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华,1942年生。1954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主修钢琴,1966年毕业于该院作曲系。此后在上海管乐团、上海歌剧院等音乐表演院团任创作员,1979年返校任教至今。现任中国音乐心理学学会副会长。
他在音乐学院所主持的复调学科先后荣获“全国教育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教育精品课程”等称号。此外还担任《歌剧概论》、《音乐审美心理学》等课程的教学。
作有音乐作品和论著若干。读者较为熟悉的有《学琴日记》、《乐海絮语》、《我爱巴赫》、《音乐朝圣进阶》、《歌剧概论》、《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和一系列复调教程等。
序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一)此音乐非那音乐
(二)他族审美和我族审美
二、学科的提出
(一)老问题的新表述
(二)音乐审美中的民族心理研究内容
(三)音乐审美中民族心理研究的意义
(四)音乐审美中民族心理的研究方法
绪编 民族审美心理的形成
章 民族及其形成
节 民族
一、定义
(一)特定方式的凝聚
(二)民族是历史范畴
二、原始民族构成因素
(一)外因条件
(二)内因条件
(三)外因条件下的内因动力
第二节 古代民族的文明创建
一、人类文明与民族文化
(一)文明与文化
(二)错综复杂的文明圈
二、创造远古文明的民族
(一)两河流域文明
……
编 民族审美心理
第二编 民族的音乐审美感知觉
第三编 音乐社会生态中的民族心理
第四编 音乐符号表述的民族心理
第五编 音乐审美范畴中的民族心理
第六编 民族审美心理的发展
参考书目
名词索引
后记
对于音乐的理解的论述,既是知识的、经验的和感情的,也是认知的、理性的和思辨的。《音乐审美与民族心理》中,我们看到的就是林华先生对于上述问题的情感的经历、心灵的表述和理性的认识。通过作者对音乐和文化关系的特殊途径——音乐审美与民族心理的探讨,让我们更好地认识每一个“自我”,理解每一个“他人”,正视高更的“问天”:“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又往哪里去?”从而知晓“音乐是什么,我们怎样理解?”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