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百年体育学科史

北京师范大学百年体育学科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嵘 屈国锋 著
图书标签:
  • 北京师范大学
  • 体育史
  • 百年学科
  • 中国体育
  • 高等教育
  • 历史研究
  • 学科史
  • 体育发展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1549716
商品编码:29903220804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北京师范大学百年体育学科史

定价:88.00元

作者:高嵘 屈国锋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1154971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十世纪初,正当现代体育运动在中国传播普及、体育师资极度缺乏、急需体育人才之际,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的前身——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专修科于1917年应运而生。作为开启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先河的学府,其体育专修科建立伊始,便历史性地担当起引导中国体育运动发展的重任。

在北师大体育系初创时期,体育系充分利用地处古都文化名城、依托北师大综合院校的有利条件,汇集外学者,聘请多位外知名学者任教,将西方体育的先进的理论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奋发图强,严谨治学,培育英才,努力传播和普及现代体育运动。经过艰苦的十余年奋斗,北师大体育系的发展就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在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体育学术思想和运动竞技等多方面带动了中国体育运动的发展。

如今,北师大体育系已经走过了一百年历程,开拓和见证了中国体育运动的振兴发展之路,为中国体育和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内容提要


2017年是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体育学科100周年,体育与运动学院成立15周年的一年。值此双重喜庆之际,编写组在体育与运动学院领导的指导下,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九十年发展史》的基础之上,完成了《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百年史》的编写,这是对百年学科的一份献礼。

本书通过历史篇、人物风采篇和附录三个部分,从不同时期和不同侧面客观而忠实地记录了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一百年的发展历程。本书不仅是对体育学科一百年发展历程的一个简单回顾,更是希望能够借此以史为鉴,激励体育学科师生继续努力奋斗、严谨治学,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和“守正创新、坚卓致远”的院训,在教学、训练、科研和运动竞技等方面皆更上层楼,再创辉煌。

一部北师大体育史,也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学校体育史,甚至是中国近现代体育史的缩影。它集中体现了国人在逆境中奋进、在困境中拼搏、在绝望中坚守、在黑暗中探索、在顺境中创新的精神,激励着历代师大人不忘初心、践行理想,为祖国的教育和体育事业不畏困难、顽强拼搏。

目录


目 录

章 萌芽初创(1902—1922)… …………………………………… 1

第二章 奠基领航(1923—1937)… …………………………………… 30

第三章 砥砺前行(1937—1949)… …………………………………… 76

第四章 凤凰涅槃(1949—1976)… …………………………………… 94

第五章 继往开来(1976-2001)… ………………………………… 131

第六章 创新发展(2002年至今)… ………………………………… 146

教 师… ……………………………………………………………… 187

毕业生… ……………………………………………………………… 218

附 录… ……………………………………………………………… 244

后 记… ……………………………………………………………… 364

作者介绍


高嵘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近年来先后主编和参编教材和有关著作10多部;并在《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学刊》、《体育文化导刊》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三项,并参与多项省部级以上课题的研究。2011年入选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首批专家成员。 现任中国教育学会体育卫生分会、中国高等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北京市教育学会奥林匹克教育研究会理事,全国学校体育联盟副主席。

屈国锋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副院长。1997年6月至2007年8月留学日本,于筑波大学体育科学系攻读体育科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7年9月起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从事体育教学科研工作。研究领域:武术史,武术文化思想,武术教学,中外武术比较研究,体育史,体育思想史。十余年来,一直从事学校和社会武术的教学训练和指导工作。在外发表论文、著作等十余篇(部)。

