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鼓乐保护与实践

西安鼓乐保护与实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晓平,赵晨泉 著
图书标签:
  • 西安鼓乐
  • 鼓乐艺术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传统音乐
  • 民族音乐
  • 文化保护
  • 音乐传承
  • 陕西文化
  • 地方音乐
  • 民俗音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玖创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西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438443
商品编码:2988171599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西安鼓乐保护与实践

定价:30.00元

作者:王晓平,赵晨泉

出版社:西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2-01

ISBN:9787560438443

字数:243000

页码:17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西安鼓乐保护与实践》介绍了西安鼓乐的地位与价值,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角度,评述西安鼓乐的历史价值和重要地位。综述了近十年西安鼓乐研究,着重归纳整理2006—2014年西安鼓乐研究成果。作者还以一个学人和研究家的个案分析,全面梳理李石根的学术成果,并针对民间乐社进行个案分析,从而体现、分析西安鼓乐社的现实状况和实际问题。后,对西安鼓乐保护与发展进行前景预测与分析。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丝路遗韵:关中民间音乐的田野调查与人类学解读》 内容概要: 本书并非关于“西安鼓乐”的保护与实践,而是聚焦于关中地区(以西安周边为中心,辐射至渭河流域的广大区域)更为广阔且多元的民间音乐生态。全书以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为核心,深入剖析了当地非遗名录之外的、仍在民间保持活力的各类音乐形式、仪轨、传承谱系及其社会文化功能。 全书共分为七个主要部分,字数约十五万字,辅以大量珍贵的现场照片、乐谱片段及口述历史记录。 --- 第一部分:关中民间音乐的地理与社会区位 本章首先界定了“关中”这一地理概念在音乐地理学上的特殊性。它不仅仅是历史上的政治中心,更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汇的“漏斗区”。我们摒弃了将关中民间音乐简单等同于宫廷雅乐或宗教音乐的传统叙事,转而关注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中的音乐实践。 1.1 音乐生态的区隔:黄土高原与关中盆地的张力。 通过对比陕北民歌的高亢粗犷与关中(尤其是秦岭北麓)音乐的细腻婉转,探讨地形地貌如何塑造了音乐的音高、节奏和演唱风格。 1.2 宗族、地域与“音乐领地”: 研究了在特定村落或家族内部,音乐的拥有权、使用权和禁忌。例如,探讨了某些特定戏曲曲牌仅能在特定宗族内传承的现象,以及这种排他性对音乐活力的影响。 1.3 物质载体与流动性: 考察了在关中地区流动的民间艺人(如“江湖乐户”)如何成为不同地域音乐元素传播的中介。分析了锣、鼓、唢呐等乐器在不同村落间的制造工艺差异及其对音色的影响。 --- 第二部分:非遗名录之外的仪式性音乐探源 本书致力于发掘那些尚未被纳入官方普查体系或保护名录的民间音乐实践,特别是与生命周期和农业活动紧密结合的部分。 2.1 婚丧嫁娶中的“杂乐”系统: 详细记录了关中地区不同县域在“喜事”与“白事”中对唢呐、笙、管乐的不同编排。对比了“大吹”与“文吹”在情绪表达上的差异,并对丧葬音乐中用于“送行”的特定曲牌《寒江雪》的结构进行了细致的乐理分析,揭示其蕴含的生命哲学。 2.2 节庆与禳灾的“社火”音乐: 社火是关中民间节庆的高潮。本章重点分析了社火中“高跷”、“旱船”等表演形式所配乐的节奏型与旋律特点。考察了在祭祀土地神或祈求丰收的仪式中,音乐如何充当与“神灵”沟通的媒介,并记录了在驱逐“瘟疫”时所使用的特定“咒语式”唱腔。 2.3 农事活动的“劳动号子”研究: 收集了在灌溉、打场、收割等农活中使用的劳动号子。这些号子往往旋律简单,但节奏极富功能性。通过对这些号子的记录,反思音乐在工业化进程中如何被快速地边缘化。 --- 第三部分:关中道教与民间信仰音乐的交叉地带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民间信仰对音乐形态的塑造,区别于正统道教音乐的规范性,关注其在民间语境下的“变异”与“本土化”。 3.1 庙会与神像巡游中的“法器音乐”: 记录了地方性神祇(如城隍、土地爷)庙会中,乐队与信众互动的方式。分析了道士、巫师和世俗乐师在演奏中的角色转换。特别关注了“摇铃”、“法鼓”等法器的音色控制,及其在营造“神圣空间”中的作用。 3.2 乐善会(善堂)的音乐实践: 考察了清末民初兴起的民间慈善组织,这些组织往往设立了自己的音乐班社。