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地球会改变什么?

气候变化地球会改变什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肖国举,张强 著
图书标签:
  • 气候变化
  • 地球科学
  • 环境科学
  • 全球变暖
  • 自然灾害
  • 生态系统
  • 可持续发展
  • 未来预测
  • 科学普及
  • 环境问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ISBN:9787502957261
商品编码:2986756107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气候变化地球会改变什么?

定价:45.00元

作者:肖国举,张强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502957261

字数:

页码:2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全球变暖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世界。《气候变化地球会改变什么?》从全球变暖事实与假说、气候变化灾害与风险、动植物行为变化、冰川融化与海洋危害、粮食与水安全挑战、人类健康与人类文明、低碳时代与低碳生活等方面,汇集了科学界对全球变暖的基本认识和取得的新研究成果。旨在让从事气候变化研究的学者与非专业学者、普通大众和决策者之间架起一道思想沟通的桥梁,使人们能够真正认识到全球变暖对粮食生产、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安全影响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气候变化地球会改变什么?》可供气象、地理、环境、生态、水文、农业、食品、旅游、人文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以及高校师生参考。

目录


前言
章 全球变暖事实与假说
01. 人类活动改变全球生态系统
02. 温室气体变化
03. 温室气体排放大国
04. 全球气候变暖
05. 全球变暖不可逆转?
06. 全球高温屡创记录
07. 全球高温逐渐常态化
08. 中国高温天气频发
09. 全球变暖与悬浮微粒有关吗?
10. 北极变暖与气溶胶有关吗?
11. 全球变暖与太阳活动有关吗?
12. 地热是全球变暖的祸首?
13. 海洋温度和盐度引起全球变暖?
14. “深海巨震降温说”会使全球变暖终结?
15. “气候时冷时热”观,不必大惊小怪?
16. 地球并非变暖,冰川时代来临?
17. 全球气候开始变冷持续30年?
18. 北半球严寒不表明全球变暖理论错误?
19. 海洋模型证明人类造成了全球变暖
20. 全球变暖与盟国利益关联?

第二章 气候变化灾害与风险
01. 全球持续变暖,地球将会怎样?
02. 非洲干旱撕裂着干渴与饥饿
03. 全球变暖给贫困国家“火上浇油
04. 全球变暖威胁岛屿国家居住安全
05. 全球变暖,洪水肆虐威胁居住环境
06. 欧洲气候反常,面临百年大旱
07. 全球变暖,孟加拉国雪上加霜
08. 巴西热浪侵袭,人挤人似“煮饺子”
09. 澳大利亚大堡礁或将消失
10. 英国称全球变暖将是“灾难性的
11. 全球变暖威胁俄罗斯游牧民族
12. 全球变暖,俄罗斯北方地区将变成沼泽
13. 全球变暖助推莫斯科森林火灾?
14. 北极冻土融化引爆“定时炸弹
15. 气候变化致阿尔卑斯南北现两重景观
16. 中国西南地区特大旱灾
17. 中国长江中下游异常大旱
18. 青藏高原冰川融化引发洪涝灾害
19. 海平面上升危害中国沿海地区
20. 全球变暖加速黄河源冻土退化
21. 三江源区旱情沧桑变化
22. 全球变暖,三江源区鼠害盛行
23. 冰川消融“激活”古老病毒
24. 气候变暖导致全球地震活跃度剧增?
25. 全球变暖导致土壤碳流失
26. 全球变暖加重山火猛烈程度?
27. 全球变暖让暴风雪来得更加猛烈
28. 全球变暖让洪灾更加泛滥
29. 全球变暖让台风更疯狂
30. 全球变暖让飓风更狂野
31. 亚太成气候移民热点区域
32. 南亚现自然灾难移民潮
33. 气候移民可能突破两亿
34. 岛屿国家担心被海水淹没
……
第三章 动植物行为变化
第四章 冰川融化与海洋危害
第五章 粮食与水安全挑战
第六章 人类健康与人类文明
第七章 领导人话语
第八章 气候变化大会
第九章 低碳时代与低碳生活

