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开场白
引言1
1神话作品7
2早期民谣记忆23
3伍迪的学生37
4利奥·埃伯纳在布里克大街45
5民谣弥赛亚57
6齐默尔曼的信67
7从一辆别克6上75
8引发幻觉的符号103
9鲍勃“接电”了113
10那会是什么感觉?每秒24帧的自画像135
11瘦人之歌147
12哥斯拉对战摩斯拉:两个六十年代标志人物尔虞我诈的会面163
13那狂野的精神之声:175
莎士比亚、孟菲斯·明尼、杰姬·狄香侬、约翰·列侬、阿齐尔斯、拿破仑十四、莱斯莉·高尔,还有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他们正在这张专辑里干什么?
14救护车走了以后187
15有人得了好运,不过那来自一次事故201
16鲍勃脑子里的五十四分钟213
17泰尼·蒙哥马利是谁?227
18牛仔天使之行:约翰·韦斯利·哈丁239
19那位隐士去了纳什维尔249
20失忆261
21迪伦是如何变成迪伦的,大概是……279
22在土星的光环下291
23鲍勃的第二次降临303
24鲍勃的“西部荒原”演出315
25702房间里的顿悟327
26一路向前339
27当我绘制自己的杰作时367
28迷之变迁383
内容介绍:
鲍勃·迪伦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重要、有影响力的民谣、摇滚歌手,并被视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的代言人。他直接影响了一大批同时代和后来的音乐人。他真正赋予了摇滚乐以灵魂。本作者从另一个角度剖析鲍勃·迪伦的真实生活和内心,让你重新认识一个“全新”的鲍勃·迪伦。
从阅读的节奏感上来说,这本书的处理非常高明。它没有采取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叙事,而是像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时而聚焦于某个关键的历史瞬间,时而又拉远景,描绘出整个社会思潮的涌动。作者似乎深谙叙事艺术的留白之道,那些看似不经意间抛出的引语和细节,实则像是埋下的伏笔,引导着读者的思绪不断向前追溯和联想。我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经常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反复咀嚼某几句话,那种感觉就像是发现了一块隐藏在复杂旋律中的完美和弦。它不像某些传记那样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更像一个老练的引导者,在你面前展开无数条通往真相的小径,鼓励你自己去探索、去感受、去构建心目中那个“鲍勃·迪伦”。这种主动参与式的阅读体验,远比被动接受信息来得更加令人满足和震撼。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着实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功力和主题驾驭能力。它巧妙地将个体生命的轨迹与宏大的时代背景编织在一起,形成一种互为表里的张力。这不是孤立地看待一个音乐家如何成名,而是将他的每一次转变、每一次争议,都放置在那二十世纪后半叶美国社会剧烈动荡的熔炉之中进行审视。作者没有回避那些敏感甚至矛盾的侧面,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近距离的观察者的姿态,去解构公众视野中被神化或被误解的形象。这种全景式的扫描,使得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是什么样的社会土壤,催生了这样一位具有颠覆性的艺术家。读完之后,你对那个时代的反文化运动、民权抗争,乃至后来的嬉皮精神,都会有一个更为立体和扎实的认知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略带复古又充满力量感的排版,仿佛一下子就把你拉进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封面上的肖像处理得非常有艺术感,既捕捉到了鲍勃·迪伦那种特有的桀骜不驯,又隐约透着一丝历经沧桑后的深邃。初次捧起它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手感,就预示着这不是一本轻松的“传记快餐”,而是一场需要用心去品味的深度旅程。我特别喜欢纸张的选择,那种微哑的光泽,让每一个铅字都显得格外清晰有力,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作者在版式上的匠心独运,不仅仅是美学上的考量,更像是为这位音乐巨匠的生命轨迹布置的一个个精心雕琢的舞台背景,让人在文字的间隙中,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张力与不羁。这本书的视觉语言,就已经成功地为接下来的精神探索搭建了一个坚实而迷人的入口。
评分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在处理“真实性”与“艺术性”的辩证关系上,做出了一个非常精彩的平衡。它既有严谨的史料考证支撑,确保了事件的可靠性,但在关键的内心世界探寻上,它又大胆地运用了文学化的推测和合理的想象,来填补空白,还原一个更加丰满、充满“人味”的迪伦。这种做法,使得人物形象远非一张静态的照片,而是一个不断变化、自我更新的生命体。它挑战了我们对“传记”的刻板印象,让我们意识到,对于一个始终在变化、从未被定义的艺术家,也许最真实的描绘,恰恰是承认他内在的复杂与矛盾。它不是要给你一个“鲍勃·迪伦是什么”的最终定义,而是引导你不断追问“他正在成为什么”,这种开放式的收尾,才是对这位仍在创作的艺术家的最佳致敬。
评分这本书的文笔,给我的感觉是极具穿透力的“诗性散文”,而非生硬的学术分析。作者的文字功底极其深厚,他笔下的场景描绘,充满了画面感和声音的质地。你能真切地“听见”那些早期的民谣酒吧里,木吉他拨弦的粗粝声响,混合着烟雾缭绕中,那个年轻的吟游诗人如何用他那独特的嗓音撕裂陈旧的道德束缚。语言的张力拿捏得恰到好处,既有对时代精神的深刻洞察,又避免了故作高深的晦涩难懂。尤其是在描述迪伦音乐创作心路历程的部分,作者仿佛附身于当事人,将那种灵感的迸发与挣扎,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置身于创作的漩涡之中,深刻理解了何谓“一代人的代言人”。这种兼具文学美感与历史厚度的叙事风格,是这本书最令人称道之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