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1900-1950)破壞性地震史料文圖選集 雲南捲

中國近代(1900-1950)破壞性地震史料文圖選集 雲南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尚平 著
圖書標籤:
  • 地震史料
  • 雲南地震
  • 近代史
  • 曆史地理
  • 自然災害
  • 地震研究
  • 文圖選集
  • 地方誌
  • 民國史
  • 地震災害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炫麗之舞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海洋齣版社
ISBN:9787502771843
商品編碼:29912137128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08-08-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近代(1900-1950)破壞性地震史料文圖選集 雲南捲

定價:90.00元

作者:陳尚平

齣版社:海洋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8-01

ISBN:978750277184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16開

商品重量:0.58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我國是一個地震頻繁、地震災害重大的國傢,而雲南省由於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及歐亞地震帶的結閤部位,又處於印度洋闆塊與歐亞闆塊碰撞帶東側,曆來都是發生破壞性地震較多、地震災害特彆頻繁和嚴重的地區。在與地震災害的長期抗爭過程中,形成瞭許多寶貴的經驗和成果,將這些如實記錄於檔案和書刊之中,可對該地區乃至全國的防震減災工作可起到藉鑒和促進的作用。 本書在原資料的基礎上,有重點有目的地進一步深入挖掘尚未展現的曆史文獻,包括當時各級和地方對於地震災害的反應,書中選編瞭20世紀前半葉(1900—1950年)發生在雲南省的19次6級及6級以上地震的一些史料,並對每次地震事件中地震的基本參數、破壞性情況、一些具代錶性的文獻材料要點的摘錄、有關文獻及災害實況的照片、圖件等。 相信本書可為我國的防震減災工作提供曆史的藉鑒。

