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北京师范大学百年体育学科史
定价:88.00元
作者:高嵘 屈国锋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1154971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十世纪初,正当现代体育运动在中国传播普及、体育师资极度缺乏、急需体育人才之际,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的前身——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专修科于1917年应运而生。作为开启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先河的学府,其体育专修科建立伊始,便历史性地担当起引导中国体育运动发展的重任。
在北师大体育系初创时期,体育系充分利用地处古都文化名城、依托北师大综合院校的有利条件,汇集外学者,聘请多位外知名学者任教,将西方体育的先进的理论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奋发图强,严谨治学,培育英才,努力传播和普及现代体育运动。经过艰苦的十余年奋斗,北师大体育系的发展就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在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体育学术思想和运动竞技等多方面带动了中国体育运动的发展。
如今,北师大体育系已经走过了一百年历程,开拓和见证了中国体育运动的振兴发展之路,为中国体育和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内容提要
2017年是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体育学科100周年,体育与运动学院成立15周年的一年。值此双重喜庆之际,编写组在体育与运动学院领导的指导下,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九十年发展史》的基础之上,完成了《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百年史》的编写,这是对百年学科的一份献礼。
本书通过历史篇、人物风采篇和附录三个部分,从不同时期和不同侧面客观而忠实地记录了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一百年的发展历程。本书不仅是对体育学科一百年发展历程的一个简单回顾,更是希望能够借此以史为鉴,激励体育学科师生继续努力奋斗、严谨治学,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和“守正创新、坚卓致远”的院训,在教学、训练、科研和运动竞技等方面皆更上层楼,再创辉煌。
一部北师大体育史,也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学校体育史,甚至是中国近现代体育史的缩影。它集中体现了国人在逆境中奋进、在困境中拼搏、在绝望中坚守、在黑暗中探索、在顺境中创新的精神,激励着历代师大人不忘初心、践行理想,为祖国的教育和体育事业不畏困难、顽强拼搏。
目录
目 录
章 萌芽初创(1902—1922)… …………………………………… 1
第二章 奠基领航(1923—1937)… …………………………………… 30
第三章 砥砺前行(1937—1949)… …………………………………… 76
第四章 凤凰涅槃(1949—1976)… …………………………………… 94
第五章 继往开来(1976-2001)… ………………………………… 131
第六章 创新发展(2002年至今)… ………………………………… 146
教 师… ……………………………………………………………… 187
毕业生… ……………………………………………………………… 218
附 录… ……………………………………………………………… 244
后 记… ……………………………………………………………… 364
作者介绍
高嵘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近年来先后主编和参编教材和有关著作10多部;并在《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学刊》、《体育文化导刊》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三项,并参与多项省部级以上课题的研究。2011年入选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首批专家成员。 现任中国教育学会体育卫生分会、中国高等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北京市教育学会奥林匹克教育研究会理事,全国学校体育联盟副主席。
屈国锋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副院长。1997年6月至2007年8月留学日本,于筑波大学体育科学系攻读体育科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7年9月起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从事体育教学科研工作。研究领域:武术史,武术文化思想,武术教学,中外武术比较研究,体育史,体育思想史。十余年来,一直从事学校和社会武术的教学训练和指导工作。在外发表论文、著作等十余篇(部)。
文摘
序言
“百年”二字,总能引发人们对历史的敬畏和对传承的思考。《北京师范大学百年体育学科史》这个书名,仿佛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邀请我探寻这所学府在体育教育领域走过的光辉历程。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些年代,但我可以通过这本书,去感受和理解。我好奇的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北师大的体育学科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教育思潮相融合的?例如,在强调“体育救国”的年代,学校的体育教育是否更加侧重于体能训练和民族精神的培养?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当下,它的学科设置和教学内容又发生了怎样的调整?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对学科发展的关键人物进行细致的刻画,不仅仅是那些声名显赫的学者,也包括那些在教学一线默默奉献的普通教师。他们的教育理念、研究方向、以及对学科发展的具体贡献,都将是构成这本书血肉的重要部分。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以及对教育事业的深深敬意。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所大学的学科发展史,就是它精神气质的缩影。《北京师范大学百年体育学科史》这个书名,让我看到了一个绵延百年的体育梦想,一个在学术殿堂中不断生长的力量。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局限于历史事实的陈述,更能展现出北师大体育学科在理论创新、学术研究、以及对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例如,在体育科学研究领域,是否涌现出具有开创性的理论成果?在培养高级体育人才方面,它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那些从北师大走出的学生,他们又在各自的领域里,如何发扬光荣传统,推动中国体育向前发展?我期待书中能够对学科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以及研究方向的演进进行细致的梳理,展现出其学术脉络的清晰与传承。同时,我也希望能够感受到那种在学术追求中,对体育精神的坚守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这才是百年学科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体育的画面:绿茵场上的挥汗如雨,篮球馆里的呐喊助威,田径跑道上的竞速飞驰……而《北京师范大学百年体育学科史》这个名字,则为这些画面注入了更深沉的意义。它不再是孤立的运动场景,而是与一所百年名校的教育理念、学术追求紧密相连。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北师大体育学科在中国体育教育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和贡献。它是否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体育教育的变迁与发展?它又是如何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体育学科发展之路的?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其学科设置的演变,从最初的体育课程,到如今涵盖运动训练、体育教育、体育人文社会学等多个方向,这其中必然有着许多值得研究的案例。同时,对于培养体育人才的模式,例如师范生的培养,如何才能让他们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优秀的实践能力,成为合格的体育教师和教练员,这也是我非常期待了解的。
评分我一直对学府背后的故事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历史悠久的大学,它们的每一个学科都可能蕴含着一段不为人知的传奇。这本《北京师范大学百年体育学科史》的名字,就立刻勾起了我的探索欲。百年,这是一个多么漫长的时间跨度,在这期间,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体育的概念和发展也必然经历了巨大的演变。我特别想知道,在不同历史时期,北师大的体育学科是如何应对社会需求和国家战略的?例如,在国家百废待兴的年代,体育学科是否承担了普及体育、增强国民体质的任务?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它又是如何引进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理念,实现自我革新的?书中是否会对学科建设中的重要决策、教学改革的尝试、以及师资队伍的成长与发展进行深入的探讨?我更关心的是,那些在北师大体育学科中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他们是如何将所学所长,回报社会,成为中国体育界的栋梁之才的?这本书,应该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学科的历史,更是关于一群人,一群为中国体育事业奉献终生的人的故事。
评分这本书的厚度就足以让人望而却步,沉甸甸的分量,仿佛承载了无数的汗水与荣耀。翻开它,扑面而来的是厚重的历史感,那些泛黄的书页,不仅仅是纸张,更是时光的印记。作为一名对体育史略有涉猎的普通读者,我被书中的细节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和人物,而是试图勾勒出整个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稚嫩到成熟的完整脉络。我尤其好奇,在那个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年代,北师大体育人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开创先河的?那些早期设立的体育课程,在当时的教育体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们是如何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又是如何为后来的体育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那些名字不为人知,但却默默耕耘的先行者?他们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和创新,都将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我期待能从这本书中,感受到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一种对体育事业的纯粹热爱,一种对教育使命的执着追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