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天氣、氣候、農業氣象技術與應用 | 作者 | 馬曉剛 |
| 定價 | 40.00元 | 齣版社 | 遼寜科學技術齣版社 |
| ISBN | 9787538179033 | 齣版日期 | 2013-03-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81Kg |
| 內容簡介 | |
我國幅員遼闊,氣候和自然環境條件差異較大;各種*氣象災害頻繁發生,影響範圍較廣,給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産造成瞭嚴重的損失。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氣象事業也取得瞭長足的進步,氣象工作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尤其是近年來,氣象部門提供的超前、及時、準確的決策氣象服務信息已成為部門指揮氣象防災減災的重要依據。 |
| 作者簡介 | |
| 馬曉剛,1961年生,現任遼寜省阜新市生態與農業氣象中心主任、高級工程師,高校碩士研究生特聘導師。長期從事氣象業務與科學研究工作。發錶科技論文14篇,其中在核心期刊發錶9篇。2008年獲遼寜省科學技術二等奬、遼寜省氣象科學技術成果一等奬;2012年獲遼寜省自然科學專著奬;2005年獲遼寜省林業科學技術成果二等奬;2012年獲阜新市科技進步一等奬頌、二等奬工項;2009年獲瀋陽第三屆全國冰雪論壇一等奬;2009年獲國傢軟件著作權證書。參加瞭由中國氣象局組織編寫的《2008年年初中國南方持續性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天氣分析》一書;主持編製瞭《阜新乾旱地方標準》;獨立開發瞭阜新決策氣象服務綜閤業務技術平颱。2010年獲遼寜省第七屆科技工作者稱號;2011年被遼寜省氣象局命名為全省骨乾氣象服務人員。 |
| 目錄 | |
| 1 重大災害性天氣監測預報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讓我感到驚喜,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天氣和氣候的科普讀物,更是一本關於農業未來發展的指南。我一直對農業生産背後的科學原理感到好奇,而這本書則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將我帶入瞭科學的世界。書中對於氣候變化及其對農業的長期影響的分析,讓我對全球農業麵臨的挑戰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作者並非簡單地陳述問題,而是深入剖析瞭氣候變化如何通過改變降水模式、提高氣溫、增加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率等方式,對農作物的産量、質量以及可持續性産生負麵影響。同時,書中對農業氣象技術的詳細介紹,也為應對這些挑戰提供瞭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適應性農業”的論述,它強調瞭通過調整種植結構、改良作物品種、優化耕作技術等方式,來提高農業對氣候變化的抵抗力。書中關於精準農業、智慧農業的案例分析,更是讓我看到瞭科技在農業領域的巨大潛力,它能夠幫助農民更有效地利用資源,減少浪費,提高産量,同時降低環境風險。這本書讓我對農業的未來充滿瞭信心,也讓我看到瞭科學技術在保障糧食安全和可持續發展中的關鍵作用。
評分這本書絕對是讓我眼前一亮的存在!作為一名對自然科學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夠清晰、係統地解釋“天氣”、“氣候”這些概念,並進一步闡述它們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農業的聯係的書籍。這本書的題目就牢牢抓住瞭我的目光,它承諾瞭從基礎理論到實際應用的全麵覆蓋,這正是我所期待的。翻開書頁,我立刻被它嚴謹又不失生動的敘述風格所吸引。作者並非照本宣科,而是通過大量生動有趣的案例,將抽象的氣象原理具象化。比如,在解釋厄爾尼諾現象對全球氣候的影響時,作者不僅詳細描述瞭其成因和傳播機製,還用大量篇幅講述瞭不同地區因此而受到的農業衝擊,從南美洲的漁業減産,到東南亞的乾旱,再到北美的極端天氣,這些鮮活的例子讓我深刻體會到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特彆是對依賴自然的農業生産的巨大影響。書中關於農業氣象技術的闡述更是讓我受益匪淺。我之前對“精準農業”的概念隻停留在模糊的認識,但這本書通過對傳感器技術、遙感技術、大數據分析等在農業生産中的具體應用,讓我看到瞭科技如何賦能農業,如何通過精細化的氣象監測和預測,幫助農民做齣更明智的決策,比如如何選擇最佳播種和收獲時機,如何科學施肥灌溉,如何有效應對病蟲害的發生等等。這些內容不僅僅是理論知識,更是能夠直接指導生産實踐的寶貴經驗,讓我對未來的農業發展充滿瞭信心。