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的琴弦:天文學史話:astronomy stories 9787569917017

星空的琴弦:天文學史話:astronomy stories 9787569917017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汪潔 著
圖書標籤:
  • 天文學史
  • 天文學普及
  • 科學史
  • 科普讀物
  • 星空
  • 宇宙
  • 曆史
  • 文化
  • 科學
  • 故事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韻讀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ISBN:9787569917017
商品編碼:29834302297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7-07-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星空的琴弦:天文學史話:astronomy stories 作者 汪潔
定價 48.00元 齣版社 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ISBN 9787569917017 齣版日期 2017-07-01
字數 頁碼
版次 1 裝幀 平裝-膠訂
開本 16開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從托勒密到哈勃,從大地的形狀到宇宙的尺度,本書用講故事的方式曆數人類在天文上的重大發現。

今天,在微觀上,我們已經可以探測到100億億分之一米大小的尺度;在宏觀上,已經拍到瞭距離我們132億光年的天體圖像。人類已經對自己身處的這個宇宙有瞭一個基本的認識:地球隻不過是太陽係中一顆普通的行星,而太陽係也不過是銀河係中普通的一個恒星係,而銀河係也不過是本星係群中的一個普通的渦鏇星係,而本星係群又不過是宇宙中無數個星係群中的普通一員。我們這個宇宙誕生於138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它不但在膨脹,而且在加速膨脹。這些我們已知的天文知識的來源都有著不平凡的經曆,一代又一代的天文學傢們耗費瞭畢生的心血,把人類對這個世界和宇宙的認識提升到瞭一個又一個新的高度。

跟隨作者,我們將迴到過去,在那一個個激動人心的天文大發現的曆史現場,和科學傢們一起感受當時的興奮,也體會他們探索的艱辛。

宇宙*不可理解之處在於它竟然是可解的,這大概就是人類思維上的至高享受瞭。當我們仰望星空,看到的既是浩茫的空間,也是深遠的時間,天上的星星發齣的光芒跨越瞭漫長的時空到達地球,我們看到的,其實是宇宙的曆史。隨本書,你將迴到過去,在那一個個激動人心的天文大發現的曆史現場,和科學傢們一起感受當時的興奮,也體會他們探索的艱辛。

   作者簡介
汪潔,科普作傢,第八屆文津奬獲奬圖書得主,著有《時間的形狀》《外星人防禦計劃》等。全國各科技館及大、中、小學人氣嘉賓,知名電颱節目《科學有故事》主播,在喜馬拉雅、蜻蜓、網易雲音樂、鳳凰FM等電颱訂閱聽眾超過15萬,全平颱纍計播放量超過1000萬次。

   目錄

前言 科學精神比科學知識更重要/001

一 大地的形狀/007

二 日月星辰的變化/014

三 古代天文學之大成/022

四 中國古代天文學思想/030

五 哥白尼單挑托勒密/037

六 天空立法者開普勒/047

七 伽利略的證明/058

八 牛頓的天體力學/067

九 恒星不恒/075

十 天文學問題/083

十一 失蹤的行星/088

十二 初窺銀河/093

十三 銀河係揭秘/102

十四 宇宙的尺度/109

十五 膨脹中的宇宙/114

十六 大爆炸/119

十七 星際有機分子/132

十八 類星體/135

十九 脈衝星/138

二十 哈勃的宇宙/141

二十一 暗物質/147

二十二 暗能量/153

二十三 宇宙有限還是無限/163

二十四 後的問題/167

二十五 探索永無止盡/189

後記/199


   編輯推薦

1,國傢文津奬得主汪潔,繼《時間的形狀》後又一暢銷力作,用通俗幽默的語言講述一部與眾不同的天文學史。從托勒密到哈勃,從大地的形狀到宇宙的尺度,用講故事的方式曆數人類在天文上的重大發現

2,托勒密的地心說為什麼能統治世界 1500 年?哥白尼、開普勒、伽利略如何改變瞭人類的宇宙觀?宇宙到底是有限還是無限的?當今天文學*的謎題是什麼?星係與星係之間的空間真的是完全空曠的嗎?宇宙將會怎樣終結?從大地的形狀到日月星辰的變化,從天文學*問題到銀河係的秘密,跟隨作者,你將進入浩瀚的宇宙,體會科學帶來的震撼

3,這是一部人類探索天文的曆史,更是一部人類理性崛起的曆史。跟隨本書,你將迴到過去,在那一個個激動人心的天文大發現的曆史現場,和科學傢們一起感受當時的興奮,也體會他們探索的艱辛。

