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声乐教材(3)

中国民族声乐教材(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铁霖 编
图书标签:
  • 声乐教材
  • 民族声乐
  • 中国声乐
  • 高等教育
  • 音乐教学
  • 艺术教育
  • 声乐教学
  • 教材
  • 音乐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木垛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人民音乐
ISBN:9787103021347
商品编码:29888947774
开本:16
出版时间:2001-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中国民族声乐教材(3)
  • 作者:编者:金铁霖
  • 定价:49
  • 出版社:人民音乐
  • ISBN号:9787103021347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01-05-01
  • 印刷时间:2018-01-01
  • 版次:1
  • 印次:10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75

内容提要

《中国民族声乐教材》是一套具有民族性、艺术 性、时代性、系统性的中国民族声乐教材,注意课堂 教学教材与实践演出的曲目相统一,使学生上课与艺 术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中国民族声乐教材》共分三册,主要内容包括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传统民歌、民歌改编作品、创 作歌曲、中国歌剧选曲及影视插曲等。
     《中国民族声乐教材(3)》为第三册,由金铁 霖主编。
    

目录

1.七律二首送瘟神
2.卜算子 咏梅
3.千里共婵娟
4.春花秋月何时了
5.红彩妹妹
6.思恋
7.条条道路通北京
8.桃花红杏花白
9.赞歌
10.一塘清水一塘莲
11.昙华山好地方
12.走西口
13.今年梅花开
14.一湾湾流水
15.森吉德玛
16.江河水
17.峨嵋酒家
18.受死也要唱信天游
19.挑担茶叶上北京
20.春江花月夜
21.火把节的欢乐
22.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
23.北京颂歌
24.在中国大地上
25.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
26.北疆连着我家乡
27.木兰从军
28.山里人
29.看见你们格外亲
30.古老的歌
31.啊!中国的土地
32.乡音乡情
33.哈达似的白云
34.春风圆舞曲
35.撒尼人民心向红太阳
36.船工号子
37.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
38.长城永在我心上
39.大黄河
40.回四川
41.飞天
42.龙舟竞渡
43.晨雾中牛铃在响
44.我们是黄河泰山
45.奉献给亲爱的祖国
46.牧马人之歌
47.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48.八百里洞庭美如画
49.那就是我
50.走西口新编
51.生命的星
52.公仆赞
53.走进新时代
54.黑龙江岸边洁白的玫瑰花
55.五洲人民齐欢笑
56.巴山蜀水要解放
57.铺平大道通长安
58.求你把我屈死的罪名改
59.万里春色满家园
60.暴风雪
61.情歌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探索与实践:当代声乐教学的新视野 本书旨在为中国民族声乐的教学与研究提供一个既立足传统又面向未来的全新视角。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民族声乐在当代社会语境下的发展脉络、核心技法、以及在艺术实践中的多元表现。它并非传统意义上对某一特定教材(如《中国民族声乐教材(3)》)内容的简单复述或替代,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更为宏观和系统的民族声乐艺术生态图谱。 全书内容紧密围绕“传承、创新与应用”三大核心主线展开,力求突破以往教学资料中常见的曲目堆砌或技巧罗列的局限,转而关注民族声乐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的深层文化内涵与前沿发展趋势。 第一部分:民族声乐的文化基因与历史溯源 本部分着重于为学习者和研究者建立起扎实的文化基础,理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根”之所在。 一、 区域流派的地理与人文印记: 本书细致梳理了中国五大主要声乐区域(如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东北林区、以及江南水乡)在声乐风格上的地理决定性。我们分析了不同地域的自然气候、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和语言音韵结构,如何直接塑造了其独特的旋律线条、节奏律动和音色特点。例如,西北高亢、辽阔的唱法与南方细腻、婉转的表达方式,其背后的社会心理结构有何差异。 二、 戏曲与民歌的交融互渗: 深入剖析了中国戏曲(如京剧、昆曲、地方戏曲)中成熟的发声技巧如何被现代民族声乐所吸收和改造。重点讨论了“行腔运气的科学性”在民族唱法中的体现。同时,对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歌(如号子、劳动歌、山歌、小调)的田野调查资料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比较,探究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功能及其艺术价值的演变。 三、 民族声乐的学术化历程: 考察了近现代以来,中国声乐界在如何将民间音乐形态“规范化”和“舞台化”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思想碰撞与理论构建。