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28包邮 《纳帕海的鸟》

满28包邮 《纳帕海的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联宪 著
图书标签:
  • 自然文学
  • 鸟类
  • 纳帕海
  • 生态
  • 散文
  • 旅行
  • 摄影
  • 环保
  • 观察
  • 诗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梅凯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ISBN:9787500089650
商品编码:29943033042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2-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纳帕海的鸟》

定价:68.00元

作者:韩联宪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7-01

ISBN:978750008965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40kg

编辑推荐


纳帕海——香格里拉的明珠,这里夏季水草丰美,冬季白雪皑皑,是大自然送给人们的礼物,人们安家落户,放牧耕种。纳帕海同样也是众多野生动物的家,鸟儿们把家安在雪山上、森林中、灌木丛、草原上、湖泊河畔、沼泽湿地和田间地头。
引吭高歌的*,阔步前进的紫水鸟,洁白如雪的大白鹭,如嵌绿松石的绿翅鸭……或翩翩翱翔于长空,或栖息跳跃于林间,或嬉戏追逐于水中。它们如此美丽,如此优雅,如此地自由不羁,宛若洒落在人间的珍珠,五彩缤纷,光彩照人!
鸟类学家和生态摄影师们怀着对鸟儿的热爱,用精彩的文字和图片,将纳帕海177种鸟类缤纷的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

内容提要


位于云南西北部香格里拉县的纳帕海地区,景色优美,鸟类物种多样性丰富,是从事自然风光和鸟类摄影的好地方,也是开展鸟类研究的场所。本书文字作者韩联宪长期在纳帕海开展鸟类学研究,而摄影作者彭建生更是以纳帕海作为创作基地,拍摄积累了大量精美的鸟类照片。《纳帕海的鸟》这本图册,就是两位作者多年工作成果的总结。该书收集了在纳帕海地区观察记录到的鸟类177种,每种均有文字介绍和精美图片,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动物类科普书籍。可供自然保护工作者,鸟类学研究人员,自然摄影爱好者,对动物和自然有兴趣的普通公众阅读欣赏。

目录



香格里拉的明珠
纳帕海之行
美丽的纳帕海
香格里拉的牧场
纳帕海自然保护区
观鸟的佳“课堂”
生态旅游,文明观鸟
纳帕海的鸟
主要参考文献
纳帕海鸟类名录及遇见月份
香格里拉可持续社区学会简介
致谢

作者介绍


韩联宪
云南西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留所从事鸟类学研究。1996年调入西南林业大学执教。长期从事陆生脊椎动物分类学、生态行为学、自然保护区管理和公众环保意识教育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
至今参加科研项目14项,主持科研项目42项。在国内外相关学术刊物上以作者、通讯作者以及合作者发表研究论文和调查报告100余篇。参加编著《云南鸟类志》等科学专著12部,参加编著《云南野生动物》等科普书籍6部。发表科普文章600多篇,照片近千幅。
社会担任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 (IU)物种生存委员会委员、雉科专家组成员,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理事、云南省国家公园专家委员会委员,云南省动物学会理事、昆明鸟类协会副理事长、动物学研究编委会委员,西南林学院学报编委会委员等。

彭建生
彭建生(洛桑都丹),藏族,1965年10月出生云南宁蒗泸沽湖,1989年云南民族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任香格里拉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香格里拉摄影协会副主席,IBE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高级生态摄影师。长期在滇西北横断山区、川西、青藏高原从事生态旅游研究与实践。众多摄影作品在各种媒体发表,常获国内外摄影比赛奖项,与潘发生教授合作著有《横断山“三江并流”腹地的高山野生观赏植物》。

