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海卷)
定价:58.00元
作者:曹娅丽,陈小蓉
出版社:甘肃教育出版社,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42343451
字数:
页码:20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海卷)》为系统介绍青海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著作。书稿选择被收录到国家和省级名录中的青海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介绍,内容包括该项目所处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项目概况、历史沿革、器械服装、表现形式、传承与发展、文化内涵和流变等。每个项目除介绍性文字外,还配有若干幅图片。为保证书稿质量,所有资料均采用手资料,文字内容均通过实地采访获得,所有图片在传承地实景拍摄。
目录
章 乐都南山射箭
第二章 玉树赛马会
第三章 土族轮子秋
第四章 藏族棋艺
第五章 湟中县却西德哇村古老游戏
第六章 威远镇(三一月二)擂台庙会
第七章 青海大有山民间传统武术
第八章 西宁八门拳(岳氏连拳》
第九章 青海蒙古达罗牌
第十章 藏族夹棋
第十一章 乐都洪水火龙舞
第十二章 乐都北山跑马
第十三章 新安狮子舞
第十四章 热贡马术
作者介绍
陈小蓉,二级教授,1992年4月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是我国培养的首位体育女博士。现任深圳大学体育文化研究所所长、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共体育组副组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主任。出版专著8部,主编教材12部,发表论文50余篇。承担和参与国家课题9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2013年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研究》首席专家。
曹娅丽,三级教授,1985年毕业于青海民族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原青海民族大学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现为南京旅游职业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所所长。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5项。出版专著8部,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获文化部第二届文化艺术科学成果三等奖。
文摘
序言
章 乐都南山射箭
第二章 玉树赛马会
第三章 土族轮子秋
第四章 藏族棋艺
第五章 湟中县却西德哇村古老游戏
第六章 威远镇(三一月二)擂台庙会
第七章 青海大有山民间传统武术
第八章 西宁八门拳(岳氏连拳》
第九章 青海蒙古达罗牌
第十章 藏族夹棋
第十一章 乐都洪水火龙舞
第十二章 乐都北山跑马
第十三章 新安狮子舞
第十四章 热贡马术
在看到《(正版) 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海卷) 9787542343451》这个书名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幅画面:在高原的蓝天下,牧民们奔跑、跳跃、挥洒汗水,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朴实而坚毅的笑容。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将“体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两个概念进行了深度融合,而且聚焦于充满神秘色彩的青海。我一直觉得,体育不仅仅是竞技和娱乐,更是一种文化载体,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习俗和历史。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代表着那些代代相传、活生生的文化记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青海人民独特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的绝佳窗口。我期待书中能呈现一些我从未听说过的、充满地方特色的体育项目,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比如它们是如何与当地的节庆、宗教、生产生活相结合的,又是如何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的。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是《(正版) 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海卷) 9787542343451》,我拿到手后,翻了几页,虽然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从目前的初步印象来看,它给我的感觉相当厚重。首先,这个书名就非常有吸引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体育”这两个概念巧妙地结合起来,再加上“青海卷”,立刻勾起了我对这片高原神秘土地上独特体育文化的想象。我一直对那些代代相传、蕴含着历史智慧和民族精神的传统技艺和活动很感兴趣,而体育作为一种人类最古老、最普遍的活动形式,其非遗化的进程更是引人入胜。这本书似乎正是一次深入探寻,它承诺将带我们走进青海,去发现那些可能已经被现代化浪潮冲刷得有些模糊,但却依然顽强存在的体育瑰宝。装帧设计也很有质感,纸张厚实,印刷清晰,细节之处体现出出版方的用心,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相信它会是一次充实且有意义的精神旅程。
评分拿到这本《(正版) 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海卷) 9787542343451》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一下,虽然只是浅尝辄止,但书中的分量和信息密度已经让我印象深刻。我特别留意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体育”这两个关键词的结合,这让我对内容充满了好奇。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非遗可能更多地集中在戏曲、手工艺等领域,而将体育也纳入非遗的范畴,并进行深入挖掘,这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尤其加上“青海卷”,这说明这本书并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有明确的地域指向,这让我更加期待它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我猜想书中会涉及一些非常古老、可能已经濒临失传的体育项目,以及它们如何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得以保留。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抢救和传承,它承载着宝贵的民族记忆和文化基因。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正版) 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海卷) 9787542343451》让我瞬间产生了一种想要探索的冲动。我一直认为,每一个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像是一颗颗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珠,而体育作为其中一种形式,往往蕴含着最朴素、最直接的人文精神。青海,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总给人一种纯净、原始的感觉,我很难想象在那样的环境中,人们是如何通过体育来表达情感、凝聚力量、传承文化的。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能够窥见那隐藏在高原风雪之下的体育脉搏。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一些独特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项目,或许是与牧民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骑马技巧、射箭比赛,又或者是与宗教祭祀相结合的独特表演形式。我更希望这本书能不仅仅停留在介绍层面,而是能深入挖掘这些体育活动背后的文化内涵,比如它如何反映当地人民的价值观、生活哲学,以及在社会变迁中是如何被一代代守护下来的。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第一反应就是它一定比我想象的要更具研究价值。从书名上就能看出,这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图册或者故事集,而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一个学术性很强的概念与“体育”这一充满活力的领域相结合,并且聚焦于“青海卷”,这就意味着内容会非常具体和深入。我猜想书中会详细介绍青海地区独特的民族体育项目,比如一些与当地游牧生活、宗教信仰、节庆习俗紧密相关的体育活动。它们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演变,又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和保护的?书中会不会包含一些历史文献的梳理,或者对一些老艺人、传承人的口述访谈?我特别期待能够了解到一些我闻所未闻的体育形式,以及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渊源。这本书的出现,对于弥补国内在这方面研究的空白,或者说是进一步深化大众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