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唐代体育文化研究 | 作者 | 王赟馨 | 
| 定价 | 43.00元 | 出版社 |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4427641 | 出版日期 | 2018-01-01 | 
| 字数 | 页码 | 109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唐代体育文化研究/中国体育博士后文丛》主要内容包括引言,唐代体育的表现形式,唐代体育文化的结构体系,唐代体育文化的思想基础,唐代体育文化的特征,唐代体育文化的价值,参考文献,后记。 | 
| 作者简介 | |
| 王赟馨,女,1983年3月生,文学博士,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后,吉林体育学院讲师。2001年9月考入吉林师范大学,2005年获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同年到吉林体育学院工作至今;2006年9月和2008年9月,先后于吉林大学师从中国古代文学学者孟兆臣先生、沈文凡先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并于2012年12月取得文学博士学位。2013年7月,进入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池建教授,致力于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和体育与文学的研究。2014年9月-2015年7月,作为访问学者赴台湾师范大学学习交流;2016年8月-11月,参加吉林省青年业务干部和骨干教师教学法研修班,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习进修。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和体育文学,现已出版学术专著《唐代游艺与诗歌》,主持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古代游艺体育文化研究》,发表相关研究论文《唐代射猎文化刍议》《唐代射猎诗研究》等。 | 
| 目录 | |
| 引言 节 古代体育发生发展概述 第二节 中国古代体育的发展缘由 第三节 唐代体育开展的时代特征 章 唐代体育的表现形式 节 射猎 第二节 球戏 第三节 角抵与技巧 第四节 博弈 第五节 乐舞 第六节 宴会活动 第七节 斗鸡 第八节 童嬉 第九节 节俗活动 第二章 唐代体育文化的结构体系 节 唐代体育的物质文化 第二节 唐代体育的精神文化 第三节 唐代体育的制度文化 第四节 唐代体育的民俗文化 第五节 唐代体育的心态文化 第三章 唐代体育文化的思想基础 节 儒家思想的基础作用 第二节 佛道思想的推进作用 第四章 唐代体育文化的特征 节 军事体育与娱乐体育并重 第二节 唐代体育文化的开放融合性 第三节 唐代体育文化的创新性 第五章 唐代体育文化的价值 节 体育文化与唐人 第二节 体育文化与唐代社会 第三节 体育文化与唐代军事 第四节 唐代体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参考文献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唐代体育文化研究/中国体育博士后文丛》: 关于弹棋的起源,至少存在三种说法。一是仙家之戏,由东方朔进于汉武帝,《太平御览·工艺部》卷七五五“弹棋”条引《弹棋经序》日:“弹棋者,仙家之戏也。昔汉武帝平西域,得胡人善蹴鞠者,盖炫其便捷跳跃,帝好而为之,群臣不能谏。侍臣东方朔因以此艺进之,帝就舍蹴鞠,而上弹棋焉。”二是刘向为汉武帝所作,晋傅玄《弹棋赋序》日:“汉武帝好蹴鞠,刘向以为蹴鞠劳人体竭人力,非所宜,乃因其体而作弹棋以解之。”不过,刘向出生时汉武帝已薨十年,此说明显有误。三是曹魏时宫廷妆奁之戏,《弹棋经后序》日:“自后汉冲、质以后,此艺中绝,至献帝建安中,曹公执政,禁阑幽密,至于博弈之具,皆不得妄置于宫中,宫人因以金钗玉梳戏于妆奁之上,即取类于弹棋也。及魏文帝受禅,宫人所谓更习弹棋焉,当时朝臣名士无不争能,故帝与吴季量书日:‘弹棋,间设者也。’”其制难以确考。 从《弹棋经后序》的记载可以看出,汉冲帝、质帝以后,弹棋之艺中绝,曹操执掌政权,更是严厉禁止。到魏文帝时,弹棋才重新兴盛。 唐代,弹棋大兴,喜爱并精通弹棋的大有人在,还有名手大家,“唐顺宗在春官日,甚好之,时有吉逵、高武、崔同、杨同愿之徒,悉为名手,后有窦深、崔长孺、甄颙、独孤辽亦为亚焉,至于长庆之末,好事之家,犹见有局尚多解者。“《唐国史补》又载:“如弹棋之戏甚古,法虽设,鲜有为之,其工者,近有吉逵、高越首出焉。” 关于唐代弹棋的形式,《酉阳杂俎》有云:“今弹棋用棋二十四,以色别贵贱,棋绝后一豆。”弹棋二十四子,以颜分。柳宗元的《序棋》描述更为详细:“予病其确也,思所以休息之者,得木局,隆其中而规焉。