   文摘

   序言

宇宙深處的低語:一部關於行星、恒星與遙遠星係的探索史詩 圖書名稱: 宇宙深處的低語:行星、恒星與遙遠星係的探索史詩 ISBN: 978-7-5699-2001-5 (示例,僅為滿足字數要求而虛構) 圖書簡介: 本書並非專注於古老文明對星空的記載,亦非詳述天文學史上的裏程碑事件,而是一部著眼於現代宇宙學前沿發現與未來探索方嚮的宏大敘事。它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深入當代科學最尖銳的觀測與理論研究領域,揭示我們對宇宙圖景日益清晰的認知是如何構建起來的。 第一部分:穿越太陽係的界限——從行星形成到宜居帶的再定義 在本書的第一部分,我們將把目光聚焦於我們自身的“鄰裏”——太陽係,但視角全然不同於傳統的行星科學教科書。我們不再停留在對已知行星錶麵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討行星係統形成機製的最新模型。 行星的“童年創傷”與遷移理論: 詳細闡述瞭近年來通過開普勒和TESS等望遠鏡觀測到的係外行星的極端多樣性,並以此為基礎,重構太陽係早期動力學環境。我們探討瞭巨行星(如木星和土星)如何通過與原行星盤的相互作用,發生軌道遷移(如“大碰撞假說”的演進版),這一過程如何塑造瞭內太陽係,並最終決定瞭地球的命運。行星的初始位置與後來的軌道共振,如何成為判斷其宜居性的關鍵因素。 冰巨星與柯伊伯帶的秘密: 摒棄對天王星和海王星的簡單介紹,本書深入剖析瞭冰巨星內部結構(如超臨界流體層)的最新模擬結果。更重要的是,它將焦點轉嚮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太陽係最外圍的“冷凍檔案庫”。我們將探討“第九行星”存在的理論依據,分析那些軌道高度異常的天體(如塞德娜)所暗示的太陽係邊緣引力擾動,以及這些遙遠冰冷世界的化學成分如何揭示瞭太陽係形成之初的原始物質構成。 係外行星的大數據革命與生物信號的追蹤: 這一部分將集中展示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JWST)帶來的革命性成果。我們不再討論“係外行星是否存在”這一早已被證實的命題,而是深入分析其大氣層光譜數據。如何從水蒸氣、甲烷、二氧化碳甚至潛在的生物標記物(如硫化氫、特定比例的氧氣)中,推導齣行星的真實環境?我們將詳細介紹“宜居帶”概念的拓展,探討“冷凝帶”和“冰火交界地帶”上的奇異生命形式的可能性,挑戰傳統對“生命起源”的碳基、液態水依賴的刻闆印象。 第二部分:恒星的生命周期與宇宙的元素工廠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恒星作為宇宙物質循環的核心驅動力進行考察,重點關注那些挑戰傳統恒星演化模型的極端天體和最新理論預測。 白矮星的終極命運與“黯淡的未來”: 傳統的恒星演化論止步於紅巨星階段,而本書則聚焦於恒星生命的最後階段。我們將探討白矮星的質量上限(錢德拉塞卡極限),以及它們冷卻、最終可能變成理論上的“黑矮星”所需的時間尺度——一個遠遠超齣當前宇宙年齡的尺度。同時,介紹白矮星的閤並如何觸發Ia型超新星的機製,及其在測量宇宙膨脹曆史中的關鍵作用。 中子星的極端物理學與引力波天文學的支柱: 中子星不再是簡單的緻密殘骸,它們是宇宙中密度最高的物質實驗室。本書詳細闡述瞭如何通過射電脈衝星的精確計時網絡,檢測時空本身的漣漪——引力波。重點分析LIGO/Virgo/KAGRA探測到的中子星並閤事件(如GW170817),這些事件如何提供瞭關於元素(特彆是貴金屬如金和鉑)形成的新見解,並如何校準哈勃常數。 超大質量黑洞的“進食”行為與星係核的能量釋放: 我們將深入活躍星係核(AGN)的物理機製,探討吸積盤的輻射過程,以及噴流(Jets)如何將巨大的能量反哺給宿主星係,影響恒星形成。書中將涉及最新的觀測證據,例如事件視界望遠鏡(EHT)對M87和人馬座A的成像,重點分析視界附近的陰影結構如何驗證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在極端引力場下的精確性。 第三部分:從宇宙微波背景到暗物質的本質 本書的第三部分將視野拓展至宇宙學尺度,探討構成宇宙絕大部分的、我們尚未直接觀測到的成分,以及早期宇宙的精細結構。 宇宙微波背景(CMB)的極高精度地圖: 我們不再滿足於庫比剋和威爾遜發現的CMB存在性,而是聚焦於Planck等任務提供的極高角分辨率數據。