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卷)
定价:68.00元
作者:陈小蓉,谢翔,王艳琼
出版社: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42343468
字数:
页码:22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卷)》精选藤县狮舞、田阳壮族狮舞、宾阳炮龙节等国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信都龙舟节、侗族花炮节、桂林龙舟习俗、板凳龙、壮族打扁担、瑶族香龙舞、李家拳及南蛇过垌、十八路茬武术、州飒功夫、白裤瑶打陀螺、隆林彝族打磨秋、壮族踩风车等自治区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述、历史沿革、器械道具、基本内容、传承发展等方面逐项展开介绍,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知晓广西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承与保护贡献一分力量。
目录
章 田阳壮族狮舞
第二章 藤县狮舞
第三章 宾阳炮龙节
第四章 壮族打扁担
第五章 板凳龙
第六章 侗族花炮节
第七章 桂林龙舟习俗
第八章 瑶族香龙舞
第九章 信都龙舟节
第十章 李家拳及南蛇过垌
第十一章 州珮功夫
第十二章 十八路莊武术
第十三章 白裤瑶打陀螺
第十四章 隆林彝族打磨秋
第十五章 壮族踩风车
作者介绍
陈小蓉,二级教授,1992年4月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是我国培养的首位体育女博士。现任深圳大学体育文化研究所所长、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共体育组副组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主任出版专著8部,主编教材12部,发表论文50余篇承担和参与国家课题9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2013年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研究》首席专家。
谢翔,教授,现任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分会委员、广西高校体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编著、主编、副主编各种论著、教材12本;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研究项目10余项、
王艳琼,副教授,1998年7月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现任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先后主持省哲社、教育厅等课题7项,参加国家课题项和其他各种课题5项;以首作者公开发表核心论文10余篇。
文摘
序言
章 田阳壮族狮舞
第二章 藤县狮舞
第三章 宾阳炮龙节
第四章 壮族打扁担
第五章 板凳龙
第六章 侗族花炮节
第七章 桂林龙舟习俗
第八章 瑶族香龙舞
第九章 信都龙舟节
第十章 李家拳及南蛇过垌
第十一章 州珮功夫
第十二章 十八路莊武术
第十三章 白裤瑶打陀螺
第十四章 隆林彝族打磨秋
第十五章 壮族踩风车
我通常对历史类的书籍不太感冒,总觉得有些年代久远,离我们的生活太远,缺乏吸引力。但是,当我偶然翻阅到《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卷)》这本书时,我的想法被彻底改变了。这本书所讲述的内容,虽然源远流长,却以一种非常鲜活、贴近现实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它没有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案例,讲述了广西地区人民在体育方面的独特创造和传承。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瑶族“爬坡赛”的描写印象深刻,那不仅仅是一场体力上的较量,更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意志、庆祝丰收的传统活动。书中的图片质量非常高,那些记录着人们在山间、水边进行各项体育活动的场景,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让我仿佛亲眼目睹了那些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运动。我发现,原来体育并非现代社会的专属,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早已深深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情感的寄托。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广西人民的智慧和坚韧,也让我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评分最近在书店里被一本封面设计颇具古韵的书吸引住了,书名是《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卷)》,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翻看目录和部分插图,就让我对即将开启的探索之旅充满了期待。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怀有深厚的情感,尤其是那些与体育相关的、代代相传的宝贵遗产。广西,一个拥有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独特区域,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必然蕴含着丰富的故事和独特的魅力。我非常好奇,在这本书中,那些曾经在山间田野、在节日庆典中挥洒汗水的古老技艺,那些充满智慧和勇气的民间体育活动,将会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是那些激烈的摔跤比赛,还是充满力量的民族歌舞融合?亦或是那些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狩猎和捕鱼技巧?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带领我穿越时空,亲历那些淳朴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场景。书中的图片,想必会将那些鲜活的瞬间定格,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消失或濒临消失的民间体育风貌。我对这本书的出版感到非常高兴,它填补了我在这一领域知识的空白,也为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我期待着在字里行间,感受广西人民对体育的热爱,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评分作为一名对民族文化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那些代代相传的传统技艺和习俗抱有浓厚的兴趣。《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卷)》这本书,可以说完美地满足了我的这份好奇心。它没有给我一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距离感,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生动的方式,向我展示了广西地区丰富多彩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舞狮”的篇章,它不仅仅是春节时常见的表演,更是广西许多地区特有的、充满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书中详细描述了不同民族在舞狮方面的风格差异,以及狮子道具的制作工艺、表演动作的含义,甚至还探讨了舞狮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的社会功能。我仿佛看到了那些舞动着“狮子”的艺人们,他们用精湛的技艺和饱满的热情,将生动的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也传递着吉祥和祝福。这本书让我觉得,体育并非只是单纯的竞技,它早已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了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文化的传承。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阅读下去,去发现更多隐藏在广西这片土地上的宝贵文化财富。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我简直被深深地震撼了!我原本以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会是比较枯燥的概念性描述,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是冰冷的学术论文,而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将广西这片土地上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徐徐展开。我特别被其中关于“独竹漂”的部分所吸引,那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人与自然巧妙结合的艺术。想象一下,一个人赤脚站在一根细长的竹竿上,在湍急的河流中穿梭自如,这需要何等的平衡感、技巧和胆识!书中的文字描述得非常细致,从竹子的选择、加工,到身体的姿态、划水的节奏,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采访这些民间艺人时的那种虔诚和敬意。还有那些描绘壮族“抛绣球”的章节,那不仅仅是简单的投掷游戏,更是青年男女表达爱慕、增进感情的传统仪式,其中蕴含的社会习俗和文化意义,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吸引人,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读起来引人入胜,仿佛置身其中,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泥土芬芳,听到热闹的鼓点和欢笑声。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地方,在于它对细节的挖掘和呈现。作者似乎对广西的民间体育有着近乎痴迷的热情,每一个被记录的项目,都经过了细致入微的调查和研究。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射弩”这项运动的描述,它不仅仅是一种狩猎技能的演变,更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色彩和竞技的意味。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民族在射弩方面的特色,以及相关的祭祀仪式和比赛规则,让我对这项古老的技艺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能想象到,在过去,当人们弯弓搭箭,瞄准目标的那一刻,眼神中充满了专注和力量,那是一种与自然的对话,也是对生存的挑战。另外,关于苗族“芦笙舞”的描述也让我颇感兴趣。虽然我一直知道芦笙舞是苗族的特色,但书中将其与体育运动联系起来,从身体的协调性、力量的运用、以及节奏感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让我看到了这种舞蹈背后蕴含的体育精神。这本书的语言也很有特色,既有朴实的地方色彩,又不失学术的严谨,读起来让人既感到亲切,又能获得知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