目錄


1901年2月15日雲南鄧川61/2級地震
1909年5月11日雲南彌勒61/2級地震
1913年12月21日雲南峨山7級地震
1917年7月31日雲南大關吉裏鋪71/4級地震
1923年7月1日雲南普洱61/2級地震
1925年3月16日雲南大理鳳儀間7級地震
1925年10月15日雲南麗江北6級地震
1927年3月15日雲南尋甸6級地震
1930年4月29日雲南騰衝北61/2級地震
1930年5月15日雲南巧傢新塘6級地震
1930年9月22日雲南騰衝北61/2級地震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好的,以下是關於一本不包含《中國近代(1900-1950)破壞性地震史料文圖選集 雲南捲》內容的圖書的詳細簡介: --- 書籍名稱:《盛世迴響:明代江南士人的文學與社會交往研究》 作者: 陸景和 齣版社: 文津齣版社 齣版日期: 2023年10月 定價: 128.00元 ISBN: 978-7-5004-8899-1 ---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明代(1368-1644年)中晚期,尤其是在嘉靖、萬曆年間,江南地區士人群體在特定社會結構與文化氛圍下所形成的復雜文學生態與社會交往網絡。研究聚焦於士人如何通過文學創作、詩社結集、書信往來以及科舉競爭等多種途徑,構建和維護其社會地位與文化認同。 本書摒棄瞭傳統僅關注文學流派或個體作傢創作的單一視角,轉而采用社會史與文化史相結閤的研究方法,力求描繪一幅立體的明代江南士人生活畫捲。江南地區,因其經濟的繁榮和教育的發達,成為明代文人薈萃之地,也孕育齣獨特的文人群體文化。 第一部分:經濟基礎與士人階層的崛起 本部分考察瞭明代江南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市鎮經濟的興盛對文人階層結構的影響。江南的士人不再僅僅是依附於官僚體係的清貴階層,部分富裕的商人傢庭也積極投入教育,培養子弟以求“耕讀傳傢”的轉變。這種經濟基礎的變化,為士人文學活動提供瞭物質保障,也使得文學創作的主題更加多元化,不再局限於傳統的經史子學。 我們詳細分析瞭蘇州、南京、杭州等核心城市中,士人如何通過參與地方公益事業(如修撰地方誌、興辦義學)來鞏固其在鄉土社會的領導地位。這些活動往往與文學創作密不可分,地方誌的編纂過程本身就是一次大規模的集體文化生産。 第二部分:詩社的興衰與文學共同體的構建 詩社是明代江南士人最重要的社會交往形式之一。本書梳理瞭從早期較為鬆散的雅集,到中後期高度組織化的專業性詩社(如後期的“復古社”與“擬古社”)的發展脈絡。研究錶明,詩社的功能遠超文學研習,它是一種維護社交關係、確定圈層身份、甚至相互進行政治庇護的隱秘組織。 通過對大量現存詩社唱和集、題詠集進行文本細讀,本書揭示瞭詩社內部的等級製度、推崇的風格取嚮,以及對“格調”與“情韻”的爭論,實則反映瞭不同政治派係或地域觀念之間的微妙張力。特彆是,本書對“竟陵派”的興起與衰落進行瞭細緻的分析,探討瞭他們對公安派文學觀的挑戰,如何利用詩歌的“性靈”說來對抗僵化的官方文學規範。 第三部分:書信往來中的人際政治學 書信在明代士人社會網絡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既是文學交流的載體,也是社會資源調配的工具。本書收集瞭多位重要人物的尺牘真跡與存稿,構建瞭其社交網絡圖譜。 我們發現,許多書信的措辭並非單純的禮節往來,而是精心設計的“人情投資”。士人通過贈送手稿、求取題跋、相互介紹門生或為友人疏通官場關係等方式,編織瞭一張縱橫交錯的關係網。書信中的相互稱頌與隱晦的批評,共同構成瞭那個時代“文人相輕”與“文人相扶”的復雜張力。例如,對於科舉放榜前後的書信往來分析,揭示瞭人情往來在官方選拔體係中的實際效用。 第四部分:士人的文學規訓與自我塑造 明代文人麵臨著來自程硃理學正統、科舉體製以及地方輿論的多重規訓。本書探討瞭士人如何利用“閑適”與“隱逸”的文學主題,來迴應體製的壓力,並在公共領域與私人情誌之間尋求平衡。 研究特彆關注瞭文學批評在士人自我塑造中的作用。從王世貞對前後七子的推崇,到李攀龍對“唐音”的強調,這些批評風潮不僅是文風的轉變,更是權力與話語權爭奪的體現。士人通過接受或反抗既定的文學標準,來確立自身的道德品格與藝術地位。 總結與展望 《盛世迴響》最終總結道,明代江南士人的文學活動是一麵透視其社會、政治與經濟變遷的棱鏡。他們的文學作品與人際交往共同塑造瞭一種高度精緻化、同時也充滿內在矛盾的文化景觀。本書為理解明代文人階層的運作機製,提供瞭一套紮實且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框架,對於深入研究中國近世的士紳文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 本書特色: 檔案紮實: 詳盡梳理瞭《明代文徵》、《弇山遺稿》、《四友集》等一手文獻,結閤檔案局藏的私人信劄進行考證。 視角新穎: 側重於文學背後的社會結構和權力運作,突破瞭單純的文本解讀。 圖文並茂: 收入大量珍貴的手稿影印件和明代江南士人聚會場景的版畫插圖,增強閱讀體驗。 目標讀者: 中國明史研究者、文學史研究者、社會史學者,以及對明代文人生活感興趣的廣大讀者。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仿佛一次穿越時空的旅程,讓我得以近距離觀察那段在中國近代史上充滿動蕩與變革的歲月。作者選擇將目光聚焦於1900年至1950年的雲南地區,並以“破壞性地震史料文圖選集”為切入點,這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觀察曆史的獨特視角。我猜想,書中收錄的史料,可能不僅僅是乾巴巴的數字和統計,而是包含瞭大量鮮活的文字記錄。比如,那些地震親曆者的口述迴憶,他們可能用質樸的語言講述瞭地震發生時的驚恐瞬間,以及災難過後,他們如何掙紮求生,如何互相幫助的故事。又或者,書中可能收錄瞭當時報刊雜誌上刊登的關於地震的報道,這些報道或許帶有一定的時代色彩,反映瞭當時社會對災難的認知和應對方式。更令人期待的是,“文圖選集”的標題暗示瞭其中可能包含珍貴的曆史圖片。這些圖片,無論是官方繪製的災情圖,還是民間拍攝的地震遺跡,都將成為還原曆史現場的重要佐證,讓我們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地震的破壞力,以及當時人們所麵臨的睏境。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倒是頗具匠心,古樸的字體搭配泛黃的紙張質感,瞬間將人拉迴到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翻開扉頁,那些陳年的墨跡,字裏行間透露齣的曆史滄桑感,仿佛能觸摸到那個時代的脈搏。我尤其對其中關於地震災害的記錄方式感到好奇。在那個通訊並不發達的年代,人們是如何捕捉並記錄下這些突如其來的災難的?是依靠地方官府的奏摺,還是民間自發的口頭傳頌?抑或是當時報刊雜誌上的零星報道?書名中的“文圖選集”讓我對其中可能包含的珍貴圖像資料充滿期待,那些泛黃的照片、手繪的示意圖,是否能為我們還原齣地震發生時的慘狀,以及當時人們的反應和救援情況?我設想,或許其中會有許多感人至深的個體經曆,講述著人們如何在災難中互相扶持,重建傢園的故事。這種從微觀個體視角切入宏大曆史事件的研究方法,往往更能觸動人心,也更容易讓我們理解曆史的厚重。我很想知道,在那個被戰爭、革命和民族危機籠罩的時代,自然災害是如何與社會動蕩相互交織,共同塑造瞭雲南這片土地的曆史麵貌。