文摘









序言



《风中低语:一个旅人的滇西秘境探索》 书籍信息: 本书非《纳帕海的鸟》 内容提要: 这是一部深入云南滇西腹地,追寻失落记忆与自然之美的纪实文学作品。作者以一名资深背包客的视角,细腻描摹了从丽江古城出发,沿着茶马古道遗迹向西、向北,直至深入人迹罕至的高原秘境,所经历的文化冲击、人与自然的深度对话,以及对时间流逝的哲学反思。全书结构宏大,叙事丰富,囊括了人文地理、民俗考据、生态观察等多个维度,力求展现一个立体而多层次的滇西图景。 第一部分:古城阴影下的回响 本书伊始,作者并未急于奔赴远方,而是将笔墨聚焦于丽江古城。然而,这并非传统意义上歌颂商业化“风花雪月”的游记。作者深入古城背街深巷,描绘了在日益浓重的旅游商业气息下,纳西族原住民生活方式的微妙变化。 章节细述: 石板上的苔痕与时间: 详细记录了古城水系、木结构建筑的维修古法,以及在夜色降临时,当地老人围炉夜话的场景。重点探讨了古城“申遗”带来的文化身份认同的复杂性。 玉龙雪山下的信仰流变: 探讨了摩梭文化与纳西东巴教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困境。通过对几位老祭司的访谈,揭示了口传历史如何被书面记录和商业化解读所取代的过程。 “马帮”的幽灵: 追溯了茶马古道鼎盛时期,那些在崎岖山路上留下的蹄印和符号。作者走访了仅存的几户旧时马帮后裔,记录了他们口中关于盐巴、茶叶、牲畜交易的艰辛与义气。这部分内容侧重于历史社会学的观察,探究古老的商业网络如何塑造了今日的地域经济形态。 第二部分:香格里拉的地理迷宫与边缘群体 告别相对成熟的丽江,旅程深入迪庆藏区。作者的目的地并非热门的松赞林寺,而是更偏远、海拔更高的峡谷地带。此部分是全书篇幅最长、环境描写最为艰苦的部分,展现了滇西高原的残酷美学。 章节细述: 金沙江的咆哮与沉寂: 详细描述了虎跳峡的宏伟,但视角转向了在峡谷两侧世代居住的傈僳族村寨。作者记录了他们利用藤桥渡江的古老技艺,以及在电力和现代通讯尚未完全覆盖区域的生活哲学——一种对天地力量的敬畏与顺从。 “失落的盐井”与矿工的记忆: 深入探访了因交通不便而被现代盐业体系淘汰的古老盐井遗址。通过与曾世代在此熬盐的藏族家庭的交谈,呈现了工业化进程中,传统手工艺如何被无情边缘化的社会现实。这部分带有强烈的人文关怀色彩。 高原上的游牧者: 作者跟随一支季节性迁徙的牦牛转场队伍,亲身体验了高原气候的极端变化。重点描绘了牧民的日常作息、他们对星象的认知、以及对“苯教”信仰的朴素实践。关于牦牛的健康、草场的退化,以及年轻一代是否愿意继承牧业的讨论,构成了对生态可持续性的严肃追问。 第三部分:云雾深处的哲学沉思 旅程的后半段,作者将焦点从“看”转向“思”。在接近西藏边界的无人区边缘,时间感被彻底打乱,环境的纯净引发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入思考。 章节细述: 无名的山神庙与时间的停滞: 在一处几乎被遗忘的古老寺庙废墟中,作者记录了自己与寂静的共处。此部分运用了大量的内心独白和文学意象,探讨了现代社会高速运转下“效率”的虚妄,反衬出高原环境对“慢”与“恒久”的坚守。 植物的语言: 作者聘请了一位在地的藏医药师作为向导,系统性地辨识了高原特有的药用和有毒植物。这不是一份简单的物种名录,而是通过植物的生长习性,折射出当地人对环境的细微感知能力和生命智慧。例如,对冬虫夏草采集的伦理讨论,便牵扯出对自然资源所有权和保护边界的复杂思考。 归途与重构: 故事的收尾,作者描绘了从高原重返低海拔区域时的“感官错位”。最后,作者对整个旅程进行了总结,强调滇西并非一个静态的旅游目的地,而是一个充满张力、不断演进的文化与生态熔炉。他认为,真正的“秘境”不在于地图上的空白,而在于人们愿意深入了解其复杂脉络的意愿。 本书特色: 本书拒绝提供标准化的旅游攻略,而是力图构建一套由个人体验、历史文献和人类学观察交织而成的叙事体系。语言风格兼具老派旅行文学的严谨考据与当代散文的抒情笔触。全书配有作者亲手绘制的简易地图和大量黑白摄影作品,旨在引导读者进行一次深度、而非肤浅的文化朝圣。它是一部关于“行走”本身意义的探索,关于如何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捕捉那些正在消逝的真实瞬间的诚恳记录。 (总字数约150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三) 我一直以为,对于“鸟”这个主题的文学作品,无非是些童话故事里的吉祥物,或是诗歌里意象的符号。然而,《纳帕海的鸟》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真”。这里的“真”,不仅仅是指对鸟类习性的科学准确性,更是一种对生命本身赤裸裸的呈现。作者没有刻意去美化或丑化,他只是如实地记录,那些鸟儿在生存竞争中的挣扎,它们捕食的迅猛,它们躲避天敌的机敏,它们哺育后代的辛劳。这些真实的场景,有时会让人感到一丝残酷,但更多的是一种对生命顽强意志的震撼。书中关于纳帕海独特地理环境对鸟类生存的影响,也描绘得十分到位。高山、湖泊、草甸,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又精密的生态系统,而鸟儿们,则是这个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自然景象背后,隐藏着如此丰富而深刻的生命故事。它迫使你去思考,在人类文明的光环之下,那些不被我们关注的生命,是如何以它们自己的方式,顽强地存在着,繁衍着。