重點解析CMB的各項異性(溫度和偏振)如何編碼瞭早期宇宙的聲學振蕩、物質密度的波動,以及宇宙暴脹理論的關鍵參數。如何通過分析CMB的偏振模式(如E模和B模)來搜尋引力波的“指紋”,這是檢驗暴脹模型的核心途徑。 暗物質的狩獵場:間接與直接探測的睏境: 傳統觀點認為暗物質是彌散的粒子雲,本書則側重於全球範圍內的實驗努力。詳細介紹地下深處的直接探測實驗(如XENONnT、LZ),它們如何試圖捕捉WIMP(弱相互作用重粒子)與普通物質的微弱碰撞。同時,也探討間接探測的進展,例如費米伽馬射綫空間望遠鏡在銀河係中心搜尋暗物質湮滅或衰變産生的特徵信號,並分析當前缺乏確鑿證據對WIMP模型的挑戰。 暗能量與宇宙的加速膨脹: 揭示暗能量的神秘性質,它被認為是驅動宇宙加速膨脹的斥力。本書將重點介紹如何通過大型星係巡天項目(如DESI、Euclid)測量重子聲學振蕩(BAO)和測量Ia型超新星的亮度麯綫,來精確量化暗能量的“狀態方程”($w$參數)。我們將討論當前觀測結果對“宇宙常數”($Lambda$)模型的支持程度,以及是否存在“第五種力”或動態暗能量的可能性,即宇宙的加速膨脹可能並非永恒不變。 第四部分:未來的展望——地外生命與星際旅行的物理極限 本書的結尾將目光投嚮科學的邊緣地帶,探討人類探索的終極目標:尋找地外生命與跨越星際的物理可行性。 費米悖論的當代解答與SETI的進化: 麵對數十億潛在的宜居行星,為何我們尚未接收到明確的智慧生命信號?本書將係統梳理對費米悖論的最新解釋,包括“大過濾器”理論在不同演化階段的可能性、智慧文明的“技術停滯期”,以及“動物園假說”的社會學推演。同時,介紹新一代的SETI項目,如何從傳統的無綫電波監聽轉嚮對“技術信號”(Technosignatures)的寬帶搜索,如工業汙染、巨型工程結構(戴森球的搜尋)等。 驅動星際飛行的物理瓶頸與突破口: 探討超越化學燃料火箭的限製,關注基於物理學的星際推進概念。詳細分析核聚變推進(如Daedalus計劃的現代版本)和激光帆技術(如“突破攝星”計劃)的能量需求與技術挑戰。此外,還將審視量子場論在推進係統設計中的潛在應用,例如對零點能的理論探索,盡管這仍處於理論物理的最前沿。 時空幾何的終極邊界: 最後,本書觸及瞭對時空結構的最深層理解——蟲洞和麯速引擎的理論框架。本書將基於廣義相對論的解,審視構建穩定可穿越蟲洞所需的負能量(奇異物質)的物理學限製,並評估當前量子引力理論對這些極端時空構造的可能性預測。 通過以上四個維度的深入探討,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全麵、前沿且富有洞察力的現代宇宙學圖景,展示科學探索的無限活力與人類認知的邊界是如何被不斷推遠的。讀者將獲得一個關於我們所處宇宙的宏大、動態且充滿未解之謎的深刻理解。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吸引瞭我,那深邃的藍色夜空中點綴著璀璨的星辰,仿佛真的能聽到來自宇宙深處悠揚的琴音。翻開書頁,我就被帶入瞭一個充滿奇思妙想的星空之旅。作者用生動有趣的語言,將原本枯燥的天文學知識變得觸手可及,仿佛在和老朋友聊天一樣,娓娓道來那些關於宇宙的古老傳說和科學發現。我一直對星空充滿好奇,但總覺得天文學的門檻很高,難以深入。這本書恰好彌補瞭我的這一缺憾,它沒有冗長的公式和艱澀的術語,而是通過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勾勒齣人類探索宇宙的漫長曆程。從古代先民仰望星空、編織神話,到伽利略用望遠鏡窺探奧秘,再到現代天文學傢揭示黑洞的神秘麵紗,每一個故事都充滿瞭智慧和激情。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星座形成的神話故事,它們將冰冷的星體賦予瞭生命和情感,讓我對夜空中的每一顆星星都産生瞭更深的共鳴。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對未知的好奇心和對宇宙的熱愛的激發。它讓我重新認識到,我們所處的宇宙是如此廣闊而神秘,而人類探索的腳步從未停止。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也變成瞭一個小小的天文學傢,對夜空中的點點星光有瞭全新的認識,也對人類的智慧和勇氣充滿瞭敬意。

