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古代音樂美學簡論
:19.80元
作者:鬍鬱青 編著
齣版社:西南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6-6-1
ISBN:9787562136040
字數:
頁碼:19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
暫無相關內容目錄
引言
中國古代音樂美學簡論
遠古至春鞦
第二章 先秦時期
一、孔子的音樂美學思想
二、孟子的音樂美學思想
三、荀子的音樂美學思想
四、老子的音樂美學思想
五、莊子的音樂美學思想
六、墨子的音樂美學思想
七、韓非子的音樂美學思想
八、商鞅的音樂美學思想
九、《呂氏春鞦》中的音樂美學思想
十、《管子》中的音樂美學思想
第三章 兩漢時期
一、《淮南子》中的音樂美學思想
二、《樂記》中的音樂美學思想
三、董仲舒的音樂美學思想
第四章 魏晉時期
一、阮籍的音樂美學思想
二、嵇康的音樂美學思想
三、王弼的音樂美學思想
四、劉勰的音樂美學思想
第五章 隋唐時期
一、唐太宗李世民的音樂美學思想
二、白居易的音樂美學思想
三、唐代其他音樂美學思想
第六章 宋元時期
一、蘇軾的音樂美學思想
二、歐陽修的音樂美學思想
三、周敦頤的音樂美學思想
四、瀋括的音樂美學思想
五、硃熹的音樂美學思想
六、薑夔《大樂議》中的音樂美學思想
七、陳嚦的音樂美學思想
八、《通誌·樂略》中的音樂美學思想
第七章 明清時期
一、王守仁的音樂美學思想
二、李贄的音樂美學思想
三、李漁的音樂美學思想
四、徐大椿的音樂美學思想
五、徐上瀛的音樂美學思想
六、湯顯祖的“唯情說”
七、公安派的“性靈說”
中國古代樂論文選
先秦部分
春鞦左傳(輯錄)
樂以知軍
樂以知政
樂節百事
和與同異
樂過生疾
樂則天地
國語(輯錄)
論樂說律
答靈王問
平公悅新聲
論語(輯錄)
墨子(輯錄)
非樂
各篇輯錄
孟子(輯錄)
莊子(輯錄)
荀子(輯錄)
樂論(節錄)
各篇輯錄
韓非子(輯錄)
十過(節錄)
呂氏春鞦
大樂(節錄)
適音(節錄)
古樂(節錄)
音律(節錄)
音初(節錄)
各篇輯錄
老子·道德經(輯錄)
管子(輯錄)
晏子春鞦(輯錄)
兩漢部分
新語(輯錄)
新書(輯錄)
春鞦繁露(輯錄)
附:董仲舒對策
淮南鴻烈(輯錄)
史記·樂書(輯錄)
子貢問樂
說苑(輯錄)
附:琴說
法言(輯錄)
白虎通德論·禮樂(節錄)
論衡(輯錄)
毛詩·序(節錄)
魏晉南北朝部分
樂論(節錄)
琴賦(節錄)
文心雕龍(輯錄)
聲律第三十三
列子(輯錄)
長孫稚、祖瑩論樂(節錄)
隋唐部分
鄭譯論樂(輯錄)
何妥論樂(輯錄)
論禮樂(節錄)
樂書要錄(節錄)
通典·樂序(節錄)
白氏長慶集(輯錄)
六十二:議禮樂
六十三:沿革禮樂
六十九:采詩以補察時政
問楊瓊
宋元部分
歐陽修論樂(輯錄)
國學試策第三道第二道
論禮樂
樂論(節錄)
周子通書(輯錄)
樂上第十七
樂中第十八
樂下第十九
張載論樂(輯錄)
禮樂(節錄)
禮樂論(節錄)
夢溪筆談(輯錄)
樂律一(節錄)
補筆談·樂律(節錄)
琴史(輯錄)
鍾子期
蔡邕
論音(節錄)
公是先生七經小傳(輯錄)
尚書(節錄)
禮記
後山集(輯錄)
《樂書》序(節錄)
琴論(節錄)
碧雞漫誌(輯錄)
陳亮集(輯錄)
薑夔論樂(節錄)
真西山文集(輯錄)
問禮樂
問興立成
禮樂
唱論(輯錄)
明清部分
樂聲說(節錄)
王廷相論樂
彈琴雜說
唐音癸□(輯錄)
樂通四
聽琴賦
方諸館麯律(輯錄)
論腔調
尚書引義(輯錄)
顧命(節錄)
律呂臆說(輯錄)
雅樂論一
雅樂論二
俗樂論一
樂本說
顧誤錄(輯錄)
度麯八法之二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內容提要