文摘


序言



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百年回响:一部梳理与展望的学术探索 在浩渺的中国高等教育图景中,体育学科的萌芽与成长,宛如一曲悠长而激昂的史诗,记录着民族体魄的觉醒、教育理念的革新以及社会发展的脉搏。本书并非直接陈述某一部具体著作的学术成果,而是旨在勾勒出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百年发展历程中,学术研究者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深刻的梳理、严谨的考察与前瞻性的思考。它是一次对历史的回望,一次对知识体系构建的审视,一次对未来方向的探寻。 历史溯源:拨开迷雾,探寻学科的基因 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百年历程,并非从零开始,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近代以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宏大叙事之中。早期的体育实践,更多地体现在军事训练、国民体能的初步提倡,以及在教会学校中引入的体育课程。这些零散的开端,为后来专业体育学科的诞生埋下了伏笔。学术研究者们正是从这些看似不成体系的片段中,细致地挖掘和梳理,试图勾勒出中国体育教育从萌芽到逐渐成型的早期图景。 他们会追溯,在晚清时期,面对内忧外患,一批有识之士已经开始呼吁“强种”之论,体育被视为提升国民体质、抵御外侮的重要手段。甲午战争的惨败,更是敲响了警钟,使得体格训练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时期,一些学堂开始设置体育课程,虽然形式相对简单,但已经标志着体育作为教育组成部分的可能性。 进入民国时期,随着新思潮的涌入和教育体制的初步建立,体育学科的发展迎来了重要的发展契机。上海、北京等地的高等学府开始设立体育专修科或体育系,招收专业学生,培养体育师资。这标志着体育学科的专业化、体系化迈出了关键一步。学术界对这一时期的研究,会着重考察各高校在体育学科设置上的先行探索,分析其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的特点,以及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历史作用。例如,对一些早期体育学校的办学理念、运动项目开展情况、体育组织建设等方面的深入研究,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学科早期发展的多样性和地域差异。 更深层次的学术探讨,会追溯学科的理论基础。体育学科的知识体系并非凭空产生,而是与生理学、解剖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学术研究者们会审视,在学科发展的不同阶段,哪些学科的理论被引入,如何被本土化,又如何逐渐形成体育学科自身的研究范式。例如,运动生理学的引入如何促进了运动训练科学化,运动心理学的发展如何理解运动员的心理调适,教育学理论的借鉴如何指导体育教学的改革等等。 学科建设:从探索到规范,体系的不断完善 中国高等体育学科的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规范、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术研究者们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通过理论研究、实践总结、学术交流,推动着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早期的学科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师资匮乏、教材稀缺、研究方法单一、研究成果有限,都是制约学科发展的瓶颈。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一批批学者迎难而上,他们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的体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消化吸收,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学科体系。 学术研究者们会关注学科的专业设置。从最初的综合性体育系,到后来根据不同研究方向细分出的运动训练学、体育教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康复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等专业方向,每一步都凝聚着学术界的智慧和努力。他们会分析不同专业方向的形成过程,考察其在特定历史时期承担的社会功能和学术使命。例如,运动训练学的发展,与中国竞技体育取得的辉煌成就紧密相连;体育教育学的深化,则与普及全民健身、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的时代要求相呼应。 教材建设是学科发展的重要载体。学术研究者们会梳理中国高等体育教育教材的发展历程,考察不同时期教材的编写特点、内容体系、编著者及其学术思想。从早期翻译的外国教材,到后来自主编写的本土教材,再到如今的系列化、多层次教材体系,每一个阶段都反映了学科理论的成熟和教学实践的进步。 学术体系的构建,离不开严谨的研究方法。学术研究者们会考察体育学科在研究方法上的演进,包括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混合研究方法的引入与应用,以及各种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的创新与发展。他们会关注,体育学科如何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范式,又如何发展出适合自身特点的研究方法。 学术传承与创新:薪火相传,面向未来 学术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中国高等体育学科的百年发展,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学术传承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追求创新的过程。 学术研究者们会聚焦于学科的学术传统和学术流派。他们会梳理不同时期涌现出的杰出学者及其学术思想,分析他们的研究贡献和学术影响。例如,在体育教育领域,有哪些代表性的教育家提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育理念?在运动训练领域,哪些科学家开创了新的训练模式或技术?在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又有哪些学者对体育的社会功能、文化意义进行了深刻的解读?通过对这些学术先贤的追溯,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科的学术基因和发展脉络。 同时,学术研究者们也会高度关注学科的创新发展。他们会审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体育学科面临哪些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例如,随着科技的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在体育领域的应用如何重塑运动训练和健康管理?随着社会观念的变迁,体育的社会功能、文化价值如何被重新定义?随着人类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体育在预防疾病、促进康复方面能发挥怎样的作用?这些都是体育学科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学术研究者们会通过对前沿研究的梳理和分析,揭示体育学科的最新发展趋势。他们会关注新兴研究领域,如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的神经机制、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技术、体育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体育与社会公平、体育与文化认同等。这些研究方向的拓展,不仅丰富了体育学科的内涵,也拓展了其应用领域。 学科的社会担当:服务国家,贡献社会 中国高等体育学科的发展,始终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紧密相连。学术研究者们在梳理学科历史的同时,也会深刻反思体育学科的社会担当。 从国家层面的“健康中国”战略,到社会层面的全民健身浪潮,再到国际层面的奥林匹克运动,体育学科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学术研究者们会考察,体育学科如何为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人才保障。例如,如何为国家体育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如何为体育人才的培养提供专业的指导,如何为重大体育赛事的组织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同时,他们也会关注体育学科在促进社会和谐、提升国民素质、传播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贡献。体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其研究成果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学术研究者们会探讨,体育学科如何通过科学的普及和推广,引导公众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从而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展望与思考:学科的未来图景 在对百年历史进行梳理和反思的基础上,学术研究者们更着眼于未来。他们会思考,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高等体育学科将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把握学科发展的主动权?如何进一步深化体育理论研究,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体育学术话语体系?如何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体育的力量? 这种对未来的展望,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对学科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当下社会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之上。它是一种学术的自信,也是一种历史的担当。 总而言之,本书所呈现的,是一幅宏大而精细的学术画卷,它通过对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百年历程的深刻梳理与前瞻性思考,展现了体育学科在中国近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经历的蜕变与成长。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学术精神的传承,对未来发展的启迪,是对体育学科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价值的再肯定。

