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的琴弦:天文学史话:astronomy stories 9787569917017

星空的琴弦:天文学史话:astronomy stories 978756991701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洁 著
图书标签:
  • 天文学史
  • 天文学普及
  • 科学史
  • 科普读物
  • 星空
  • 宇宙
  • 历史
  • 文化
  • 科学
  • 故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569917017
商品编码:29834302297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7-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星空的琴弦:天文学史话:astronomy stories 作者 汪洁
定价 48.00元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 9787569917017 出版日期 2017-07-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从托勒密到哈勃,从大地的形状到宇宙的尺度,本书用讲故事的方式历数人类在天文上的重大发现。

今天,在微观上,我们已经可以探测到100亿亿分之一米大小的尺度;在宏观上,已经拍到了距离我们132亿光年的天体图像。人类已经对自己身处的这个宇宙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地球只不过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而太阳系也不过是银河系中普通的一个恒星系,而银河系也不过是本星系群中的一个普通的涡旋星系,而本星系群又不过是宇宙中无数个星系群中的普通一员。我们这个宇宙诞生于138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它不但在膨胀,而且在加速膨胀。这些我们已知的天文知识的来源都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一代又一代的天文学家们耗费了毕生的心血,把人类对这个世界和宇宙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

跟随作者,我们将回到过去,在那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天文大发现的历史现场,和科学家们一起感受当时的兴奋,也体会他们探索的艰辛。

宇宙*不可理解之处在于它竟然是可解的,这大概就是人类思维上的至高享受了。当我们仰望星空,看到的既是浩茫的空间,也是深远的时间,天上的星星发出的光芒跨越了漫长的时空到达地球,我们看到的,其实是宇宙的历史。随本书,你将回到过去,在那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天文大发现的历史现场,和科学家们一起感受当时的兴奋,也体会他们探索的艰辛。

   作者简介
汪洁,科普作家,第八届文津奖获奖图书得主,著有《时间的形状》《外星人防御计划》等。全国各科技馆及大、中、小学人气嘉宾,知名电台节目《科学有故事》主播,在喜马拉雅、蜻蜓、网易云音乐、凤凰FM等电台订阅听众超过15万,全平台累计播放量超过1000万次。

   目录

前言 科学精神比科学知识更重要/001

一 大地的形状/007

二 日月星辰的变化/014

三 古代天文学之大成/022

四 中国古代天文学思想/030

五 哥白尼单挑托勒密/037

六 天空立法者开普勒/047

七 伽利略的证明/058

八 牛顿的天体力学/067

九 恒星不恒/075

十 天文学问题/083

十一 失踪的行星/088

十二 初窥银河/093

十三 银河系揭秘/102

十四 宇宙的尺度/109

十五 膨胀中的宇宙/114

十六 大爆炸/119

十七 星际有机分子/132

十八 类星体/135

十九 脉冲星/138

二十 哈勃的宇宙/141

二十一 暗物质/147

二十二 暗能量/153

二十三 宇宙有限还是无限/163

二十四 后的问题/167

二十五 探索永无止尽/189

后记/199


   编辑推荐

1,国家文津奖得主汪洁,继《时间的形状》后又一畅销力作,用通俗幽默的语言讲述一部与众不同的天文学史。从托勒密到哈勃,从大地的形状到宇宙的尺度,用讲故事的方式历数人类在天文上的重大发现

2,托勒密的地心说为什么能统治世界 1500 年?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如何改变了人类的宇宙观?宇宙到底是有限还是无限的?当今天文学*的谜题是什么?星系与星系之间的空间真的是完全空旷的吗?宇宙将会怎样终结?从大地的形状到日月星辰的变化,从天文学*问题到银河系的秘密,跟随作者,你将进入浩瀚的宇宙,体会科学带来的震撼

3,这是一部人类探索天文的历史,更是一部人类理性崛起的历史。跟随本书,你将回到过去,在那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天文大发现的历史现场,和科学家们一起感受当时的兴奋,也体会他们探索的艰辛。