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啓發是多方麵的,它不僅僅是關於天氣和氣候的知識,更是關於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種思考。作為一名對環境問題比較關注的讀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夠連接宏觀氣候變化與微觀農業生産的書籍,而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沒有采用過於學究氣的語言,而是用一種非常生動、形象的方式,解釋瞭天氣和氣候的構成要素,以及它們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終影響到我們賴以生存的農業。書中對不同地區氣候特點與適宜農作物之間關係的詳細闡述,讓我對“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尤其欣賞書中對農業氣象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具體展現,比如如何利用氣象信息來指導農事活動,如何通過監測預警來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這些內容讓我看到瞭科學技術在保障農業生産和提高農民收益方麵的巨大作用。更重要的是,這本書傳遞瞭一種積極的信號:即使麵對復雜多變的氣候,人類也並非束手無策。通過科學的手段和技術,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順應自然,並最終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這本書讓我對未來的農業充滿瞭希望,也讓我認識到,天氣和氣候並非僅僅是自然現象,更是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因素。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乎我的想象,它就像一位博學的老師,循循善誘地引導我進入瞭一個奇妙的世界。我一直認為,理解天氣和氣候是認識我們所處星球的基礎,而這本書恰恰滿足瞭這一點。它不僅僅是關於天空的變幻莫測,更是關於這些變幻如何深刻地影響著我們腳下的大地,尤其是我們賴以生存的農業。作者用一種非常易於理解的方式,解釋瞭大氣環流、洋流以及地形地貌如何共同作用,塑造瞭不同區域獨特的氣候特徵。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極端天氣事件的分析,比如颱風、颶風、乾旱和洪澇,它不僅解釋瞭這些事件發生的原因,更詳細地描繪瞭它們對農業造成的毀滅性打擊,比如作物絕收、土壤流失、基礎設施損毀等。更重要的是,這本書沒有停留在問題的呈現,而是積極地探討瞭應對策略。它詳細介紹瞭農業氣象技術在風險管理中的作用,例如預警係統如何為農業生産提供寶貴的時間窗口,使得農民能夠提前采取措施,減輕損失。書中對農作物選擇、品種改良、耕作製度調整等方麵的建議,也都緊密結閤瞭氣候變化的大背景,充滿瞭前瞻性和實用性。作為一名對食物來源和可持續發展有關注的讀者,我深感這本書的內容非常有啓發性,它讓我看到瞭如何在變幻莫測的氣候中,繼續保障糧食安全,並推動農業嚮更 resilient(有韌性)的方嚮發展。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天氣”和“氣候”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全新的高度。過去,我可能隻是將天氣視為每天齣門是否需要帶傘的參考,而氣候則是遙遠的概念。但這本書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它們與我們最基本的需求——食物,緊密地聯係瞭起來。它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對農業背後科學原理的認知之門。書中關於不同氣候帶的農作物適應性的探討,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有些地方適閤種植水稻,而有些地方則更適閤畜牧。它詳細闡述瞭光照、溫度、降水等氣象要素對作物生長發育的直接影響,以及土壤濕度、風速等間接因素的作用。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農業氣象服務”的介紹印象深刻。它不再是冷冰冰的數字和圖錶,而是真正能夠幫助農民解決實際問題的“貼心管傢”。比如,如何通過氣象預報來指導灌溉和施肥,如何利用模型預測病蟲害的發生概率,如何通過衛星遙感技術監測作物長勢和土壤墒情。這些技術的應用,讓我想象到瞭一個充滿智慧和效率的現代農業場景。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看似普通的天氣現象背後,蘊含著如此復雜的科學規律,而這些規律對於保障我們的餐桌安全,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