探讨了美声唱法、民族唱法、美声化民族唱法等不同学派的形成背景、代表人物及其核心主张,强调了“民族性”与“艺术性”之间寻求平衡的艰巨性。 第二部分:当代民族声乐的核心技术解析 本部分是技术层面的深度挖掘,聚焦于那些支撑民族声乐独特性和表现力的关键技术要素,区别于传统西洋声乐教学的侧重点。 一、 呼吸与气息控制的东方哲学: 详尽阐述了民族声乐对气息支撑的独特要求——即如何在保持自然、放松的胸腔共鸣基础上,实现对气息的精准调控,以适应高难度的长乐句和瞬间的力度变化。引入了对传统中医“气血运行”理论在声乐训练中的启发性应用探讨。 二、 腔体共鸣的“地域化”调校: 详细分析了民族声乐对头腔、口咽腔、胸腔共鸣的“个性化”处理。重点剖析了“鼻腔共鸣”(在特定声区或特定戏曲化处理中)的运用时机和控制边界,以及如何通过口腔造型的细微调整,模拟出如“水腔”、“沙音”等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声音质感。 三、 韵味与装饰音的规范化处理: “韵味”是中国民族声乐的灵魂。本部分系统化了不同地域、不同风格(如东北的豪放、江南的婉约)的韵味特征,并探讨了如何将这些本能的、非规范化的声音表达,转化为可教学、可复制的艺术技巧。此外,对花腔(如颤音、回音、擞音)在民族作品中的科学运用进行了技术解构,避免过度装饰导致旋律失真。 四、 吐字与咬字的“文武之道”: 针对汉语的声调特点和民族歌词的文学性,本书探讨了民族声乐在清晰度、力度与情感表达之间如何进行动态平衡。分析了不同声区(低、中、高)对元音和辅音处理的特殊要求,确保情感的穿透力与演唱的饱满度。 第三部分:民族声乐的艺术实践与新发展趋势 本部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讨民族声乐在当代舞台上的应用拓展和未来走向。 一、 舞台表演与情境建构: 民族声乐的表演性极强。本书探讨了如何在演唱过程中融入符合歌曲背景的形体、眼神和面部表情,以深化听众的情感体验。分析了民族歌剧、音乐剧以及大型晚会中,民族唱法如何与其他声乐形式(如合唱、交响)进行有效的融合与对话。 二、 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创作: 审视了当代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现状,包括对传统民歌的“艺术再加工”(如艺术歌曲的创作)、基于民族题材的原创作品,以及与世界音乐元素结合的探索。重点分析了优秀新民歌在保持民族特色、兼顾演唱难度、以及贴合时代审美之间的成功范例。 三、 民族声乐教学法的反思与展望: 对当前民族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重技巧轻文化”或“盲目模仿”等现象进行了批判性反思。提出了构建以学生个体声音条件为基础,结合文化理解与技术训练的“个性化适应性教学模型”的设想,鼓励未来的声乐教育者培养具有独立审美判断力的民族声乐人才。 总结: 本书旨在为民族声乐的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思辨性的参考框架。它提供的不是一个固定的“操作手册”,而是一个探索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广阔天地的方法论和思想资源库,助力学习者构建属于自己的、既深植于民族文化土壤、又具备现代艺术表现力的独特声乐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资深音乐编辑的角度来看待这本教材,我关注的更多是其学术价值和资料的准确性。我必须承认,作者在资料搜集和考证上花费的心血是巨大的。尤其是在涉及一些偏远少数民族声乐风格的记录部分,其详实程度和跨学科的引用,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本书不满足于“是什么”,更深入探讨了“为什么”,它将声乐技艺置于特定的社会、历史和地理环境中去考察,使得读者对每一个声音现象都能产生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地域的亲切感。我特别注意到了书中所引用的许多一手文献和口述资料,这极大地增强了教材的权威性和鲜活度,避免了传统教材中常见的“二手信息”的僵硬感。对于高校研究人员或专业研究机构而言,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学工具书,更是一份值得参考的民族声乐“百科全书”。它的学术规范和严谨性,使其在众多同类出版物中脱颖而出,具有长期的参考价值和收藏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古朴又不失现代感的排版,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一直对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很感兴趣,尤其是在声乐这块,寻找一本既有理论深度又能指导实践的教材,简直是我的“寻宝之旅”。拿到手里翻开目录,内容结构安排得井井有条,从基础的发声技巧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唱法特色,脉络清晰,让人感到作者在梳理这些复杂知识体系时下了很大的功夫。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样的逻辑递进方式无疑是极大的福音,它不像有些教材那样堆砌概念,而是真正做到了由浅入深,让你每翻过一页都能感觉到自己的知识储备在扎实地增长。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一些传统声乐技巧的图文解析,那些详细的口型图和气流控制示意,非常直观,我对着镜子练习了几次,马上就找到了以往自己忽略的关键点。这本书的选曲也很考究,既有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也有不少鲜为人知的精品,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得以接触到更广阔的民族声乐世界。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集美观、实用、深度于一身的优秀教材,绝对值得我花时间去细细品味和钻研。