作者介绍


张强(1965-),男,甘肃省气象局副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享受特殊津贴专家,甘肃省领军人才层次人选,国家“863”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甘肃省专家。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兰州国际环境蠕变研究中心主任、兰州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是多家学术期刊的编委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e》、《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Journal of Geophysics review》、《Africa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Wudpecker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等多家国际重要期刊的特约审稿人。
  曾应邀去美国ARIZONA大学大气科学系工作访问近一年,并先后多次去美国.德国、挪威、瑞典、丹麦、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或地区开展学术交流和访问。多年来,从事干旱气候和环境、干旱半干旱区陆面过程及大气边界层和大气湍流理论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曾先后主持完成1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其他研究项目。
  
  肖国举(1972-),男,汉族,甘肃通渭人,博士,宁夏大学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干旱气象学委员会委员,0届科学中国人2011年度人物。主要从事农业生态学、环境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Air,Soil&Water; Research》、《Univers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Technology》期刊编委。《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Climatic Change》,《Africa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Archives of Agronomy and SoilScience》等SCI收录期刊特邀审稿专家。主持或参与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科研院所公益行业专项、国家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等项目20余项。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3项。在《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Soil&Tillage; Research》,《Agriculture, Ecosystems&Environment;》、《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and Soil Science》、《农业工程学报》、《生态学报》等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期刊15篇。编著或参与编写《中国旱区农业》、《中国西北地区粮食与食品安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中国粮食生产潜力分析》、《中国西北地区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等专著8部。

文摘


联合国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近百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了0.74℃,陆地的增暖通常高于海洋,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尤为明显;中高纬度地区明显高于热带地区,北极地区的增温更是全球平均的2倍。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基于现有卫星观测资料分析表明,自1979年以来,北极海冰的范围呈现出持续减小的趋势,1979-2011年期间北极海冰9月份(北极海冰范围在一年中小的月份)的范围正以每10年12%的速率减小。1997年以来,北极海冰年平均消融速率达到了每10年减少60万平方千米,其中,9月份的消融速率更是达到了每10年减少130万平方千米,是年均消融速率的2倍多。与此同时,北极海冰的范围频繁出现创纪录的低值,2007年9月北极海冰范围为413万平方千米,是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低值,相当于1979-2010年31年平均值的66%。2011年9月,北极海冰范围为461万平方千米,是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低值,造成了当年北极西北和东北两条航道全线开通。
  科学家指出,秋季北极海冰异常偏少导致了近年来欧亚大陆冬季冷冬频繁出现,加剧了东亚地区天气气候灾害的发生,是导致近年来我国冬春季节天气气候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2005、2007、2010和2011年9月北极海冰范围偏低,后期2005年12月日本发生了降雪事件,2008年初我国南方出现历史上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2010年秋冬季我国华北大部、黄淮及江淮北部出现的大范围干旱,2012年1-2月我国北方经历了严寒。
  当前,国际社会对于北极海冰未来演变趋势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北极海冰减少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未来夏季将出现无冰的北冰洋。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北极海冰消融是阶段性的,是可以恢复的,短期的海冰减少趋势是气候系统自身年代际(或多年代际)的变化造成的。值得注意的是,如前所述,现有观测资料表明,从长期趋势看,自1979年以来北极海冰的范围呈现出持续减小的趋势;虽然与2007年相比,2008-2010年北极海冰9月份的范围出现了连续3年的增加,但2011年又明显减少,是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个低值年。对北极海冰演变的认识,需要继续加强监测并开展更加严谨的科学论证。
  ……

序言


前言
章 全球变暖事实与假说
01. 人类活动改变全球生态系统
02. 温室气体变化
03. 温室气体排放大国
04. 全球气候变暖
05. 全球变暖不可逆转?
06. 全球高温屡创记录
07. 全球高温逐渐常态化
08. 中国高温天气频发
09. 全球变暖与悬浮微粒有关吗?
10. 北极变暖与气溶胶有关吗?
11. 全球变暖与太阳活动有关吗?
12. 地热是全球变暖的祸首?
13. 海洋温度和盐度引起全球变暖?
14. “深海巨震降温说”会使全球变暖终结?
15. “气候时冷时热”观,不必大惊小怪?
16. 地球并非变暖,冰川时代来临?
17. 全球气候开始变冷持续30年?
18. 北半球严寒不表明全球变暖理论错误?
19. 海洋模型证明人类造成了全球变暖
20. 全球变暖与盟国利益关联?