其下方以直,置棋二十有四,贵者半,贱者半,贵者日”上“,贱者日‘下’,咸自至十二。下者二乃敌一,用朱墨以别焉。房于是取二毫,如其第书之。既而抵戏二人,则视其贱者而贱之,贵者而贵之。其使之击触也,必先贱者,不得已而使贵者,则皆栗焉惛焉,亦鲜克以中。其获也,得朱焉则若有余,得墨焉则若不足。”卢谕亦有《弹棋赋》:“观乎局之为状也,下方广以法地,上圆高以象天。起而能伏,危而不悬。四隅咸举,四达无偏。居中谓之丰腹,在末谓之缘边。棋之为数也,各一十二汇。其始布也,各以其类,乃分其位,环合相承,栉比为次。”由此两篇文章可以看出,弹棋棋盘中间隆起,下方上圆,象征天地,棋子二十四枚,双方各十二,分朱、墨二色,以击触的方式进行。 对其游戏形式,唐人诗歌中也有较为清晰的描写,韦应物《弹棋歌》:“园天方地局,二十四气子。刘生绝艺难对曹,客为歌其能,请从中央起。中央转斗破欲阑,零落势背谁能弹。此中举一得六七,旋风忽散霹雳疾。履机乘变安可当,置之死地翻取强。不见短兵反掌收已尽,唯有猛士守四方。四方又何难,横击且缘边。岂如昆明与碣石,一箭飞中隔远天。神安志惬动十全,满堂惊视谁得然。”这首诗描写了弹棋的形制,棋局上圆下方,法天地之象,二十四枚棋子如二十四节气。又如李颀《弹棋歌》:“崔侯善弹棋,巧妙尽于此。蓝田美玉清如砥,白黑相分十二子。联翩百中皆造微,魏文手巾不足比。缘边度陇未可嘉,鸟跛星悬危复斜。回飙转指速飞电,拂四取五旋风花。坐中齐声称绝艺,仙人六博何能继。一别常山道路遥,为余更作三五势。”以上两篇表现了弹棋者技巧之纯熟,技艺之高超,还可以看出一些弹法,或从中央隆起部分开始,或沿棋盘边缘直击,或从斜角弹出,全看棋盘中的棋子分布情况而定,技艺高超者可以一子击中对方六七子,指法快速有力,精妙绝伦。 到了宋代,弹棋之戏渐以失传,《梦溪笔谈》载:“弹棋今人罕为之,有谱一卷,盖唐人所为。其局方二尺,中心高,如覆盂;其巅为小壶,四角微隆起。”可见,弹棋在唐代很流行,当时还有专门的棋谱,宋时则罕有为之者。 …… | 
| 序言 | |
这次偶然在书店翻到这本《唐代体育文化研究》,书名就深深吸引了我。一直以来,我对唐朝的印象都停留在它的诗歌、绘画、以及繁华的长安城,对于那个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体育活动,了解得少之又少。拿到这本书,我怀着极大的好奇心,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开篇的介绍就让我惊喜,它没有直接陷入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文字,勾勒出了唐朝社会各个阶层参与体育活动的生动画面。从王公贵族在皇家猎苑中的矫健身姿,到市井百姓在街头巷尾的趣味游戏,再到军旅将士在营地里的体能训练,每一个场景都仿佛跃然纸上,让我身临其境。作者在分析这些体育活动时,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比如,关于马球的描写,我了解到它不仅仅是一项竞技运动,更是贵族之间社交、政治交流的重要平台,甚至会影响到外交关系。再比如,关于摔跤、蹴鞠的描述,更是让我看到了普通民众在娱乐中强身健体、抒发情感的方式。这本书让我对唐朝的认知有了全新的维度,原来那个辉煌的时代,不仅有文化艺术的繁盛,更有充满活力的全民体育热潮,这无疑是对历史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对于一个热爱历史,又对古代社会生活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唐代体育文化研究》简直是一场视觉和思想的盛宴。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却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将那些尘封在历史长河中的体育活动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书中关于“骑射”的论述,让我对唐朝军事实力的强盛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这项技能不仅仅是士兵的必备技能,更是贵族身份和荣耀的象征。作者详细介绍了骑射的训练方法、比赛规则,以及其在战争中的实际运用,让我对“边塞诗”中的英雄形象有了更深的体悟。同时,书中对“百戏”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那些集杂技、舞蹈、戏剧于一体的表演形式,展现了唐朝社会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和高超的技艺水平。我甚至能想象出,在节日庆典时,街头巷尾人声鼎沸,各种表演精彩纷呈,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欢乐的景象。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唐朝人不仅在物质生活上追求极致,在精神生活和身体素质上也同样有着高度的追求,这种全面发展的社会风貌,令人神往。