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音乐欣赏讲话(下) |
| 作者/主编: | 钱仁康 |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805530871 |
| 出版年份: | 1984年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368页 |
| 开本: | 1/32 |
| 图书定价: | 28.00元 |
| 实际重量: | 281 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音乐欣赏讲话(下)》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音乐欣赏讲话(下)》以体裁为纲,介绍了弦乐器、木管乐器、钢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乐队的乐队曲、奏鸣曲(上)、奏鸣曲(下)、室内乐、序曲、交响曲(上)、交响曲(中)等,各种题材、各种风格和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阅读此书,可扩大艺术视野,提高自己的音乐欣赏水平。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这本书在处理一些相对晦涩的理论概念时,采用了非常具象化的比喻,这一点对于自学的人来说简直是救星。我记得有一章讲到奏鸣曲式的呈示部、发展部和再现部,我之前在其他资料上看到这些名词就头疼,觉得太死板了。但这本书里,作者用生活中的情景来类比,把“呈示部”比作“相遇与主题的介绍”,“发展部”则是“冲突、争论与探索”,而“再现部”则是“回归与最终的解决”。这种解读方式,瞬间就把抽象的音乐结构拉到了日常经验的层面,理解起来就顺畅多了。而且,它对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也有独到的描述,比如管弦乐队里木管乐器如何像“色彩画家”一样为画面增添层次感,或者铜管乐器如何担当起“庄严的宣告者”。这些细致入微的描述,让我在听交响乐的时候,不再是听到一团模糊的声响,而是能清晰地分辨出不同声部的对话和互动。可以说,它极大地提升了我对音乐细节的敏感度,让我从一个被动的听众,慢慢转变成一个主动的聆听者,这种体验的升级,是任何快速入门指南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对于我这种对音乐史脉络不太熟悉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真的体现了出版方和作者的用心。它没有采取简单的年代罗列,而是将音乐风格的演变与当时的社会思潮、哲学思想紧密结合起来。比如,谈到古典主义时期的清晰与平衡,作者会联系到启蒙运动对理性与秩序的推崇;讲到后期浪漫主义的个人英雄主义和宏大叙事,又能和工业革命后的社会变动联系起来。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音乐不再是孤立存在的艺术形式,而是特定历史文化环境下的产物。每一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感觉自己不仅是在学习音乐知识,更是在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考察。我尤其欣赏它对“风格”的界定,不是用生硬的年代划分,而是通过分析音乐的核心特征——比如对位技术的运用频率、和声语言的复杂程度、旋律线条的走向等——来帮助读者形成自己的判断标准。这套教材的深度,使得它完全可以作为后续专业学习的基石,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考前突击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细节处理也值得一提,这可能听起来有点吹毛求疵,但对于需要长时间阅读和反复翻阅的教材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纸张的质量很好,即便是长时间在灯下阅读,也不会觉得刺眼,这对保护视力太关键了。更重要的是,书中的乐谱示例和图表排版做得非常清晰,这在分析复杂的曲式结构或和声进行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很多教材为了节省篇幅,会把乐谱缩得很小或者印刷模糊,但这部教材显然在这方面投入了成本,每一个音符、每一个标记都清晰可见,确保了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会因为看不清图例而产生误解。这种对细节的尊重,体现了出版社对专业学术书籍出版质量的坚持。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厚重、严谨、且极具指导性的音乐欣赏入门到精通的桥梁书籍,对于任何想严肃对待音乐学习的人来说,都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老实讲,作为一本面向考研的教材,它的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真正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也兼顾了实际应用——也就是“如何答题”的技巧。书中不仅有知识点的梳理,还穿插了一些“答题要点提示”和“易混淆概念辨析”的版块。这些地方,无疑是为我们这些备考者量身定制的“导航仪”。比如,在解释“复调”与“主调”的差异时,它会清晰地列出考试中可能出现的设问角度,并给出结构化的答题框架,让你知道在描述复杂的音乐现象时,应该从哪些关键点切入才能得分。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应试策略的传授。我感觉自己面对考试时,信心大增,因为我不仅“知道”了答案的内容,还知道“如何高效地表达”这个答案。这种双重价值的体现,让这本书的投资回报率变得非常高,它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应试技能的训练。
评分这部音乐欣赏的教材,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它厚重的质感给震住了,那感觉就像是捧着一本沉甸甸的知识宝库。我之前对古典音乐的了解,基本停留在“听起来很美”的层面,对于那些复杂的结构、不同的流派、以及不同时代背景下的音乐是如何演变的,可以说是两眼一抹黑。翻开这本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内容极其扎实,它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导览,而是那种真正想把“音乐的语言”教给你的教材。我特别喜欢它对西方音乐史脉络的梳理,从巴洛克时期的严谨对位,到浪漫主义时期的情感喷薄,再到近现代音乐的各种探索与突破,作者似乎总能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切入点,让你这个门外汉也能大致勾勒出那个时代的音乐风貌。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对照着书本推荐的曲目去反复聆听,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的非常美妙。它不只是在描述音乐,更是在教你如何“听”音乐,如何去分辨旋律、和声、织体这些元素在共同构建情感表达时的作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框架,让原本零散的听觉体验,有了一个可以安放和理解的坐标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