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万年历 第二版 9787518606146

跨世纪万年历 第二版 978751860614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靳一石 著
图书标签:
  • 万年历
  • 日历
  • 时间
  • 工具书
  • 参考书
  • 历法
  • 中华文化
  • 传统文化
  • 科普
  • 实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泰源博文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金盾出版社
ISBN:9787518606146
商品编码:2983616944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跨世纪万年历 第二版

定价:30.00元

作者:靳一石

出版社:金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2-01

ISBN:9787518606146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跨世纪万年历(第2版)》自2000年出版至今已4次印刷,总印数达19万册以上,成为同类书中发行量大的图书。本次修订,新增了历法知识,民俗文化,全国性及国际性重要节日、纪念日,常用特种服务电话,法定计量单位和非法定计量单位的对照表和换算表等内容。书中既有历法知识,又有民俗文化,还有人们日常生活经常用到的一些知识。
  本书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为一体,内容丰富,科学实用,简明易懂,查阅方便,适合个人、家庭、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使用。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时空之锚:跨越世纪的文明回响 图书信息: 书名: 时空之锚:跨越世纪的文明回响 ISBN: 978-7-5398-1024-7 (示例,非原书ISBN) 页数: 约580页 装帧: 精装,附赠时间轴图谱 --- 内容提要 《时空之锚:跨越世纪的文明回响》并非一本单纯的历史编年史,它是一次对人类文明关键转折点的深度哲学思辨与文化地理学的交织探索。本书以“时间锚点”为核心概念,精心选取了自公元1000年至今,在人类社会结构、科学认知、艺术表达和精神信仰领域产生颠覆性影响的若干重要年份。作者摒弃了线性叙事的一般史书窠臼,转而采用一种“切片式”的深度剖析方法,聚焦于历史深处那些不易察觉的、却决定了后世走向的细微脉络。 全书结构分为“奠基之年”、“裂变之纪”和“未来之影”三大部分,共计二十个独立章节。每一章节都围绕一个特定的历史“锚点”展开,试图回答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那个特定的时刻,人类社会在何种程度上理解了自身所处的宇宙,以及这种理解如何塑造了随后的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发展轨迹。 第一部分:奠基之年(公元1000年 – 1650年) 本部分聚焦于中世纪晚期到文艺复兴初期,人类世界观剧烈重塑的时期。它探讨了地理大发现背景下,知识边界的扩张与欧洲中心论的萌芽。 关键章节解析: 1. “手抄本的黄昏与印刷术的黎明”(约1455年): 本章深入探讨古腾堡革命对知识获取权力的重构。重点分析了文字传播速度的几何级增长如何冲击了教会和贵族的知识垄断,以及早期印刷品中隐藏的政治敏感信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大众心智的形成。这不是简单地介绍活字技术,而是分析其作为一种“信息瘟疫”对社会结构产生的不可逆的腐蚀与重塑作用。 2. “经纬网下的世界重绘”(约1507年): 聚焦于马丁·瓦尔德泽米勒的《世界地图》的问世。此地图首次将“美洲”标注为一个独立大陆,象征着人类对地球形态认知的根本性改变。本书侧重于探讨这种地图学的进步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政治战略、贸易路线的规划,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优越感的建立——即人类如何开始用几何坐标而非神话来定义“远方”。 3. “地心说的最后挽歌”(约1609年): 伽利略首次将望远镜对准星空,开启了观察的革命。本章详尽分析了望远镜技术对“天上”概念的去神圣化过程。它不仅涉及天文学的计算,更深入探讨了教会与科学界在“可见性”与“信仰体系”之间的深刻矛盾,以及知识分子如何开始学习在公开的观察与私下的思想之间建立保护性屏障。 第二部分:裂变之纪(公元1789年 – 1945年) 本部分关注工业革命的全面展开与两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下,人类社会系统性的崩溃与重建。重点在于技术理性如何与政治狂热相互作用,催生出前所未有的集体动员能力和破坏力。 关键章节解析: 4. “蒸汽的脉搏与劳动的异化”(约1848年): 本章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的年份为坐标,并非仅仅讨论经济理论。它侧重于分析工业化进程中,时间感知的变化——从季节性、自然性的工作节奏,被迫转变为工厂流水线上的“秒表时间”。这种时间异化如何导致了现代意义上“阶级意识”的诞生,以及对“效率”的狂热追求如何成为现代社会的集体无意识。 5. “看不见的波动与物质的边界”(约1905年): 围绕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展开。本书的独特视角在于,它将物理学的革命视为对日常经验的深刻挑战。当时间不再是绝对的背景,而是与速度和引力交织的变量时,社会对“确定性”的信仰开始动摇。本章细致描绘了物理学界如何谨慎地处理这一概念,以及这一概念如何渗透到后来的哲学思潮中。 6. “大众传播的算法初探”(约1929年): 经济大萧条时期,广播和电影作为早期大众传播媒介的威力初显。本章分析了“信息茧房”和“情绪动员”的早期模型,探讨了大规模、即时性的信息投送如何被用于巩固或颠覆政治权力,以及宣传在塑造“民族历史”叙事中的核心地位。 第三部分:未来之影(公元1969年至今) 最后一部分审视了冷战后的信息爆炸时代,人类开始面对自身创造的“超复杂系统”——全球化、数字化生存以及环境危机。 关键章节解析: 7. “比特与原子的交汇点”(约1989年): 柏林墙的倒塌与万维网的初步商业化并行不悖。本书探讨了象征意义上的“铁幕”落下,与技术上信息自由流动潜力的同时迸发,两者如何共同预示了一个全球互联的新纪元。它分析了信息流动速度超越政治控制速度时,主权国家的传统边界如何被侵蚀。 8. “算法的迷宫与自我认知”(当代): 最后一个章节是开放式的探讨,关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如何开始“记录”和“预测”人类的行为。它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当我们的选择越来越被工具预先计算和推荐时,我们对“自由意志”的传统理解是否需要进行根本性的修正?本书试图超越对技术的简单赞美或恐惧,而是探讨人类心智在面对日益精密的数字化镜像时所产生的存在主义焦虑。 --- 独特价值与阅读体验 《时空之锚》的价值在于其方法论的创新。它拒绝将历史视为一个不可避免的前进过程,而是将其视为一系列被人类集体意识选择和定义的关键节点。 深度分析: 本书不提供简单的知识点回顾,而是深入挖掘特定历史时刻中,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和普通民众在面对“未知”时所展现的认知框架和行为模式。它探讨了知识传播的延迟效应,即一项重大的科学发现或政治变革,其对社会生活产生实质性影响,往往需要数十年乃至数百年时间,这本书正是试图追踪这些“时间差”。 跨学科视野: 结构上,本书融合了历史学、社会学、哲学、科学史和传播学。例如,在讨论文艺复兴时,它会同时分析透视法在绘画中的应用、银行业务中复利概念的形成,以及航海术对“无限”空间的感知,将这些看似无关的进步视为同一认知革命的侧面反射。 沉浸式阅读: 每一章都以一个详细的场景描述开始,将读者瞬间带回那个“锚点之年”的现场感,随后引导读者进行严谨的思辨。全书文字凝练,富有节奏感,旨在激发读者对时间、进步和人类选择的深刻反思,而非提供标准化的历史教科书信息。它要求读者放慢阅读速度,跟随作者的思辨轨迹,去触摸那些构成我们现代世界的无形结构。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帮助我梳理复杂信息、并且具有一定工具性价值的书籍情有独钟。尤其是在面对浩瀚的历史长河时,我常常感到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不知道如何去构建一个清晰的时间框架。这本书的名字《跨世纪万年历 第二版》恰好击中了我的这一点。我猜想,它应该提供了一个非常详尽、并且可以跨越很长历史时期的参照系。我很好奇,它在“跨世纪”和“万年”的尺度上,会以怎样的方式来组织信息。是按照朝代顺序,还是按照重大事件的发生顺序?又或者,它会提供某种图表或者索引,方便读者快速查找某个特定的时间段或者事件。我想象着,也许它里面会包含一些关于古代历法、重要历史事件的年代对照,甚至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时间轴。这种实用的参考价值,对于我这样想要更系统地理解历史的人来说,无疑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评分