評分

這本書在選擇研究對象上,就顯得十分獨特且具有曆史眼光。將視角聚焦於“中國近代(1900-1950)”,特彆是雲南地區,並且以“破壞性地震史料文圖選集”作為切入點,這本身就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理解那個時代彆樣的窗口。我個人很感興趣的是,在那個通訊並不發達,信息傳播相對緩慢的年代,地震這樣的突發性災難,是如何被記錄下來的。書中收錄的“史料”,我想可能包含瞭非常豐富的內容,比如,除瞭官方發布的地震報告之外,還可能有當時一些地方報紙的報道,甚至是民間流傳的關於地震的故事和傳說。而“文圖選集”的提法,更是讓人眼前一亮,我期待其中能夠看到一些珍貴的曆史照片,例如地震發生後,房屋倒塌的景象,人們在災區搭建的臨時住所,以及當時社會各界組織的救援活動等等。這些直觀的影像資料,往往比文字更能打動人心,也更能讓我們感受到曆史的厚重感。我猜測,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們瞭解,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自然災害與社會變遷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瞭雲南人民的命運。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構想,是從曆史的宏觀視角切入,但又注重細節的真實呈現。選擇1900年至1950年這一百年,涵蓋瞭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轉摺點,而雲南作為邊陲重鎮,其地理位置和地質構造,決定瞭它更容易成為地震災害的重災區。因此,以“破壞性地震史料文圖選集”為載體,來展現這一時期的雲南,無疑極具研究價值和閱讀意義。我設想,書中的史料,可能包含瞭各種形式的文獻,比如清末民初的一些地方誌,其中可能零散地記錄瞭古代至近代發生的地震信息。又或者是民國時期一些私人撰寫的日記、書信,其中可能提及瞭地震帶來的影響,以及人們的生活變遷。更有可能的是,書中會收錄一些當時官方的救災報告,這些報告詳細記錄瞭地震發生後,地方政府采取的應對措施,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問題。而“文圖選集”的亮點,我想一定在於那些曆史圖片。這些圖片,可能包括地震發生後,人們在廢墟中尋找親人的場景,也可能是當時修建的臨時避難所,甚至是被摧毀的寺廟和古跡。這些視覺化的記錄,將極大地增強曆史的真實感和衝擊力。

評分

這本《中國近代(1900-1950)破壞性地震史料文圖選集 雲南捲》在我眼中,不僅僅是一本曆史文獻的匯編,更是一扇窺探過往,理解命運沉浮的窗口。作者在選題上顯然是下瞭一番功夫,聚焦於1900年至1950這半個世紀,這無疑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極其動蕩且充滿變革的時期。將目光投嚮雲南,這個地處西南邊陲,卻又飽經滄桑的地區,其地震史料的選取,必然承載著非凡的意義。我猜測,書中收錄的史料,或許包含瞭一些官方檔案,比如清末民初各地官員上報的災情奏摺,記錄瞭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烈度,以及造成的具體損失,如房屋倒塌、傷亡人數等。此外,“文圖選集”的提法,又讓我對其中可能齣現的圖文並茂的內容抱有極大的興趣。那些當時的照片,無論是官方拍攝的調查記錄,還是民間留下的模糊影象,都可能直觀地展現地震帶來的破壞力。或許還有一些當時的報紙剪報,報道瞭地震的消息,甚至刊登瞭生還者的采訪。這些零散的史料,經過精心梳理和編排,必將勾勒齣雲南近代曆史上一個不為人知的側麵,即自然災害對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造成的深刻影響。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