用户评价

评分

“百年”二字,总能引发人们对历史的敬畏和对传承的思考。《北京师范大学百年体育学科史》这个书名,仿佛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邀请我探寻这所学府在体育教育领域走过的光辉历程。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些年代,但我可以通过这本书,去感受和理解。我好奇的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北师大的体育学科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教育思潮相融合的?例如,在强调“体育救国”的年代,学校的体育教育是否更加侧重于体能训练和民族精神的培养?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当下,它的学科设置和教学内容又发生了怎样的调整?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对学科发展的关键人物进行细致的刻画,不仅仅是那些声名显赫的学者,也包括那些在教学一线默默奉献的普通教师。他们的教育理念、研究方向、以及对学科发展的具体贡献,都将是构成这本书血肉的重要部分。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以及对教育事业的深深敬意。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所大学的学科发展史,就是它精神气质的缩影。《北京师范大学百年体育学科史》这个书名,让我看到了一个绵延百年的体育梦想,一个在学术殿堂中不断生长的力量。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局限于历史事实的陈述,更能展现出北师大体育学科在理论创新、学术研究、以及对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例如,在体育科学研究领域,是否涌现出具有开创性的理论成果?在培养高级体育人才方面,它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那些从北师大走出的学生,他们又在各自的领域里,如何发扬光荣传统,推动中国体育向前发展?我期待书中能够对学科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以及研究方向的演进进行细致的梳理,展现出其学术脉络的清晰与传承。同时,我也希望能够感受到那种在学术追求中,对体育精神的坚守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这才是百年学科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体育的画面:绿茵场上的挥汗如雨,篮球馆里的呐喊助威,田径跑道上的竞速飞驰……而《北京师范大学百年体育学科史》这个名字,则为这些画面注入了更深沉的意义。它不再是孤立的运动场景,而是与一所百年名校的教育理念、学术追求紧密相连。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北师大体育学科在中国体育教育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和贡献。它是否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体育教育的变迁与发展?它又是如何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体育学科发展之路的?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其学科设置的演变,从最初的体育课程,到如今涵盖运动训练、体育教育、体育人文社会学等多个方向,这其中必然有着许多值得研究的案例。同时,对于培养体育人才的模式,例如师范生的培养,如何才能让他们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优秀的实践能力,成为合格的体育教师和教练员,这也是我非常期待了解的。

评分

我一直对学府背后的故事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历史悠久的大学,它们的每一个学科都可能蕴含着一段不为人知的传奇。这本《北京师范大学百年体育学科史》的名字,就立刻勾起了我的探索欲。百年,这是一个多么漫长的时间跨度,在这期间,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体育的概念和发展也必然经历了巨大的演变。我特别想知道,在不同历史时期,北师大的体育学科是如何应对社会需求和国家战略的?例如,在国家百废待兴的年代,体育学科是否承担了普及体育、增强国民体质的任务?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它又是如何引进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理念,实现自我革新的?书中是否会对学科建设中的重要决策、教学改革的尝试、以及师资队伍的成长与发展进行深入的探讨?我更关心的是,那些在北师大体育学科中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他们是如何将所学所长,回报社会,成为中国体育界的栋梁之才的?这本书,应该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学科的历史,更是关于一群人,一群为中国体育事业奉献终生的人的故事。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就足以让人望而却步,沉甸甸的分量,仿佛承载了无数的汗水与荣耀。翻开它,扑面而来的是厚重的历史感,那些泛黄的书页,不仅仅是纸张,更是时光的印记。作为一名对体育史略有涉猎的普通读者,我被书中的细节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和人物,而是试图勾勒出整个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稚嫩到成熟的完整脉络。我尤其好奇,在那个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年代,北师大体育人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开创先河的?那些早期设立的体育课程,在当时的教育体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们是如何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又是如何为后来的体育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那些名字不为人知,但却默默耕耘的先行者?他们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和创新,都将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我期待能从这本书中,感受到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一种对体育事业的纯粹热爱,一种对教育使命的执着追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