评分

(四) 偶然间翻到《纳帕海的鸟》,一开始以为会是一本非常科普性质的书,结果却意外地被它所打动。作者的文字,有一种很特别的魔力,他能将一些看似平常的自然现象,描绘得如同史诗般壮丽。纳帕海,这个地名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感,而书中对这片土地上各种鸟类的描绘,更是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无数生动的色彩。我最喜欢的是他描写不同种类鸟类之间的互动,它们之间并非总是和谐共处,有时也会有竞争,有冲突,但最终,它们都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书中对于鸟类鸣叫声的描绘,更是让我印象深刻。作者用极其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将那些细微的声音转化为我脑海中生动的景象,仿佛能听到那些婉转的歌唱,听到那些警报的嘶鸣。这让我意识到,原来大自然并非寂静无声,而是充满了各种生命的声音,只是我们常常因为太忙碌而忽略了去聆听。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让我对那些生活在我们身边,却常常被我们忽视的生灵,充满了敬意。

评分

(五) 《纳帕海的鸟》这本书,与其说是在阅读,不如说是在经历一场心灵的洗礼。作者的文笔,不像是刻意雕琢的工艺品,而更像是自然流淌的溪水,润物无声。他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没有故作深沉的哲思,只是用最朴实、最真诚的语言,记录他在纳帕海的所见所闻。书中对各种鸟类在不同天气、不同季节下的活动描绘,都充满了生命力。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严寒冬日里,鸟儿们依偎取暖的温暖,也能想象到那繁花盛开的季节里,它们在枝头欢歌的喜悦。更令我感动的是,作者在描写鸟类的时候,常常将它们比作人类社会中的某些群体,比如勤劳的工匠,比如坚韧的母亲,比如渴望自由的旅人。这种类比,既不生硬,也不牵强,而是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让人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生命的美丽与顽强,也让我对这片土地,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所有生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热爱。它让我明白,即使是最渺小的生命,也有着它们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评分

(一) 初识《纳帕海的鸟》,纯粹是因那折扣的诱惑,满28包邮的字样在购物车里跳跃,像是无声的召唤。翻开书页,映入眼帘的并非我想象中铺陈开来的宏大叙事,而是一种近乎耳语的细腻。作者似乎是一位潜心观察的隐士,用一种极为克制的笔触,描绘着纳帕海边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我仿佛置身于清晨的薄雾中,听着远处传来零星的鸟鸣,然后慢慢地,那些鸣叫声汇聚成了一首婉转的交响。他笔下的每一只鸟,都拥有独立的灵魂,有它们各自的喜怒哀乐,有它们在季节更迭中的挣扎与坚守。我看到了迁徙的鸿雁,带着远方的故事,也看到了留守的麻雀,在生活的缝隙里寻找温存。书中对鸟类行为的描述,不仅仅是科学的记录,更充满了人文的关怀。它们跳跃的姿态,它们求偶的舞蹈,它们在风雨中的坚韧,都映射着我们人类自身的情感与命运。读着读着,我常常会停下脚步,望向窗外,试图捕捉一丝相似的灵动。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常常被我们忽略的,生机勃勃的微观世界。

评分

(二) 《纳帕海的鸟》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鸟的书,不如说是一曲献给自然与生命的赞歌。我一直以来对那些能够静下心来观察事物的人怀有莫名的敬意,而作者显然就是这样一位。他没有宏大的写作计划,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他只是用他那双敏锐的眼睛,捕捉纳帕海生态系统中那些最细微的美好。从春日破晓的初啼,到夏日繁茂的喧嚣,再到秋日萧瑟的离歌,直至冬日静谧的沉寂,每一个季节的变化,都与鸟类的生活紧密相连。书中对于鸟类习性的描写,细致入微,仿佛能让你听到它们翅膀扇动的风声,感受到它们羽毛的柔软。我尤其喜欢他描写几种候鸟迁徙时的场景,那种跨越山河的勇气,那种对生命延续的执着,读来令人动容。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描写鸟类的时候,常常会不经意间流露出对人类社会的思考。它们为了生存而努力,为了繁衍而奋斗,它们在自然的法则下和谐共处,这不禁让我反思我们人类自身在这片土地上的位置和责任。这本书,不是让你一口气读完的快餐,而是需要你慢慢品味,反复咀嚼的佳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