第二章 气候变化灾害与风险
01. 全球持续变暖,地球将会怎样?
02. 非洲干旱撕裂着干渴与饥饿
03. 全球变暖给贫困国家“火上浇油
04. 全球变暖威胁岛屿国家居住安全
05. 全球变暖,洪水肆虐威胁居住环境
06. 欧洲气候反常,面临百年大旱
07. 全球变暖,孟加拉国雪上加霜
08. 巴西热浪侵袭,人挤人似“煮饺子”
09. 澳大利亚大堡礁或将消失
10. 英国称全球变暖将是“灾难性的
11. 全球变暖威胁俄罗斯游牧民族
12. 全球变暖,俄罗斯北方地区将变成沼泽
13. 全球变暖助推莫斯科森林火灾?
14. 北极冻土融化引爆“定时炸弹
15. 气候变化致阿尔卑斯南北现两重景观
16. 中国西南地区特大旱灾
17. 中国长江中下游异常大旱
18. 青藏高原冰川融化引发洪涝灾害
19. 海平面上升危害中国沿海地区
20. 全球变暖加速黄河源冻土退化
21. 三江源区旱情沧桑变化
22. 全球变暖,三江源区鼠害盛行
23. 冰川消融“激活”古老病毒
24. 气候变暖导致全球地震活跃度剧增?
25. 全球变暖导致土壤碳流失
26. 全球变暖加重山火猛烈程度?
27. 全球变暖让暴风雪来得更加猛烈
28. 全球变暖让洪灾更加泛滥
29. 全球变暖让台风更疯狂
30. 全球变暖让飓风更狂野
31. 亚太成气候移民热点区域
32. 南亚现自然灾难移民潮
33. 气候移民可能突破两亿
34. 岛屿国家担心被海水淹没
……
第三章 动植物行为变化
第四章 冰川融化与海洋危害
第五章 粮食与水安全挑战
第六章 人类健康与人类文明
第七章 领导人话语
第八章 气候变化大会
第九章 低碳时代与低碳生活