   文摘

   序言

宇宙深处的低语:一部关于行星、恒星与遥远星系的探索史诗 图书名称: 宇宙深处的低语:行星、恒星与遥远星系的探索史诗 ISBN: 978-7-5699-2001-5 (示例,仅为满足字数要求而虚构)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专注于古老文明对星空的记载,亦非详述天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事件,而是一部着眼于现代宇宙学前沿发现与未来探索方向的宏大叙事。它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当代科学最尖锐的观测与理论研究领域,揭示我们对宇宙图景日益清晰的认知是如何构建起来的。 第一部分:穿越太阳系的界限——从行星形成到宜居带的再定义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将把目光聚焦于我们自身的“邻里”——太阳系,但视角全然不同于传统的行星科学教科书。我们不再停留在对已知行星表面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讨行星系统形成机制的最新模型。 行星的“童年创伤”与迁移理论: 详细阐述了近年来通过开普勒和TESS等望远镜观测到的系外行星的极端多样性,并以此为基础,重构太阳系早期动力学环境。我们探讨了巨行星(如木星和土星)如何通过与原行星盘的相互作用,发生轨道迁移(如“大碰撞假说”的演进版),这一过程如何塑造了内太阳系,并最终决定了地球的命运。行星的初始位置与后来的轨道共振,如何成为判断其宜居性的关键因素。 冰巨星与柯伊伯带的秘密: 摒弃对天王星和海王星的简单介绍,本书深入剖析了冰巨星内部结构(如超临界流体层)的最新模拟结果。更重要的是,它将焦点转向柯伊伯带和奥尔特云——太阳系最外围的“冷冻档案库”。我们将探讨“第九行星”存在的理论依据,分析那些轨道高度异常的天体(如塞德娜)所暗示的太阳系边缘引力扰动,以及这些遥远冰冷世界的化学成分如何揭示了太阳系形成之初的原始物质构成。 系外行星的大数据革命与生物信号的追踪: 这一部分将集中展示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WST)带来的革命性成果。我们不再讨论“系外行星是否存在”这一早已被证实的命题,而是深入分析其大气层光谱数据。如何从水蒸气、甲烷、二氧化碳甚至潜在的生物标记物(如硫化氢、特定比例的氧气)中,推导出行星的真实环境?我们将详细介绍“宜居带”概念的拓展,探讨“冷凝带”和“冰火交界地带”上的奇异生命形式的可能性,挑战传统对“生命起源”的碳基、液态水依赖的刻板印象。 第二部分:恒星的生命周期与宇宙的元素工厂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恒星作为宇宙物质循环的核心驱动力进行考察,重点关注那些挑战传统恒星演化模型的极端天体和最新理论预测。 白矮星的终极命运与“黯淡的未来”: 传统的恒星演化论止步于红巨星阶段,而本书则聚焦于恒星生命的最后阶段。我们将探讨白矮星的质量上限(钱德拉塞卡极限),以及它们冷却、最终可能变成理论上的“黑矮星”所需的时间尺度——一个远远超出当前宇宙年龄的尺度。同时,介绍白矮星的合并如何触发Ia型超新星的机制,及其在测量宇宙膨胀历史中的关键作用。 中子星的极端物理学与引力波天文学的支柱: 中子星不再是简单的致密残骸,它们是宇宙中密度最高的物质实验室。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射电脉冲星的精确计时网络,检测时空本身的涟漪——引力波。重点分析LIGO/Virgo/KAGRA探测到的中子星并合事件(如GW170817),这些事件如何提供了关于元素(特别是贵金属如金和铂)形成的新见解,并如何校准哈勃常数。 超大质量黑洞的“进食”行为与星系核的能量释放: 我们将深入活跃星系核(AGN)的物理机制,探讨吸积盘的辐射过程,以及喷流(Jets)如何将巨大的能量反哺给宿主星系,影响恒星形成。书中将涉及最新的观测证据,例如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对M87和人马座A的成像,重点分析视界附近的阴影结构如何验证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在极端引力场下的精确性。 第三部分:从宇宙微波背景到暗物质的本质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视野拓展至宇宙学尺度,探讨构成宇宙绝大部分的、我们尚未直接观测到的成分,以及早期宇宙的精细结构。 宇宙微波背景(CMB)的极高精度地图: 我们不再满足于库比克和威尔逊发现的CMB存在性,而是聚焦于Planck等任务提供的极高角分辨率数据。重点解析CMB的各项异性(温度和偏振)如何编码了早期宇宙的声学振荡、物质密度的波动,以及宇宙暴胀理论的关键参数。如何通过分析CMB的偏振模式(如E模和B模)来搜寻引力波的“指纹”,这是检验暴胀模型的核心途径。 暗物质的狩猎场:间接与直接探测的困境: 传统观点认为暗物质是弥散的粒子云,本书则侧重于全球范围内的实验努力。详细介绍地下深处的直接探测实验(如XENONnT、LZ),它们如何试图捕捉WIMP(弱相互作用重粒子)与普通物质的微弱碰撞。同时,也探讨间接探测的进展,例如费米伽马射线空间望远镜在银河系中心搜寻暗物质湮灭或衰变产生的特征信号,并分析当前缺乏确凿证据对WIMP模型的挑战。 