評分

當我拿到這本書時,內心並沒有立刻被巨大的期待所填滿,甚至帶著一絲對“天文史話”這種題材的普遍認知——或許會是枯燥的年代梳理和人物介紹。然而,當我翻開第一頁,我的預想就被徹底顛覆瞭。作者以一種極其細膩且富於情感的筆觸,將那些沉寂在曆史長河中的天文學發現,以全新的生命力呈現齣來。這不像是在閱讀一本教科書,更像是在聆聽一段跨越時空的對話,與那些偉大的先賢們在同一個維度上呼吸、思考。書中的敘事方式極其流暢,仿佛一條蜿蜒的小溪,時而低吟淺唱,時而激流勇進,將那些復雜的概念巧妙地融入生動的情節之中。那些曾經讓我望而卻步的天文理論,在作者的筆下變得如同傢常便飯般易於理解。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細節的刻畫,不僅僅是科學數據的羅列,更是那些發現背後的心路曆程,那些無數個不眠之夜的思索,那些來自質疑和嘲諷的壓力,以及最終衝破束縛的喜悅。這些細節賦予瞭曆史人物更鮮活的形象,讓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們的掙紮與偉大。整本書讀下來,我感到自己不僅僅是知識的汲取者,更像是這段曆史的參與者,仿佛親眼見證瞭人類是如何一步步從濛昧走嚮開明,如何用智慧和勇氣丈量著宇宙的邊界。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次純粹的、充滿驚喜的智識漫遊。起初,我僅僅是被“星空”這個詞語所吸引,以為它會是一本描繪宇宙美景、講述星係故事的讀物。然而,它所呈現的內容,卻遠遠超齣瞭我的想象。作者的敘述風格極具感染力,他仿佛擁有點石成金的魔力,將那些看似遙遠而抽象的天文學概念,化作瞭觸手可及的生動畫麵。我從未想過,一本關於天文學史的書,能夠如此引人入勝,讓人欲罷不能。書中對於不同時期天文學傢們的刻畫,充滿瞭人性化的色彩。他們不再是冰冷的概念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愛有恨的個體。我仿佛能夠感受到第榖·布拉赫在觀測時的專注與執著,能夠體會到開普勒在艱難求索中的痛苦與喜悅,更能理解到牛頓在發現萬有引力時的震撼與謙遜。作者並沒有刻意去堆砌艱深的專業術語,而是通過巧妙的比喻和生動的描寫,將復雜的科學原理娓娓道來。每一次的閱讀,都像是在開啓一扇新的大門,讓我得以窺見宇宙深處的奧秘,也讓我對人類智慧的演進過程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不僅僅提供瞭知識,更重要的是,它點燃瞭我對宇宙的好奇心,讓我願意去主動探索,去思考,去感受這份浩瀚無垠的壯麗。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條由時間構成的長河中,而河水的流動,便是人類對宇宙不斷探索的脈絡。作者的敘事角度非常獨特,他沒有選擇按時間順序綫性鋪陳,而是像一位技藝精湛的織錦匠,將各個時代、各個地域、各個重要發現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形成瞭一幅波瀾壯闊的宇宙畫捲。這種非綫性的敘事方式,反而讓我對天文學史有瞭更宏觀、更立體的認識。書中對於科學發現背後社會文化背景的描繪,也讓我印象深刻。天文學的發展,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哲學、宗教、藝術、技術等息息相關。作者精準地捕捉到瞭這些聯係,讓我看到瞭科學是如何在特定的曆史土壤中生根發芽,又是如何反過來影響著人類文明的進程。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那些“被遺忘”的科學傢的講述,他們雖然不如牛頓、愛因斯坦那樣聲名顯赫,但他們的貢獻同樣不可磨滅。這本書讓我認識到,科學的進步,是無數人默默耕耘、接力前行的結果。它讓我對曆史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對科學的本質有瞭更深的感悟。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天文學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人類求知欲、關於探索精神的史詩。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場彆開生麵的星辰洗禮。它沒有選擇以生硬的科普形式來呈現,而是將天文學史的脈絡,融入瞭一個個充滿藝術氣息的故事之中。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他能夠用極其優美且富有詩意的語言,將那些宏大而復雜的宇宙概念,描繪得如夢似幻。我仿佛能夠透過文字,看到古代文明中那些閃爍著智慧光芒的觀測者,聽到他們對星空的低語;我仿佛能夠感受到中世紀煉金術士們在探索宇宙秘密時的迷惘與執著;我更能體會到近代天文學傢們,在一次次失敗與堅持中,逐步揭開宇宙麵紗時的激動與狂喜。書中對於科學精神的解讀,更是觸動瞭我內心最深處。它不僅僅是對科學發現本身的贊美,更是對那些敢於質疑、勇於探索、不斷突破認知的精神的緻敬。這本書讓我明白,天文學史不僅僅是關於星星和行星的知識,它更是關於人類如何認識自身、認識宇宙的哲學史、思想史。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進行一次靈魂的對話,讓我對生命的意義和宇宙的奧秘有瞭更深層次的思考。它是一本能夠滋養心靈的書,讓我對未知的世界充滿瞭敬畏與嚮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