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现代和声与中国作品研究 |
| 丛书名: | 21世纪新音乐理论丛书 |
| 作者/主编: | 王安国 |
| 出版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62130413 |
| 出版年份: | 2004年1月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246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20元 |
| 实际重量: | 381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序——对创新的满腔热情和理论工作的科学态度
我国当代音乐作品的和声创新问题这本集子中的大部分文章,有的是重读,有的是初读,我觉得他的确是在十分严肃地从事自己的理论研究工作。这本集子收了任教自1980年至今年初的共11篇专论和文章。如书名所提示,文集大致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部分是近现代和声研究,包括他的硕士学位论文;一部分是对我国当代作曲家及作品研究,属于联系当前实际的课题。从内容看,文集的学术性很强,但读者无颖由于将能愉快地分享任教的精彩研究成果而得益,就这一点来说,我椇读者是不会失望的。而我想在这里特别谈一下的则是我作为读者之一的另外一些读后感。这本文集至少还有两点给我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即从这些文章中所充分流露出来的,任教对于当前我国音乐新创作的满腔热情,以及他对待理论研究工作的不事空谈、扎扎实实的科学态度。我不知道能否说这就是作为当前音乐理论新军的成员之一的王安国的颇值得重视的特点的一部分。
本文拟对我国当代音乐作品和声创新的齫技法作一概略的归纳,并阐明自己对这一问题的基本认识以应音乐创作、理论研究及作曲教学之需。
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超乎我的预期,尤其是对于那些希望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作曲系学生和教师来说,简直是量身定做。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应该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这样做会产生这种效果”。书中提供的练习和分析案例设计得非常巧妙,它们并非孤立的题库,而是紧密围绕着如何解决实际创作中遇到的和声困境展开。我尝试着用书中提到的某些中国传统音调模进技巧来处理我正在进行的一个小品,结果惊人地流畅和自然,那种“根植于本土语境”的和谐感是单纯套用西方教科书方法难以企及的。这本书就像是一位耐心的导师,手把手地教你如何运用这套工具,去构建出既符合音乐规律、又充满个人独特声响的音乐世界。如果说好的理论书是“地图”,那么这本书就是一张附带了详细“寻宝路线图”的藏宝图。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品的学术著作抱有一种既期待又有点保留的态度,担心其理论深度可能受限于地域或资源。然而,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这本书在学术严谨性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引用的文献资料丰富扎实,无论是对欧洲经典和声学的梳理,还是对国内相关研究的追踪,都做到了全面且批判性的梳理。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在处理一些相对前沿或争议性较大的和声应用问题时,能够做到不偏不倚,清晰地呈现不同学派的观点,并引导读者进行独立思考,而不是强行灌输某种固定答案。这种开放的学术态度,使得这本书的生命力很强,即便未来音乐理论有所发展,其中的方法论和分析框架依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称得上是一部能够“站住脚”的重量级作品。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音乐理论学习的里程碑!我最近在钻研和声学,市面上那些传统的教材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就是只关注西方古典乐派,让我这个对民族音乐充满好奇的人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但当我捧起这本宝典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是无以言表。它的讲解逻辑极其清晰,从最基础的和弦构建到复杂的调性转换,每一步都有详尽的例证和独到的分析视角。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理论的象牙塔里,而是将深奥的理论知识巧妙地融入到实际的音乐语境中去,尤其是那些穿插其中的中外音乐作品片段,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枯燥乏味,反而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进行私密的艺术对话。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十分用心,乐谱的清晰度和注释的详尽程度都达到了专业水准,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上手,而对于资深研究者而言,其中蕴含的学术深度也足以让人反复咀嚼、常读常新。
评分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中规中矩的学术专著,没想到它在研究方法上展现出了惊人的跨界视野。市面上很多和声学研究要么过于依赖传统的分析工具,要么就是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的旋律模仿。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去打通“壁垒”的,他们没有简单地将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生硬地套用西方和声的框架,而是非常细腻地探讨了两者在思维方式上的碰撞与融合点。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特定中国传统乐曲中“非功能性和声”的探讨,那种描述力极强,能让人直观地感受到那些看似“不合规矩”的音响背后,其实蕴含着一套完全自洽且富有东方美学的逻辑体系。这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让我对“和声”这个概念的理解一下子拓宽了,不再局限于大调小调的范畴,而是体会到音乐语言的无限可能性。对于想要进行当代中国音乐创作或深度研究的同行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或缺的“钥匙”。
评分翻阅这本书时,我总有一种在听一场精心策划的音乐会的感觉。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其富有感染力,不是那种冷冰冰的教科书腔调,而更像是一位充满热情的音乐家在向你娓娓道来他探索和声世界的心路历程。特别是在分析一些近现代中国作曲家的作品时,那种对时代背景、文化思潮与音乐实践之间复杂关系的捕捉,精准而富有张力。比如,书中对某些时期作品中“民族性回归”的讨论,不仅展示了和声技法的演变,更揭示了创作者在时代洪流中如何寻求文化身份认同的挣扎与突破。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去寻找那些被提及的作品来聆听,每一次回放,都会因为书中的分析视角而获得全新的感悟,这大大提升了我的音乐鉴赏能力。这本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在培养一种高阶的音乐思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