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43]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國法律史-文明叢書6

[A343]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國法律史-文明叢書6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貞德 著
圖書標籤:
  • 法律史
  • 中國法律史
  • 清史
  • 社會史
  • 文化史
  • 曆史研究
  • 公主
  • 文明叢書
  • 近代史
  • 政治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國際圖書快綫專營店
齣版社: 三民
ISBN:9789571435138
商品編碼:29880517550
包裝:平裝
開本:32K
頁數:144
正文語種:中文繁體

具體描述

作者:   
齣版社: 三民書局
副標題: 你所不知道的中國法律史
齣版年: 2012
頁數: 144
叢書: 
ISBN: 9789571435138

內容簡介  · · · · · ·

圍繞著一樁背景復雜的傢庭糾紛案件,從女性學者的視角齣發,探討瞭古代中國人對於兩性、傢庭、政權等關係的認識以及在相關法律問題中引發的討論。

作者簡介  · · · · · ·

李貞德

學歷: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歷史學博士

經歷:

颱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1992.8-1998.2),副研究員(1998.2-)

國立颱灣大學歷史係兼任副教授(1993.8-)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副教授(1994.8-)

●研究人員自述

貞德過去十年研究漢唐之間的婦女生活及其所處之社會與文化,未來十年亦將以此為研究重心。整個構想是以傳統禮法所鋪陳的父係傢族為界域,探討婦女在齣入此

父係傢族時,如何經由鞏固、或反抗、或參與改變此父係傢族而影響瞭自己的身份與地位,乃至漢唐之間社會與文化的發展。截至目前,論文寫作的重心與型態則以與此

相關的法製史和醫療史為主。同時,為方便同道,並自我定位,亦不時從事迴顧與檢討的工作。〈婦女在傢庭與社會中的角色--歐洲中古婦女史研究〉,〈最近中國宗教

史研究中的女性問題〉,和〈超越父係傢族的藩籬-颱灣地區的「中國婦女史」研究(1945-1995)〉等三篇研究討論的寫作即基於此。

貞德的研究,從婚姻製度入手,然後探討夫婦生活。博士論文Women and Marriage i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Disunion (1992),通觀婦女的婚姻生活,為研究中國中古婦女生活史張綱舉目。“The Life of Women in the Six Dynasites”一文,則利用北朝的文集和碑刻資料,描繪婦女在傢庭與社會活動時的活力。“The Death of a Princess: Codyfying Classical Family Ethics in Early Medieval China”一文則從姦非、夫妻鬥訟和連坐容隱等相關律令與案例,探討魏晉南北朝婦女的傢族認同與傢庭地位。

過去五年還專注於婦女在生育文化中的處境,利用正史、文集、碑刻、醫書、類書和宗教典籍等各種史料,研究傳統社會對於求子、懷孕、分娩、坐月、乃至避孕、

墮胎、絕育的觀念、禮俗和法律規定,以及其中的婦女角色和性別議題。〈漢唐之間求子醫方試探--兼論婦科濫觴與性別論述〉、〈漢唐之間醫書中的生產之道〉、〈漢

隋之間的「生子不舉」問題〉等三篇長文可說為中古早期婦女與生育文化的研究奠立瞭基礎。而在研究中,貞德發現三個相關並值得繼續追究的題目,可以作為未來五年

的研究重點:一是女性醫療照顧者,二是婦女的職業營生,三是主婦和母親角色的問題。〈漢魏六朝的乳母〉一文便是由探討傢族與社會中的「重要邊緣人物」齣發,嘗

試將生育文化的研究和母職角色、婦女營生等議題接榫,以期對中國中古婦女生活史有更深入認識。

●論文

1.西漢律令中的傢庭倫理觀,《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19(1987),頁1-54。

2.Conflict and Compromise between Legal Authority and Ethical Idea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Revenge in Han Times,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1(颱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8),頁359-408。

3.The Life of Women in the Six Dynasties, 《婦女與兩性學刊》4(颱北:颱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1993),頁47-80。

4.婦女在傢庭與社會中的角色──歐洲中古婦女史研究,《新史學》4,2(1993),頁121-143。

5.最近中國宗教史研究中的女性問題,《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2(颱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頁251-270。

6.漢隋之間的「生子不舉」問題,《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6,3(1995),頁747-812。

7.超越父係傢族的藩籬──颱灣地區的「中國婦女史研究」(1945-1995),《新史學》7,2(1996),頁139-179。

8.漢唐之間醫書中的生產之道,《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7,3(1996),頁533-654。

9.漢唐之間求子醫方試探──兼論婦科濫觴與性別論述,《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8,2(1997),頁283-367。

10.The Death of a Princess: Codifying Classical Family Ethics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in Sherry Mou ed., Presence and Presentation: Women in the Chinese

Literati Tradition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forthcoming).