沉寂的群星:宇宙深处的微光与回响 一、星尘的回响:追溯宇宙的诞生与演化 本书带领读者潜入浩瀚无垠的宇宙深处,并非关注我们熟悉的蓝色星球的细微变动,而是将目光投向宇宙自诞生伊始便刻下的宏大印记。我们将探讨奇点爆炸后的瞬间,物质如何从无到有,能量如何转化为基本粒子,以及宇宙在暴胀时期所经历的剧烈扩张。 我们将深入解析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精妙结构。这并非简单的背景噪音,而是大爆炸遗留下的“婴儿照片”,其中蕴含着早期宇宙物质分布的微小涨落。通过分析这些温度和密度的不均匀性,我们可以推导出宇宙的几何形状、物质的构成比例,以及驱动其膨胀的暗能量的性质。我们不谈论地球气候的升温或降水模式,而是聚焦于星系团如何形成,引力如何在漫长的时间尺度上将最初的氢和氦塑造成结构复杂的星系网络。 书中会详细描述恒星的生命周期,从巨大的分子云坍缩形成原恒星,到主序星阶段的稳定燃烧。重点将放在超新星爆发的机制——特别是Ia型和II型超新星的差异及其作为“标准烛光”在测量宇宙距离中的关键作用。这些恒星的死亡并非终结,而是元素工厂的开启。通过分析超新星光谱中重元素的丰度,我们得以理解碳、氧、铁等构成行星乃至生命的元素是如何被锻造并播撒到星际介质中的,为下一代恒星和行星系统的形成提供了原材料。 二、失落的文明与遥远的星系 本书将聚焦于观测宇宙学的前沿发现,尤其是关于早期星系形成的挑战性问题。哈勃和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的观测数据揭示了一些令人困惑的“早熟”星系——它们在宇宙年龄尚不足十亿年时,就已经展现出惊人的质量和成熟度。我们将探究现有的星系形成模型是否需要修正,以解释这些快速成型的巨型结构。我们不会讨论地球上的人类历史或社会变迁,而是将文明的尺度拉伸至数十亿光年之外。 我们将详细考察活动星系核(AGN)和类星体的极端能量输出。这些源自超大质量黑洞吞噬周围物质的过程,其光芒足以盖过整个宿主星系。通过研究它们对周围星际气体的反馈效应,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星系生长是如何被“调控”的,以及为何并非所有巨大的星系都能发展出密集的恒星形成区。 此外,对引力波天文学的介绍将占据重要篇幅。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和处女座干涉仪(Virgo)捕捉到的事件,大多源于黑洞或中子星的合并。我们对这些合并事件的波形分析,提供了检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在极端引力场下的精确性,并让我们首次直接“听到”宇宙中最剧烈的动态过程。这些合并产生的涟漪穿越时空,揭示了宇宙物质的极端形态,与地球上任何自然现象都截然不同。 三、暗物质与暗能量的谜团:宇宙的隐形骨架 宇宙构成中最大的谜团在于那占总能量密度约95%的“暗”成分——暗物质和暗能量。本书将详尽阐述我们如何通过间接证据推导出它们的存在。暗物质的证据主要来自于星系旋转曲线的异常、引力透镜效应,以及大型结构形成过程中的模拟比对。我们不会讨论地球大气或海洋的化学成分,而是探讨目前主流的候选粒子,如WIMPs(弱相互作用重粒子)或轴子,以及全球正在进行的直接探测实验的原理和局限。 暗能量更是现代物理学的核心难题。它表现为一种均匀分布于空间中的负压,驱动着宇宙的加速膨胀。本书将梳理当前主流的宇宙学模型(Lambda-CDM模型),并探讨其他替代性理论,例如修改的引力理论(Modified Gravity)。我们对比不同观测项目(如SDSS、DESI、Euclid)对暗能量状态方程的测量精度,分析其随时间是否恒定,以及它对宇宙最终命运的深远影响。这些探讨完全超越了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关注,聚焦于时空本身的内在属性。 四、系外行星的广阔前景:生命存在的概率学 尽管我们不关注地球生命本身,但本书将花费相当篇幅探讨搜寻宇宙中其他潜在生命居所的努力。我们将回顾开普勒任务和TESS任务的数据,它们已确认了数千颗系外行星。重点分析了不同类型的行星——超级地球、迷你海王星、热木星——的形成机制和大气特征。 通过对系外行星大气光谱的分析,特别是JWST正在进行的凌日光谱观测,科学家们正在寻找生物信号(Biosignatures)。我们会详细介绍氧气、甲烷、水蒸气等特定气体组合在判断宜居性时的意义,并讨论潜在的“技术信号”(Technosignatures)的搜寻策略。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宏大的概率学视角:在如此庞大的行星样本中,生命出现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我们将探究不同恒星类型(如红矮星)周围行星的宜居带特点,以及潮汐锁定等因素对生命演化的影响。这些内容聚焦于宇宙学的、天体物理学的、以及行星科学的前沿交集,与地球气候系统的动态变化完全无关。 总结: 《沉寂的群星:宇宙深处的微光与回响》是一次对我们所处宇宙结构的彻底探索,从极早期的高能物理到遥远星系的演化,从物质的隐形骨架到生命可能存在的边界。它是一部关于尺度、时间、引力与能量的史诗,将读者的认知从我们日常生活的环境,提升到宇宙学和基础物理学的宏伟视野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我们对气候变化这个词的理解,真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它并没有一开始就进入那些枯燥的科学公式或者复杂的模型推演,而是用一种更加宏观和具有叙事性的视角,来展现地球正在经历的这场巨大转变。它没有给我灌输什么“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和场景的描绘,让我自己去感受和思考。比如,在谈到生物多样性丧失时,它并没有简单地说“物种在灭绝”,而是用一种诗意的笔触,描绘了那些曾经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是如何因为环境的变化而逐渐凋零,那些独特的生命形态,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它让我意识到,气候变化不仅仅是温度的升高,更是一种对地球生命肌理的撕裂。书中对于一些我们可能不太关注的领域,比如农业、水资源,甚至是人类文化和迁徙模式的影响,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它让我看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如此广泛而深远,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触及到我们最根本的生存方式。这是一种令人警醒的阅读体验,它迫使我去打破固有的认知,去重新理解我们与这个星球的关系,也让我开始思考,在这样一场全方位的变革中,我们人类的角色和责任究竟是什么。