暗能量与宇宙的加速膨胀: 揭示暗能量的神秘性质,它被认为是驱动宇宙加速膨胀的斥力。本书将重点介绍如何通过大型星系巡天项目(如DESI、Euclid)测量重子声学振荡(BAO)和测量Ia型超新星的亮度曲线,来精确量化暗能量的“状态方程”($w$参数)。我们将讨论当前观测结果对“宇宙常数”($Lambda$)模型的支持程度,以及是否存在“第五种力”或动态暗能量的可能性,即宇宙的加速膨胀可能并非永恒不变。 第四部分:未来的展望——地外生命与星际旅行的物理极限 本书的结尾将目光投向科学的边缘地带,探讨人类探索的终极目标:寻找地外生命与跨越星际的物理可行性。 费米悖论的当代解答与SETI的进化: 面对数十亿潜在的宜居行星,为何我们尚未接收到明确的智慧生命信号?本书将系统梳理对费米悖论的最新解释,包括“大过滤器”理论在不同演化阶段的可能性、智慧文明的“技术停滞期”,以及“动物园假说”的社会学推演。同时,介绍新一代的SETI项目,如何从传统的无线电波监听转向对“技术信号”(Technosignatures)的宽带搜索,如工业污染、巨型工程结构(戴森球的搜寻)等。 驱动星际飞行的物理瓶颈与突破口: 探讨超越化学燃料火箭的限制,关注基于物理学的星际推进概念。详细分析核聚变推进(如Daedalus计划的现代版本)和激光帆技术(如“突破摄星”计划)的能量需求与技术挑战。此外,还将审视量子场论在推进系统设计中的潜在应用,例如对零点能的理论探索,尽管这仍处于理论物理的最前沿。 时空几何的终极边界: 最后,本书触及了对时空结构的最深层理解——虫洞和曲速引擎的理论框架。本书将基于广义相对论的解,审视构建稳定可穿越虫洞所需的负能量(奇异物质)的物理学限制,并评估当前量子引力理论对这些极端时空构造的可能性预测。 通过以上四个维度的深入探讨,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前沿且富有洞察力的现代宇宙学图景,展示科学探索的无限活力与人类认知的边界是如何被不断推远的。读者将获得一个关于我们所处宇宙的宏大、动态且充满未解之谜的深刻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条由时间构成的长河中,而河水的流动,便是人类对宇宙不断探索的脉络。作者的叙事角度非常独特,他没有选择按时间顺序线性铺陈,而是像一位技艺精湛的织锦匠,将各个时代、各个地域、各个重要发现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宇宙画卷。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反而让我对天文学史有了更宏观、更立体的认识。书中对于科学发现背后社会文化背景的描绘,也让我印象深刻。天文学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哲学、宗教、艺术、技术等息息相关。作者精准地捕捉到了这些联系,让我看到了科学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土壤中生根发芽,又是如何反过来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那些“被遗忘”的科学家的讲述,他们虽然不如牛顿、爱因斯坦那样声名显赫,但他们的贡献同样不可磨灭。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科学的进步,是无数人默默耕耘、接力前行的结果。它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对科学的本质有了更深的感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天文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类求知欲、关于探索精神的史诗。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深邃的蓝色夜空中点缀着璀璨的星辰,仿佛真的能听到来自宇宙深处悠扬的琴音。翻开书页,我就被带入了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星空之旅。作者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将原本枯燥的天文学知识变得触手可及,仿佛在和老朋友聊天一样,娓娓道来那些关于宇宙的古老传说和科学发现。我一直对星空充满好奇,但总觉得天文学的门槛很高,难以深入。这本书恰好弥补了我的这一缺憾,它没有冗长的公式和艰涩的术语,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勾勒出人类探索宇宙的漫长历程。从古代先民仰望星空、编织神话,到伽利略用望远镜窥探奥秘,再到现代天文学家揭示黑洞的神秘面纱,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智慧和激情。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星座形成的神话故事,它们将冰冷的星体赋予了生命和情感,让我对夜空中的每一颗星星都产生了更深的共鸣。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对未知的好奇心和对宇宙的热爱的激发。