研究了它们如何将宗教教义与民间说唱艺术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教化功能的音乐文本。 3.3 乐谱的视觉化解读: 收集了几份流传于民间道观的、用工尺谱或简谱记录的“祝颂”音乐稿本,尝试还原其原有的调性和演奏技法。 --- 第四部分:民间乐器形制与声学特征的考察 本章从物质文化史的角度,对关中地区使用的主要乐器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强调了其制作工艺的地域性。 4.1 关中唢呐的“沙音”: 聚焦于关中唢呐独特的“双簧”发声法,这种发音方式使得其音色粗犷、穿透力强,并探究了这种“沙音”在表达悲恸或喧闹场景时的表现力优势。 4.2 弦乐的“变调”: 考察了当地使用的板胡(或称“梆子胡”)以及民间二胡在琴码、弦位上的特殊处理,这些处理导致其音高系统与标准定音存在偏差,反映了其对特定地方音阶的适应性。 4.3 鼓的体系与象征意义: 对比了用于戏曲伴奏的“堂鼓”与用于仪式驱邪的“法鼓”在尺寸、皮面材料和击法上的差异,并记录了不同敲击节奏型在民间语境下的象征意义(如“三通鼓”代表终止)。 --- 第五部分:口述历史与“音乐家族”的传承断裂 本部分通过对健在的老艺人进行深度访谈,重构了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民间音乐的社会变迁图景。 5.1 “师傅领进门”的教育模式: 记录了早年艺人以学徒身份跟随师傅“搭班子”、“跟班跑场”的经历,分析了这种非正式教育体系的优势(实践性强)与劣势(知识面受限)。 5.2 政治运动与音乐的“污名化”: 详述了特定历史时期,民间戏曲和器乐被视为“封建糟粕”后,艺人如何被迫隐藏技艺,甚至改行他业的经历。这部分访谈揭示了民间音乐在特定社会结构下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5.3 年龄结构分析: 通过数据统计,揭示了当前关中民间音乐传承人的平均年龄分布,并探讨了在现代化、城镇化加速的背景下,年轻一代拒绝接纳这些“慢节奏”技艺的深层社会经济原因。 --- 第六部分:民间音乐在当代文化景观中的角色重塑 本章关注当代社会背景下,原生态民间音乐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其在旅游开发和文化交流中的角色转变。 6.1 演出形态的“景观化”: 分析了旅游景区对民间音乐表演进行“提纯”或“浓缩”的过程,这种提纯在提升观赏性的同时,如何破坏了原有音乐的仪式性和时间性。 6.2 音乐的“去语境化”风险: 探讨了当一段原本用于特定祭祀场景的音乐被移植到商业庆典时,其原有的文化内涵如何被稀释或误读。 6.3 艺术院校介入后的“学术化”改造: 考察了音乐学院学者在整理和改编民间素材时,如何运用西方记谱法或室内乐配器,对原生态音乐的“野性”进行规范,以及这种规范化对民间艺人自我认同感的影响。 --- 第七部分:结论与未来展望:民间音乐的“自发性”保护路径 总结了关中民间音乐的独特性,并提出一套区别于自上而下的保护策略的建议。 7.1 强调“实践场域”的重要性: 认为保护的核心在于维持音乐的“使用价值”而非仅是“文献价值”。保护的重点应放在维持原有的社会仪式(如红白喜事、地方节庆)的持续性。 7.2 建立地方性的“民间音乐档案室”: 倡导由地方社区主导,记录并共享不同村落间的音乐差异,防止过度同质化。 本书旨在为理解关中地区的民间音乐提供一个全面、细致且充满人类学关怀的视角,它是一份关于声音的社会史,记录了一片土地上数百年间流淌的、未被主流话语充分听见的生命之歌。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历史文化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翻开这本书,第一感觉是它仿佛是一本讲述“时间的故事”的书。西安,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城市,孕育了无数的文明瑰宝,而西安鼓乐,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设想着,书中的文字定然会带领我穿越时空,置身于古老的宫廷,抑或是热闹的民间。我想象着,那些乐手们是如何在特定的场合,用古老的乐器奏响神圣庄严的乐章,或是为市井生活增添一份热闹与喜庆。这本书的名字“西安鼓乐保护与实践”,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对一种音乐形式的记录,更是一种积极的介入,一种对失落传统的追寻和唤醒。我会好奇,书中会如何具体地讲述“保护”的意义?它是否触及了当今社会下,传统艺术面临的挑战?例如,如何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传承的空间,又如何应对商业化带来的冲击?而“实践”二字,更是让我联想到那些默默耕耘的传承人,他们是如何将这份古老的艺术融入现代生活的,又是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激活它,让它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的。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对过去的回望,也是一次对未来的期许,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文化自觉。