评分

这次偶然翻到了这本《气候变化地球会改变什么?》,虽然我对这个话题算不上专家,但读完之后,内心还是泛起了一丝涟漪。这本书并没有像我想象中那样,一开始就抛出大量的科学数据和冰冷的图表,反而更像是一位老友,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着地球正在经历的这场深刻变革。它没有直接告诉你“未来会怎样”,而是通过描绘一系列生动而触手可及的场景,引导你去思考。比如,关于海平面上升,它不仅仅是讲述数字,而是让你想象一下,曾经熟悉的海岸线可能变得模糊,那些承载了无数回忆的沿海城市,会面临怎样的挑战。又比如,极端天气的频率增加,不再是新闻里遥不可及的事件,而是可能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那些突如其来的暴雨、灼热的酷暑,都成为了需要我们去适应的“新常态”。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回避问题的严峻性,但也没有过度渲染绝望。它更多的是一种提醒,一种唤醒,让你意识到,我们所处的这个星球,正在发生着我们无法忽视的改变,而这些改变,不仅仅是科学家的研究课题,更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生活现实。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我们每一个微小的选择,可能对这个庞大的地球系统产生的连锁反应。

评分

我一直以为,关于气候变化的书籍,无非就是陈述一些科学数据,然后给出一些宏大的预测。但是,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想法。它没有一开始就堆砌那些让人头晕的图表和数据,而是以一种更加哲学化的方式,来引导你去思考地球正在发生的变化。它更像是在跟你探讨“存在”与“变化”的关系,只不过,这个“存在”,是我们的家园——地球,而“变化”,则是这场前所未有的气候转型。书中并没有给你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也没有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是通过描绘一系列充满想象力的场景,让你自己去感受这场变革的深层含义。比如,在谈到冰川融化时,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水量的增加上,而是让你去感受那些古老的冰川,是如何承载着地球的历史,它们的消逝,又象征着什么。它也让我意识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远远不止于环境本身,它会深刻地影响到人类文明的进程,甚至改变我们对“未来”的定义。这本书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这个星球上的位置,以及我们与自然之间那种深刻而不可分割的联系。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冲击,远远超出了我对“气候变化”这个词的最初印象。它并没有用晦涩的科学术语来吓唬读者,而是以一种更加人性化和贴近生活的方式,来阐述地球正在经历的深刻转型。它更像是一次关于地球“体检报告”的解读,只不过这份报告,是用更加生动和富有画面感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喜欢它在描绘一些具体影响时所采用的视角,比如,它不会仅仅停留在“干旱加剧”的表述上,而是会详细描绘出,当河流干涸,当土地龟裂,当赖以为生的作物歉收时,普通民众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改变。这种具象化的呈现,让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也让人们更容易产生共情。它也让我意识到,气候变化并非是一个单一的问题,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系统性挑战。书中对于一些意想不到的关联,比如气候变化对全球经济格局、地缘政治,甚至我们心理健康的影响,都进行了探讨,这些都让我感到非常新颖和启发。它并没有给我一个简单的答案,也没有试图去说服我某个特定的观点,而是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让我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理解这场正在发生的变革。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它会是一本硬核的科学科普读物,充满了各种数据和专业术语。但出乎意料的是,它更像是一场关于地球“生命体征”的深度访谈。它没有给我罗列一堆冰冷的事实,而是用一种更加生动和富有情感的语言,描绘着地球正在经历的转型。书中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并非仅仅局限于一些我们常听到的“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等词汇,而是更深入地挖掘了这些变化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甚至是人类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的潜在影响。它让我看到了,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一些我们可能从未意识到的细微变化,是如何悄悄地改变着整个地球的面貌。例如,书中对一些地区因为气候变化而导致的迁徙潮,对当地经济和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的描绘,就让我印象深刻。它没有给我一个现成的答案,也没有告诉我“必须怎么做”,而是通过大量的生动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让我自己去理解这场变革的复杂性和多层面性。这本书更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在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这条道路上,需要更多关注的角落,也让我对地球的未来,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