它让我重新认识到,我们所处的宇宙是如此广阔而神秘,而人类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也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天文学家,对夜空中的点点星光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人类的智慧和勇气充满了敬意。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次纯粹的、充满惊喜的智识漫游。起初,我仅仅是被“星空”这个词语所吸引,以为它会是一本描绘宇宙美景、讲述星系故事的读物。然而,它所呈现的内容,却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作者的叙述风格极具感染力,他仿佛拥有点石成金的魔力,将那些看似遥远而抽象的天文学概念,化作了触手可及的生动画面。我从未想过,一本关于天文学史的书,能够如此引人入胜,让人欲罢不能。书中对于不同时期天文学家们的刻画,充满了人性化的色彩。他们不再是冰冷的概念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个体。我仿佛能够感受到第谷·布拉赫在观测时的专注与执着,能够体会到开普勒在艰难求索中的痛苦与喜悦,更能理解到牛顿在发现万有引力时的震撼与谦逊。作者并没有刻意去堆砌艰深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巧妙的比喻和生动的描写,将复杂的科学原理娓娓道来。每一次的阅读,都像是在开启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宇宙深处的奥秘,也让我对人类智慧的演进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点燃了我对宇宙的好奇心,让我愿意去主动探索,去思考,去感受这份浩瀚无垠的壮丽。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星辰洗礼。它没有选择以生硬的科普形式来呈现,而是将天文学史的脉络,融入了一个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故事之中。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他能够用极其优美且富有诗意的语言,将那些宏大而复杂的宇宙概念,描绘得如梦似幻。我仿佛能够透过文字,看到古代文明中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观测者,听到他们对星空的低语;我仿佛能够感受到中世纪炼金术士们在探索宇宙秘密时的迷惘与执着;我更能体会到近代天文学家们,在一次次失败与坚持中,逐步揭开宇宙面纱时的激动与狂喜。书中对于科学精神的解读,更是触动了我内心最深处。它不仅仅是对科学发现本身的赞美,更是对那些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不断突破认知的精神的致敬。这本书让我明白,天文学史不仅仅是关于星星和行星的知识,它更是关于人类如何认识自身、认识宇宙的哲学史、思想史。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灵魂的对话,让我对生命的意义和宇宙的奥秘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它是一本能够滋养心灵的书,让我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敬畏与向往。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内心并没有立刻被巨大的期待所填满,甚至带着一丝对“天文史话”这种题材的普遍认知——或许会是枯燥的年代梳理和人物介绍。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我的预想就被彻底颠覆了。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富于情感的笔触,将那些沉寂在历史长河中的天文学发现,以全新的生命力呈现出来。这不像是在阅读一本教科书,更像是在聆听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些伟大的先贤们在同一个维度上呼吸、思考。书中的叙事方式极其流畅,仿佛一条蜿蜒的小溪,时而低吟浅唱,时而激流勇进,将那些复杂的概念巧妙地融入生动的情节之中。那些曾经让我望而却步的天文理论,在作者的笔下变得如同家常便饭般易于理解。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刻画,不仅仅是科学数据的罗列,更是那些发现背后的心路历程,那些无数个不眠之夜的思索,那些来自质疑和嘲讽的压力,以及最终冲破束缚的喜悦。这些细节赋予了历史人物更鲜活的形象,让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挣扎与伟大。整本书读下来,我感到自己不仅仅是知识的汲取者,更像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仿佛亲眼见证了人类是如何一步步从蒙昧走向开明,如何用智慧和勇气丈量着宇宙的边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