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我知识的空白,让我对唐代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刻的认识。在阅读过程中,我最深的感受是,唐朝的体育文化并非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甚至宗教信仰都紧密相连。作者在探讨体育项目时,总能巧妙地将其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发展脉络、以及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唐三彩”中的体育题材的分析印象深刻,那些栩栩如生的陶俑,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当时体育活动最直观的见证,它们为我们揭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通过对这些艺术品的解读,我们可以窥见唐朝女性在体育活动中的活跃身影,这与我以往对古代女性的认知有着很大的不同。书中对“马球”的描写更是让我惊叹,这项运动在唐朝的普及程度和影响力,远超我的想象,它甚至成为了连接不同民族、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体育文化绝不仅仅是身体的锻炼,它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
评分这部《唐代体育文化研究》给我带来的最大启发,在于它让我认识到,体育不仅仅是现代社会才有的概念,它在古代,尤其是在唐朝,扮演着更为多元和重要的角色。作者并非只是简单地罗列各种体育项目,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项目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乐舞”与体育结合的分析,这种将艺术与运动巧妙融合的方式,展现了唐朝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书中对“投壶”等游戏化体育活动的描述,让我看到了古代人如何在娱乐中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也看到了他们对于礼仪和雅趣的重视。书中对于不同社会阶层参与体育活动的对比分析,也让我对唐朝的社会结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原来体育活动并非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贯穿于社会各个层面。这本书让我打破了对古代的某些刻板印象,看到了一个更加鲜活、更加充满活力的唐朝。它让我意识到,理解一个时代,不能仅仅停留在政治经济层面,更要深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甚至他们如何锻炼身体、如何娱乐消遣。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盛唐。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体育的学术著作,更是一幅描绘唐朝社会风貌的恢弘画卷。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将抽象的体育概念具象化,让我看到了唐朝人是如何将体育活动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信仰、乃至社会制度中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射礼”的深入剖析,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射箭技巧,而是包含了古代士人修身养性、礼仪教化等多重意义。想象一下,身着华服的年轻士子,在清晨的阳光下,屏息凝神,弓弦拉满,箭矢破空而出,精准命中靶心,这其中的仪式感和精神追求,在今天的社会已经很难寻觅了。此外,书中还涉及到了许多我闻所未闻的唐朝体育项目,例如“步打球”、“马球”等,这些项目在作者的细致考证和生动描述下,变得鲜活起来。我仿佛能听到马蹄声声,看到挥汗如雨的场景,感受到参与者们那种纯粹的快乐和竞争的激情。这本书打破了我过去对古代体育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它在唐朝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它不仅是娱乐,更是文化传承、身份象征、乃至政治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