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華,1942年生。1954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附中,主修鋼琴,1966年畢業於該院作麯係。此後在上海管樂團、上海歌劇院等音樂錶演院團任創作員,1979年返校任教至今。現任中國音樂心理學學會副會長。
他在音樂學院所主持的復調學科先後榮獲“全國教育成果二等奬”、“上海市教育精品課程”等稱號。此外還擔任《歌劇概論》、《音樂審美心理學》等課程的教學。
作有音樂作品和論著若乾。讀者較為熟悉的有《學琴日記》、《樂海絮語》、《我愛巴赫》、《音樂朝聖進階》、《歌劇概論》、《音樂審美心理學教程》和一係列復調教程等。
序
引言
一、問題的提齣
(一)此音樂非那音樂
(二)他族審美和我族審美
二、學科的提齣
(一)老問題的新錶述
(二)音樂審美中的民族心理研究內容
(三)音樂審美中民族心理研究的意義
(四)音樂審美中民族心理的研究方法
緒編 民族審美心理的形成
章 民族及其形成
節 民族
一、定義
(一)特定方式的凝聚
(二)民族是曆史範疇
二、原始民族構成因素
(一)外因條件
(二)內因條件
(三)外因條件下的內因動力
第二節 古代民族的文明創建
一、人類文明與民族文化
(一)文明與文化
(二)錯綜復雜的文明圈
二、創造遠古文明的民族
(一)兩河流域文明
……
編 民族審美心理
第二編 民族的音樂審美感知覺
第三編 音樂社會生態中的民族心理
第四編 音樂符號錶述的民族心理
第五編 音樂審美範疇中的民族心理
第六編 民族審美心理的發展
參考書目
名詞索引
後記
對於音樂的理解的論述,既是知識的、經驗的和感情的,也是認知的、理性的和思辨的。《音樂審美與民族心理》中,我們看到的就是林華先生對於上述問題的情感的經曆、心靈的錶述和理性的認識。通過作者對音樂和文化關係的特殊途徑——音樂審美與民族心理的探討,讓我們更好地認識每一個“自我”,理解每一個“他人”,正視高更的“問天”:“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我們又往哪裏去?”從而知曉“音樂是什麼,我們怎樣理解?”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