11.漢魏六朝的乳母,《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印刷中)。



好的,為您撰寫一本不包含《[A343]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國法律史-文明叢書6》內容的圖書簡介。這本新書將聚焦於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社會轉型期的文化思潮與知識分子群像,深入剖析在內憂外患背景下,知識精英如何構建、傳播並實踐他們的現代化理念。 --- 書名:《熔爐與燈塔:1900-1949年中國知識界的思想圖譜與社會實踐》 內容提要 本書旨在全麵梳理二十世紀上半葉(1900年至1949年)中國知識分子群體的心路曆程、思想演變及其對社會變革産生的深遠影響。這是一個國傢在劇烈衝擊下尋求自我重塑的時代,傳統儒學秩序崩塌,西方思潮如洪水般湧入,知識分子們如同站在時代的熔爐前,一方麵被曆史的火焰炙烤,另一方麵又試圖成為照亮未來的燈塔。 本書不滿足於簡單羅列主義流派,而是試圖構建一個多維度的知識分子群像誌。我們著重探討在“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下,知識分子的身份認同危機、知識的本土化轉化、以及實踐路徑的選擇。 第一部分:舊邦的挽歌與新思的萌芽(1900-1919) 本部分首先描繪清末民初劇變時期,知識分子如何從傳統的士大夫身份迅速轉變為現代意義上的“學生”與“革命傢”。重點剖析新式學堂(如京師大學堂、各類留學生機構)作為思想孵化器的角色。 嚴復與“信、達、雅”的翻譯實踐: 探討嚴復如何通過翻譯赫胥黎、斯賓塞等人的著作,首次將進化論、功利主義等核心概念係統引入中國,並分析這種翻譯策略如何無意中催生瞭對“物競天擇”的片麵理解,影響瞭早期革命思潮。 梁啓超的“新民”建構: 詳細考察梁啓超如何通過《新民叢報》構建起一套融閤國傢主義、改良主義與浪漫情懷的“新民”說,分析其對國民性改造的迫切心理,以及這種“急躁的現代化”觀念如何為後來的激進思潮埋下伏筆。 五四前夜的文學革命: 聚焦於白話文運動的社會動因,而非僅僅停留在語言層麵。探討鬍適、陳獨秀等人如何將文學視為改造國民精神、普及啓濛思想的“工具”,以及這種工具理性在初期對傳統文化認同産生的衝擊。 第二部分:激進與多元的張力(1920-1927) “五四運動”的爆發標誌著知識界實踐力量的覺醒。本部分聚焦於思潮的爆炸性發展,以及不同陣營在“如何救中國”這一根本問題上的分化。 德先生與賽先生的失落與重塑: 考察在軍閥混戰的現實麵前,知識分子對“民主”與“科學”純粹性的幻滅。探討他們如何開始反思,是製度先行還是文化先行? 馬剋思主義的“中國化”初探: 細緻梳理早期知識分子(如李大釗、陳獨秀)接觸和理解馬剋思主義的過程,重點分析其吸引力在於它提供瞭一套完整的曆史解釋框架和明確的革命階級劃分,尤其對目睹底層苦難的青年知識分子具有強大感召力。 “第三種人”的探索: 關注那些試圖調和東西方、摺衷保守與激進的知識群體,例如研究剋爾凱郭爾、尼采的哲學傢們,以及試圖在鄉土社會中尋找齣路的文化改良主義者,他們的掙紮代錶瞭當時思想光譜的寬度。 第三部分:抗爭與堅守:知識的流亡與內化(1928-1949) 在國民政府的相對穩定與日本侵略的外部壓力下,知識界的焦點從理論思辨轉嚮瞭更迫切的社會關懷與文化傳承。 “孤島”與“後方”的文化場域: 深入分析淪陷區(上海、北平等地)的知識分子如何在政治的高壓和物質的匱乏中維持知識的獨立性。探討以文學研究會、新月社為代錶的群體,在堅持藝術自主性與社會責任感之間進行的艱難平衡。 鄉村的轉嚮與社會調查: 詳細介紹以燕京大學社會學係為核心的社會學研究熱潮。知識分子群體大規模進入鄉村,進行細緻的社會調查(如費孝通的《江村經濟》),不再滿足於抽象的理論批判,而是力求基於“中國事實”來構建現代知識體係,這標誌著知識實踐的深化。 西南聯大的精神遺産: 重點剖析抗戰期間,遷徙至西南的知識精英(如馮友蘭、吳有訓、聞一多等)如何在極端睏苦的條件下,堅守學術自由、教育獨立和民族氣節。這不僅僅是學術機構的存續,更是知識分子群體對“現代公民”標準的集體踐行。 本書特色與價值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知識、思想與具體的社會行動、地理空間、經濟條件緊密聯係起來,避免將知識分子描繪成脫離現實的空中樓閣。 1. 側重“實踐”而非“文本”: 每一章的論述都將圍繞知識分子在特定曆史情境下的“選擇”展開,如留學地的選擇、發錶陣地的選擇、乃至抗戰中的遷徙選擇。 2. 群體動態分析: 摒棄瞭“大師傳記式”的寫法,而是將知識界視為一個不斷流動、相互影響的復雜生態係統,展示不同代際、不同學科背景的知識分子之間如何産生衝突與閤作。 3. 對“救亡”敘事的解構: 審視“救亡圖存”口號下,知識分子自我強加的沉重使命感,以及這種使命感對個體創造力和學術獨立性可能帶來的擠壓。 通過對這一關鍵曆史時期的係統梳理,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幅復雜而真實的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知識社會的曆史畫捲,理解當代中國的文化底色與知識傳統是如何在那個熔爐中被鍛造而成的。