评分

我是一个对声音世界充满好奇的读者,尤其是那些带有浓厚历史韵味的声音。当我看到“西安鼓乐保护与实践”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一幅画面:在古朴的城墙下,悠扬的鼓乐声穿越千年,回荡在历史的长河中。我推测,这本书一定会深入地探讨西安鼓乐的艺术精髓。它或许会从音乐学的角度,剖析其独特的旋律、节奏和和声特点,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痕迹,以及与中国其他音乐流派的联系与区别。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触及到那些与西安鼓乐相关的传统仪式和场合?例如,在哪些节日,在哪些庆典中,会演奏怎样的曲目?这些音乐的背后,又承载着怎样的民俗文化和情感寄托?而“保护与实践”这几个字,更是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价值所在。我期待它能详细阐述,在现代社会,如何才能有效地保护这项古老的艺术?这是否涉及到对那些珍贵的乐器、乐谱的保存,对老艺人技艺的记录与传承,以及对年轻一代的音乐教育?同时,“实践”也让我看到了希望,它或许会介绍一些成功的保护与传承案例,展示出音乐的生命力是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以延续和发展的。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对声音的回溯,也是一次对未来的展望,充满了对文化生命力的思考。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对那些散落在民间的、未经大规模商业化打磨的艺术形式情有独钟。最近偶然翻阅到一本关于“西安鼓乐保护与实践”的书,虽然我无法深入了解其具体内容,但仅仅从书名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传承的艰辛。想象一下,在古都西安,那些古老的乐曲,穿越千年的时光,通过世代艺人的口传心授,至今仍能奏响,这本身就是一种奇迹。这本书,想必会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到这个古老音乐流派的生命脉络。我会好奇,书中会如何描绘那些参与保护与实践的艺术家们?他们的热情、他们的坚持,以及他们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寻找生存之道?我尤其想知道,西安鼓乐的音乐本身,究竟有着怎样的独特魅力?是那些激昂的鼓点,还是悠扬的笛声,抑或是古朴的唱腔?书中是否会引用一些乐谱,哪怕只是一点点,也能让我感受到其旋律的魅力。而且,这本书的书名里“保护与实践”几个字,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研究的著作,更饱含着对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切与行动。我期待它能让我对音乐的传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希望能从中汲取一些关于文化保护的启示。

评分

对我而言,这本书名所传递出的信息,是一份厚重的文化责任感。西安鼓乐,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地域的独特性。我猜测,这本书会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带领我深入了解这个古老乐种的方方面面。我期待书中能够详尽地介绍西安鼓乐的音乐构成,包括它独特的乐器,例如那些古老的鼓、钹、锣,以及各种管乐器和弦乐器,还有那些在古代宫廷或民间仪式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曲目。更重要的是,我关注“保护与实践”这两个字所蕴含的深意。我想象着,书中会重点讲述,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如何才能有效地保护这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否涉及到对乐谱的整理、对演奏技法的规范、对艺人的培养,以及对相关历史文献的挖掘?而“实践”部分,则让我对接下来的发展充满了好奇。我期待看到,书中所描绘的,是怎样的实践模式?是那些在基层社区自发组织的乐社,还是在专业院校进行的学术研究?抑或是通过现代媒体传播的创新方式?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次对过去的记录,更是一次对未来的思考,它展现了人们对于文化传承的智慧和不懈努力。

评分

我是一个对艺术表演形式的背后故事特别感兴趣的读者。当看到“西安鼓乐保护与实践”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画面。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像一部电影的幕后纪录片,深入浅出地剖析西安鼓乐的诞生、发展以及流传过程。它可能不会仅仅停留在对音乐本身的介绍,更会着力于那些为之付出努力的人们。我很好奇,书中会不会描绘那些老一辈的艺人,他们是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将祖辈传下来的技艺传承下来?他们的每一次敲击,每一次吹奏,是否都饱含着对传统的热爱和敬畏?同时,“实践”这个词也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想象着,书中会详细介绍现在有哪些人在积极地推广西安鼓乐?他们是否建立了乐社?是否组织了演出?是否开发了一些创新的表演形式,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口味?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了解到,在现代社会,一项古老的传统音乐是如何在“保护”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的。它或许能让我看到,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精神文明的传承依然是如此重要,而那些为之努力的人们,是多么值得我们尊敬。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发现宝藏的旅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