评分

说实话,我对音乐理论书籍通常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就是脱离实际演唱太远,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的叙述语言充满了热情和真诚,仿佛一位经验丰富、平易近人的老师在你耳边耐心讲解,而不是冷冰冰的文字堆砌。我最欣赏它在处理不同声部和不同风格转换时的那种细腻处理。例如,在讲解某一特定民族的颤音技巧时,作者不仅给出了科学的发声原理,还巧妙地结合了该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来进行阐述,让我明白了为何那样的声音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这使得学习过程从单纯的技术模仿,升华成了一种文化体验。我试着按照书中的建议调整了我的气息支持,效果立竿见影,声音的穿透力和持久性都有了显著提升。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你唱什么”的指南,更是一本“教你如何去理解和感受”音乐的钥匙。对于那些希望深入挖掘民族声乐灵魂的演唱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思维框架。

评分

我并非专业的音乐科班出身,只是一个酷爱中国传统文化和声乐艺术的业余爱好者。一直以来,我都在摸索着如何正确地“入门”民族声乐,但由于缺乏系统指导,常常感到迷茫,容易走入误区,比如单纯地模仿高音或腔调,却忽略了声音的整体美感和健康性。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是黑暗中的一束光。它从最基础的“如何呼吸”开始讲解,用的是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把丹田想象成一个气压稳定的容器,而不是空泛地说要“深吸气”。这种贴近生活的比喻,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迅速理解并应用到实际练习中。我感觉我以往唱歌时那种“喊”的感觉正在慢慢被替换成一种更扎实、更持续的声音支撑。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不同声部歌手的“自查表”,让我可以定期对照检查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存在的问题,这种自我矫正机制的设计非常人性化。如果有人问我,业余学习民族声乐应该从哪本书开始,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推荐这本。

评分

我是一名在校学习声乐的大学生,坦白说,市场上关于民族声乐的教材汗牛充栋,但真正能跟上时代发展、同时又不失传统精髓的,凤毛麟角。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们这个专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我特别喜欢它在“现代演绎与创新”这一章节所展现的观点,它没有固步自封于传统,而是积极探讨了如何将民族声乐元素融入到当代音乐语境中去,既保持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具备了面向更广泛听众的吸引力。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到位,选取了几个不同年代的代表性作品进行深入剖析,展示了风格流变和技巧创新的具体路径。这对我准备毕业汇演或者未来参与比赛,都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参考蓝本。而且,这本书在排版上对音符和谱例的清晰度处理得非常好,即便是复杂的节奏型和装饰音,也能一目了然,这在实际使用中非常重要,大大节省了我在识谱和分析上的时间。它真的让我对民族声乐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探索的欲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