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天气、气候、农业气象技术与应用 | 作者 | 马晓刚 |
| 定价 | 40.00元 | 出版社 |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38179033 | 出版日期 | 2013-03-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81Kg |
| 内容简介 | |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和自然环境条件差异较大;各种*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影响范围较广,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气象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气象工作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尤其是近年来,气象部门提供的超前、及时、准确的决策气象服务信息已成为部门指挥气象防灾减灾的重要依据。 |
| 作者简介 | |
| 马晓刚,1961年生,现任辽宁省阜新市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高校硕士研究生特聘导师。长期从事气象业务与科学研究工作。发表科技论文14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9篇。2008年获辽宁省科学技术二等奖、辽宁省气象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2012年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专著奖;2005年获辽宁省林业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2012年获阜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颂、二等奖工项;2009年获沈阳第三届全国冰雪论坛一等奖;2009年获国家软件著作权证书。参加了由中国气象局组织编写的《2008年年初中国南方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分析》一书;主持编制了《阜新干旱地方标准》;独立开发了阜新决策气象服务综合业务技术平台。2010年获辽宁省第七届科技工作者称号;2011年被辽宁省气象局命名为全省骨干气象服务人员。 |
| 目录 | |
| 1 重大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感到惊喜,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天气和气候的科普读物,更是一本关于农业未来发展的指南。我一直对农业生产背后的科学原理感到好奇,而这本书则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我带入了科学的世界。书中对于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的长期影响的分析,让我对全球农业面临的挑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者并非简单地陈述问题,而是深入剖析了气候变化如何通过改变降水模式、提高气温、增加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等方式,对农作物的产量、质量以及可持续性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书中对农业气象技术的详细介绍,也为应对这些挑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适应性农业”的论述,它强调了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改良作物品种、优化耕作技术等方式,来提高农业对气候变化的抵抗力。书中关于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的案例分析,更是让我看到了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巨大潜力,它能够帮助农民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减少浪费,提高产量,同时降低环境风险。这本书让我对农业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也让我看到了科学技术在保障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乎我的想象,它就像一位博学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进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我一直认为,理解天气和气候是认识我们所处星球的基础,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关于天空的变幻莫测,更是关于这些变幻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脚下的大地,尤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农业。作者用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解释了大气环流、洋流以及地形地貌如何共同作用,塑造了不同区域独特的气候特征。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分析,比如台风、飓风、干旱和洪涝,它不仅解释了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更详细地描绘了它们对农业造成的毁灭性打击,比如作物绝收、土壤流失、基础设施损毁等。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没有停留在问题的呈现,而是积极地探讨了应对策略。它详细介绍了农业气象技术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例如预警系统如何为农业生产提供宝贵的时间窗口,使得农民能够提前采取措施,减轻损失。书中对农作物选择、品种改良、耕作制度调整等方面的建议,也都紧密结合了气候变化的大背景,充满了前瞻性和实用性。作为一名对食物来源和可持续发展有关注的读者,我深感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有启发性,它让我看到了如何在变幻莫测的气候中,继续保障粮食安全,并推动农业向更 resilient(有韧性)的方向发展。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让我眼前一亮的存在!作为一名对自然科学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清晰、系统地解释“天气”、“气候”这些概念,并进一步阐述它们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业的联系的书籍。这本书的题目就牢牢抓住了我的目光,它承诺了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的全面覆盖,这正是我所期待的。翻开书页,我立刻被它严谨又不失生动的叙述风格所吸引。作者并非照本宣科,而是通过大量生动有趣的案例,将抽象的气象原理具象化。比如,在解释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时,作者不仅详细描述了其成因和传播机制,还用大量篇幅讲述了不同地区因此而受到的农业冲击,从南美洲的渔业减产,到东南亚的干旱,再到北美的极端天气,这些鲜活的例子让我深刻体会到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特别是对依赖自然的农业生产的巨大影响。书中关于农业气象技术的阐述更是让我受益匪浅。我之前对“精准农业”的概念只停留在模糊的认识,但这本书通过对传感器技术、遥感技术、大数据分析等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让我看到了科技如何赋能农业,如何通过精细化的气象监测和预测,帮助农民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比如如何选择最佳播种和收获时机,如何科学施肥灌溉,如何有效应对病虫害的发生等等。这些内容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是能够直接指导生产实践的宝贵经验,让我对未来的农业发展充满了信心。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天气”和“气候”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过去,我可能只是将天气视为每天出门是否需要带伞的参考,而气候则是遥远的概念。但这本书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它们与我们最基本的需求——食物,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农业背后科学原理的认知之门。书中关于不同气候带的农作物适应性的探讨,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地方适合种植水稻,而有些地方则更适合畜牧。它详细阐述了光照、温度、降水等气象要素对作物生长发育的直接影响,以及土壤湿度、风速等间接因素的作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农业气象服务”的介绍印象深刻。它不再是冷冰冰的数字和图表,而是真正能够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的“贴心管家”。比如,如何通过气象预报来指导灌溉和施肥,如何利用模型预测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如何通过卫星遥感技术监测作物长势和土壤墒情。这些技术的应用,让我想象到了一个充满智慧和效率的现代农业场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看似普通的天气现象背后,蕴含着如此复杂的科学规律,而这些规律对于保障我们的餐桌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发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仅是关于天气和气候的知识,更是关于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思考。作为一名对环境问题比较关注的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连接宏观气候变化与微观农业生产的书籍,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采用过于学究气的语言,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形象的方式,解释了天气和气候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影响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农业。书中对不同地区气候特点与适宜农作物之间关系的详细阐述,让我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农业气象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展现,比如如何利用气象信息来指导农事活动,如何通过监测预警来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科学技术在保障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收益方面的巨大作用。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传递了一种积极的信号:即使面对复杂多变的气候,人类也并非束手无策。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顺应自然,并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本书让我对未来的农业充满了希望,也让我认识到,天气和气候并非仅仅是自然现象,更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