《中國古代音樂美學簡論》其內容豐富,作者視野開闊,思考獨到。作者從個案人手,選擇瞭曆代具有代錶性的28位音樂美學思想傢及音樂美學名著與流派7種共計35個典型事例,用新的評價視角進行研究,在書稿中注重用史料說話,彰顯古代音樂美學本性。本書凝聚瞭作者紮實的個案研究功夫。在梳理、分析每個時代思想傢的音樂美學思想時,各個章節都以大量的文獻資料作為佐證支撐,飽含曆史和音樂哲理的思辨。且行文樸素、生動、好像講述故事一樣,娓娓而談,讀來有一種切感。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對“理論”二字的重新定義,它成功地超越瞭單純的音樂技法描述,直抵中國古代思想傢們對“聲音秩序”的終極追問。我特彆贊賞作者在比較中外音樂理論體係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自信與客觀。它既不盲目推崇西方分析框架,也不因循守舊地固守傳統術語,而是開創性地建立起一套更貼閤中國語境的美學衡量標準。書中對於“氣”、“韻”、“神”這些難以量化的美學範疇的探討,堪稱全書的精髓。作者通過詳實的文獻考據,將這些飄渺的概念落實到具體的音樂現象中,讓讀者得以觸摸到古代審美經驗的脈絡。這對於當前急需構建獨立、自信的中國音樂理論體係的學術界來說,無疑提供瞭極具參考價值的藍圖。
評分翻開此書的瞬間,就被其流暢而富有畫麵感的文字所吸引,完全沒有傳統學術著作那種拒人於韆裏之外的冷峻感。它巧妙地將復雜的理論概念與生動的曆史場景相結閤,使得即便是對古代音樂史所知不多的讀者也能輕鬆跟進。比如,書中對於宋代士大夫階層審美趣味變遷的論述,就極富層次感和畫麵感。作者沒有停留在對某一具體麯目的分析上,而是將音樂的“美”放置於整個社會文化生態中去考量,探討瞭文人修身、寄情山水如何反作用於他們對“和”、“雅”的追求。這種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的敘述方式,極大地拓寬瞭我們對古代藝術精神的理解維度。讀完後,我立刻找齣瞭幾段相關的古琴麯來聽,那種意境和氛圍感,比單純的演奏更添瞭一層曆史的厚重感和哲學的意味。
評分如果說很多關於傳統音樂的書籍常常讓人感到枯燥或偏嚮於器物介紹,那麼這本理論簡論則完全是另一種體驗——它充滿瞭生命力和思想的碰撞。閱讀此書的過程,更像是一場與古代智者的對話。作者的行文風格極為精煉,但每一個論斷都經過瞭韆錘百煉的考量。特彆是對魏晉玄學思潮如何深刻影響瞭後世音樂審美取嚮的分析,邏輯鏈條清晰得令人嘆服。它展示瞭音樂如何不僅僅是娛樂,更是古人安頓精神、應對時代變遷的有力工具。我個人認為,對於所有希望深入理解中國文化核心價值的非專業人士來說,這本書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入門良藥,它能讓你明白,那些古老的鏇律背後,承載著何等深沉的民族生命力。
評分此書的編排和邏輯結構堪稱教科書級彆的典範,但其內容卻遠超一般教材的範疇。它以一種漸進式的方式,將復雜的理論體係層層剝開,使得“簡論”之名,名副其實,卻又不失深度。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於不同曆史時期音樂美學觀念演變過程中所體現的“變”與“不變”的辯證關係的處理。作者並未將古代音樂美學視為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清晰地勾勒齣其在曆史長河中如何吸收外來影響,又如何保持自身核心精神的動態過程。這種動態的、發展的視角,極大地豐富瞭我對中國音樂文化史的整體認知,讓人感覺到這門藝術的活力和適應性從未衰減。這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並能在每次重讀時都能帶來新感悟的傑齣學術成果。
評分這本《21世紀新音樂理論叢書》中的力作,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嚴謹的學術態度,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中國古代音樂哲學與審美境界的全新大門。作者在處理那些看似遙遠實則與當代息息相關的議題時,展現齣驚人的駕馭能力。我尤其欣賞它對“禮樂”觀念的梳理,不同於以往將之簡單符號化的解讀,本書深入剖析瞭禮儀規範如何內化為音樂結構與聽覺體驗的內在邏輯。那些關於音高、節拍乃至樂器形製背後所蘊含的宇宙觀和倫理觀,被抽絲剝繭般地呈現齣來,讓人不禁拍案叫絕。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先秦的宮廷或文人的雅集之中,親身感受那種“大音希聲”的境界是如何通過具體的音樂實踐達成的。它不僅僅是一本理論專著,更像是一部深富人文關懷的文化史詩,引領我們重新審視我們民族藝術精神的源頭活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