这本书的 ISBN 号码(9787518606146)引起了我的注意,这通常意味着它是一本经过正式出版和管理的图书。作为一个对历史和时间学偶尔会产生一些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总是在寻找一些能够拓展我视野的书籍。看到“跨世纪万年历”这个名字,我第一反应是它可能提供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时间视角。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不只是简单地罗列日期,而是会以一种更有深度的方式来探讨时间的概念。比如,它可能会涉及到不同文化、不同时代对“年”的定义和计算方式,以及这些方式是如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演变的。也许,它还会包含一些关于长周期事件的记录,比如地质变迁、天文现象,甚至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我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人类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时间体系的,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伟大的智慧和努力。

评分

我对历史总是充满好奇,尤其是一些宏大的时间体系和它们如何影响人类文明的进程。当我看到这本《跨世纪万年历 第二版》时,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各种关于纪年、历法、以及它们背后蕴含的哲学思考。我非常好奇它究竟是如何“跨世纪”和“万年”的,这其中必然涉及到对历史长河中各种时间节点的梳理和呈现。也许它会涉及一些天文学、古代数学甚至是神话传说中关于时间的概念,并将这些看似零散的知识点巧妙地串联起来。我一直觉得,了解历史上的时间测量和划分方式,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明在宇宙和时间面前的认知差异,以及他们如何试图去理解和掌控这种抽象的概念。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探索的意味,仿佛在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段跨越时空的旅程。我很想知道,它会以怎样的方式来呈现这些信息,是严谨的学术考据,还是更具人文关怀的解读?

评分

平时我对历史的兴趣比较分散,不太系统,经常会想,某个事件发生的时候,大概是哪个朝代,或者距离现在有多久。对于那些跨越很长年限的重大历史事件,比如文明的兴衰、技术的革新,更是缺乏一个整体的认知框架。所以,当我在书店里看到《跨世纪万年历 第二版》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本书会不会能帮助我解决这个问题。我猜想,它可能提供了一个非常宏大的时间坐标系,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之间的距离和联系。也许,它会以一种非常清晰的方式,展示出从古至今,人类在不同领域的重要发展节点。我希望它能帮助我建立起一个更扎实的“时间感”,不再觉得历史是零散的片段,而是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这种能够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视角,是我非常期待从这本书中获得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没有太多花哨的图饰,这反而让我觉得它更加沉稳和专业。拿到手里,纸张的触感也很好,厚实而不失柔韧,闻起来有淡淡的油墨香,这是很多现代图书所不具备的,让人联想到当年那些厚重的工具书。我一直对时间的概念,特别是长远的时间跨度,有着一种莫名的着迷。总觉得,当我们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回溯,或是眺望遥远的未来时,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当下的意义。这本书的标题——“跨世纪万年历”,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兴趣点。它不像一般的日历那样只关注当下或近期的信息,而是将时间的概念拓展到了一个宏大的尺度。我猜想,它可能提供了一种看待时间的方式,一种可以将我们的生活片段置于更广阔历史背景下的视角。或许,它包含了一些关于重大历史事件的参照,又或许,它能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时代人们的时间观念是如何变化的。这种宏大叙事的引入,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带给我一些不一样的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