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附光盘) |
| 丛书名: |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
| 作者/主编: | 王毓和 |
|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040182781 |
| 出版年份: | 2006年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229页 |
| 开本: | 1/32 |
| 图书定价: | 19.70元 |
| 实际重量: | 280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本书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现代部分,附有教学光盘
本书以时间为序选取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音乐形式、风格流派、作曲家和代表作品,并与当时的大文化环境结合展开论述。
这本书的装帧和版式设计也值得一提,虽然内容沉甸甸,但阅读体验却出奇地舒适。字体适中,注释详实且不突兀,这对于我这样喜欢边读边做笔记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更令人称赞的是,书中穿插的那些老照片和乐谱片段,虽然分辨率受限于年代,但它们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视觉佐证。它们是沉默的证人,印证着书中所描述的那些音乐会现场、那些艰难的排练时光,甚至是那些简陋的录音环境。当我读到关于抗战时期音乐家们如何在颠沛流离中坚持创作时,看到那些泛黄的乐谱复印件,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敬意。这不再是冷冰冰的史料陈述,而是充满了人性光辉和艺术坚持的记录。对于想了解那个特殊年代知识分子群像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其宝贵的侧面视角,远胜于纯粹的政治史叙述。
评分初次接触这套书时,我其实对“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出品带着一丝审慎的期待,毕竟这类学术著作的阅读门槛通常不低。然而,一旦沉浸进去,便发现作者在处理复杂理论和历史脉络时,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叹的条理性和清晰度。它绝非那种堆砌艰涩术语的“天书”,而是真正做到了将复杂的音乐思潮——无论是民族乐理的复兴浪潮,还是西方和声学、对位法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进行有效的结构化重组。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不同流派音乐家之间的互动与张力分析得非常到位。他没有将他们脸谱化,而是细致地剖析了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不同音乐观点的碰撞如何推动了中国现代音乐语言的最终成型。这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让原本生硬的历史叙事变得鲜活起来,仿佛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和一段充满挣扎与探索的历程。读完特定章节后,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去听一听那些被提及的早期作品,那种“历史回响”的感觉,是其他任何通俗读物无法给予的。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关于“传承”的重量感。它并非简单地线性记录从晚清到近现代的音乐发展,而是通过对不同音乐事件、人物和思潮的交叉对比,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历史网络。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未将所有人都置于一个绝对的“正确”或“错误”的光谱中评判,而是着重展现了在特定历史窗口期,每一种选择背后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这种包容和理解,让我在阅读后期,对那些曾经持不同政见或走上不同道路的音乐家们,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共情。它教会我,历史的河流从来都不是单向的,而是充满了岔流、回旋与暗涌。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现代音乐”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标签,而是由无数个具体而生动的个体故事、无数次艰难的抉择所共同铸就的宏大叙事。这是一本需要慢慢消化,并值得反复翻阅的杰作。
评分这本厚重的文集,简直就是一幅跨越了近百年风云变幻的时代画卷。我是在一个寻觅中国音乐“根”的冲动下翻开它的,最初的那些章节,那种对传统民间音乐形态的细致考察和梳理,仿佛把我带回了那个信息闭塞却又充满生命力的年代。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他不仅仅是在罗列事实和时间线,更是在努力挖掘那些旋律背后所承载的文化重量与民族精神。比如,他对某些地域性戏曲腔调演变过程的追溯,那种考据的严谨程度,让我这个外行人读来也感到由衷的敬佩。文字间透露出一种对本土艺术的深沉热爱,即便是在论述那些被西方音乐思潮冲击的时期,也始终能看到作者试图在“外来”与“固有”之间搭建桥梁的匠心。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一种与历史对话的体验,每一次翻页,都像是揭开了一层尘封的记忆。特别是那些关于早期音乐教育体系建立的探讨,揭示了在国家危难之际,知识分子们是如何殚精竭虑地想为民族的文化未来播撒火种的,读来令人感慨万千,潸然泪下。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它作为一本教科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身份认同”的深度研究报告。在探讨中国音乐如何面对全球化冲击,如何在“模仿”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点的部分,我看到了作者敏锐的批判性思维。他没有盲目崇拜任何一种外来的风格,而是执着于探究“中国性”在现代音乐语境下究竟该如何表达。这种探索是痛苦的,也是必然的。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些案例分析,比如某位作曲家如何将西洋管弦乐的配器法,巧妙地融入到对中国传统五声音阶的再诠释中,这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务实态度,体现了老一辈音乐家们面对时代的巨大勇气。阅读时,我经常会思考,如果我们今天再来审视那个时期的抉择,是否能做出同样艰难而正确的取舍?这种代入感和反思性,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和持久性。它迫使我跳出当下的舒适区,去理解历史的复杂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