用戶評價

評分

拿到這本書時,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快速瀏覽瞭索引,裏麵的關鍵詞匯非常豐富,跨越瞭社會、政治、文化等多個層麵,顯示齣作者視野的開闊。我尤其關注那些涉及到“製度變遷”的部分,因為這往往是理解一個時代內核的關鍵。這本書的字體大小和行間距處理得非常人性化,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這對於一本內容厚重的書來說至關重要。我傾嚮於認為,好的曆史作品不僅要提供信息,更要提供一種思維框架。我期待這本書能激發我更多的思考,而不是僅僅作為知識的接收器。從它的整體氣質來看,它似乎並不滿足於簡單的敘述,而是試圖構建一個更宏大、更具解釋力的曆史圖景。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語言非常成熟,那種低調的奢華感,讓人聯想到一些經典的學術著作,但又不失現代讀者的審美偏好。我注意到書中的一些插圖或地圖的預告(雖然我還沒細看內容),它們的排布方式似乎都在服務於整體的敘事節奏。對我來說,曆史閱讀的樂趣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對細節的捕捉和對人物動機的揣摩。我希望作者能夠把筆墨放在那些“為什麼”而不是“發生瞭什麼”上。這本書散發齣的那種嚴謹而不失文采的氣息,讓我相信它在對嚴肅主題進行闡釋時,會運用一種優雅且易於理解的語言。它承諾的深度和廣度,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之旅充滿瞭敬畏與期待。

評分

我通常對曆史題材的書籍抱有一種既期待又謹慎的態度,畢竟有些作品為瞭追求戲劇性會犧牲掉很多嚴謹性。但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在保持敘事張力的同時,似乎也在努力挖掘那些被主流曆史敘事所忽略的細微之處。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故事性”和“學術性”的,畢竟要讓晦澀的史料變得生動有趣,同時又不失其嚴肅性,是極具挑戰性的。這種平衡感,從書脊上散發齣的沉穩氣息中便可見一斑。我希望它能帶領我穿越時空,去感受那個特定時代的脈搏,而不是僅僅停留在事件的羅列上。它似乎暗示著,真正的曆史往往隱藏在那些不為人知的細節和邊緣人物的命運之中,這正是我所追求的閱讀深度。

評分

這部書的封麵設計簡直絕瞭,那種古典與現代交織的視覺衝擊力,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開它。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排版上的用心,字體的選擇、留白的恰到好處,都讓閱讀體驗變得極其舒適。光是翻閱目錄,就能感受到作者的學術功底和廣闊的視野,似乎每一個章節都藏著一個引人入勝的懸念。這本書的裝幀質量也相當不錯,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感覺就像捧著一件藝術品。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深入研究它講述的那些宏大敘事,想象著那些塵封已久的往事如何在文字間重現光彩。從這本書的整體感覺來看,它無疑是一部值得珍藏的佳作,不僅僅是內容的價值,其外在的品質也足以讓人感到愉悅。

評分

這本書的作者在處理復雜議題時的那種冷靜剋製,非常打動我。我注意到書中的前言部分,作者並沒有急於拋齣驚人的結論,而是非常耐心地鋪陳瞭研究背景和方法論,這讓我感到非常安心。它透露齣一種匠人精神,即對“求真”的執著。我個人對曆史中的轉摺點特彆感興趣,那些關鍵的決策是如何在內外交睏的環境下被做齣的。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似乎預示著它會帶領讀者沿著一條邏輯清晰的脈絡前行,逐步揭示事件的本質。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那些看似塵埃落定的曆史事件,也許能從中發現一些被我們習慣性忽略的邏輯鏈條。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