胆,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时间顺序,而是像蒙太奇手法一样,将北斋生命中那些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片段——比如他与某个重要赞助人的纠葛、某次潦倒的经历、或是某次突然的灵感迸发——进行跳跃式的组合。这种结构带来的冲击力是巨大的,它迫使读者不断地思考和连接这些碎片,最终拼凑出一个立体而多维的人物形象。书中对于当时印刷技术的演变和浮世绘版画制作工艺的详尽描述,简直让人叹为观止,我甚至能想象出雕版师手中刻刀发出的细微声响。作者的学识毋庸置疑,但最难得的是,他没有将自己置于高高在上的评论者位置,而是用一种近乎同理心的口吻,去体察一个老画师在面对创作瓶颈时的挣扎与重生。这是一部需要慢品,才能体会其精髓的佳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